南岳衡山佛教寺庙景观序列组织探微

时间:2022-08-31 08:25:36

南岳衡山佛教寺庙景观序列组织探微

摘要:

南岳佛教寺庙,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部分,―方面闪耀着传统建筑的光芒,另一方面张显着具有南岳地域特色的佛教寺庙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与地方特色结合的典型代表,蕴含了深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着重对南岳佛教寺庙的景观序列组织进行分析,并对其景观序列组织特色进行阐述,对南岳风景区的未来保护与规划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景观 南岳 佛教 空间序列组织

南岳衡山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地区是中华五岳名山之一,素有“五岳独秀”之美称。其宗教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佛教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佛教于南朝梁天监年间传入南岳,并不断发壮大。佛教在南岳的繁荣也折射在了其佛教寺庙景观营造与布局之上。独特的山体地段特征与佛教文化孕育出了独特的景观空间序列

1.南岳佛教寺庙类型

衡山山体南北长约38千米,东西宽约17千米,面积约345平方千米。衡山主体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海拔1300.2米,但由于气候条件较其他四岳为好,处处是茂林修竹,终年翠绿;奇花异草,四时飘香,自然景色十分秀丽,因而又有“南岳独秀”的美称。清人魏源《衡岳吟》中说:“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岳独如飞。”这是对衡山的赞美。根据山体地段的不同,南岳衡山佛教寺庙大致可分为:山林型寺庙、山顶型寺庙和城镇型寺庙三种。

1.1山林型寺庙

山林型寺庙,在山体地段中处于山腰部分,是整个山体地段中变化最丰富的地段之一。根据山体地段地形的区别山林地段又可细分为:山脊地段和山谷地段(如图1)不同的山体地段所营造的佛教寺庙景观序列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的韵律节奏也产生出差异化的游览感受,从而产生出不同的寺庙“个性”。比如同处在山林区域的寺庙,处于山脊区的寺庙在视觉上具有外放性,而处于山谷区的寺庙则具有一股向心力,从而易营造梵静天然的寺庙感受。南岳佛教寺庙中处于山林地段的寺庙以福严寺与南台寺庙最为典型。

1.2山顶型寺庙

山顶型寺庙,在山体中所处的位置位于峰峦的顶部位置。通常根据山体形态样貌的不同,所产生出的寺庙形态也不尽相同。峰顶尖锐且面积局促者则营建寺庙的空间狭窄,而峰顶有相对较大台面时则寺庙规模则可形成一定规模,因此地形的状态可以影响寺庙的大小规模和总体状态。南岳主峰祝融峰海拔高度为1289.8米,南岳山顶有相对比较充足的空间营建寺庙,在其峰额处有座古刹名日上封寺,是南岳山顶型寺庙的典型代表。

1.3城镇型寺庙

城镇型寺庙处于山脚处,与俗世空间相比邻,南岳城镇型寺庙所处的地段位置位于山脚平坦区域,多与城镇比邻而建,因此,城镇型寺庙往往具有相对平坦且面积较大的场地提供给寺庙发展。然而位于城镇的寺庙也受到了城镇生活的制约,往往是居民用地与寺庙用地距离较近,两者既相互依存,有时又相互制约,―方面城镇型寺庙提供给城镇更便捷的宗教场所,从商业旅游角度也带来了一定的物质利益,另一方面,过度靠近城镇则使寺庙在营建其景观时应更多考虑如何缓和城镇与寺庙之间的矛盾。南岳佛教寺庙中以大善寺和祝圣寺为城镇型佛教寺庙的代表,两者皆属于南岳佛教五大丛林,是南岳具有影响力的大型寺庙。

2.景观序列空间的构成与组织

运动是人在空间中的存在方式。随着运动的进行,人们3=N处的环境中获得一系列连续的印象,最终形成对环境的抽象认识和归纳后的整体认识。这种认识,不只是单纯的各个空间认识的叠加,而是会随着空间的组织和安排发生变化。刘滨谊先生在《基于视觉感受的景观空间序列组织》的这段观点表明,景观序列认识的产生是基于对运动过程的认识和归纳,因此,序列是构成景观感受的直接影响因素。南岳佛教寺庙景观序列空间一般由引导空间、寺庙主体空间(也称为佛殿空间)以及寺庙园林空间共同组成,而佛寺的引导空间叉可分为前引导空间和后引导空间。序列空间反映了空间衔接的顺序关系,空间的大小、宽窄、旷奥的变化都直接影响着空间游览序列体验,因此各功能空间根据其自身的不同的形态和组合方式形成独具特色的序列节奏,从而产生出独特的寺庙游览感受。

2.1引导空间

造园如做诗文,开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引导路线的设计将会影响人们对整体景观的第一印象。进而形成认知上的持久性,和对被知觉对象的固定看法。因此营建一个起始空间,最重要的是要引人入胜,形成整体印象引发参观游览者想深入探寻的欲望。引导空间是从视觉的发端或者是游览路线的起点,也可以将其理解为进入佛教寺庙的预备期。在本文中,笔者将引导空间划分为前引导空间和后引导空间两个部分。

2.1.1前引导空间――香道

前引导空间指的是从视觉的发端――山门(如有两重山门则为首山门),前引导空间可称之为香道,它既有使善男信女们先入为主,开启心灵的引导作用,又可成为一般老百姓观赏游览引人入胜的向导。香道通常由牌坊、影壁、佛教主题的铺装等共同构成。前引导空间根据具体寺庙所处的位置不同又可分为多种不同的香道。南岳佛教寺庙的香道根据寺庙所处山体地段的不同而产生出各具特色的节奏。

(1)因地制宜,营造初始印象

处于山林地段的寺庙通常以盘山公路作为香道,视觉的起点往往都是位于盘山公路的拐弯处,寺庙的起始印象便掩映在茂密的树林中,或偶见屋角黄瓦,红墙掩映在树林中别有一番趣致。位于瑞应峰山林中的南台寺是南岳佛教五大丛林之一,被日本佛教曹洞宗奉为祖庭,是―座典型的山林式佛教庙宇。南台寺香道(如图2)处于山体密林之中,有空谷梵音的宁静之美,因此在山体密林地段以素雅小巧的山门作为香道的终端,与周围宁静安逸的山林风光十分吻合,营造出了具有朴素飘逸的景色观感受。也同时在精神和气质上阐明了此南台庙为南岳众寺庙当中重要的修行道场之一。

(2)暗示寺庙规模,酝酿观者情绪

外部空间的自然环境,将入口处进行空间延伸,把入口延伸的空间也纳入到寺庙空间序列中的一个环节。入口延伸的空间是寺庙空间序列在寺外的一段延展,作用是将外部空间的状态,以自然平和的方式引入到寺庙空间的主题上来。佛教寺庙空间的大小,序列的形态,决定着它的起始空间的形态,比如大型寺庙的寺外空间“起始”就比较长,规模也比较大,如南岳祝圣寺属于大型寺庙,因此“起始”空间在长度上相应地增加(如图3),寺庙外部的空间形态也要和寺庙整体规模相呼应。总之,寺庙的“起始”空间的形态需要配合寺庙总体形态的需求,要成为服务整座寺庙序列的一部分,从形式上,或是功能的呼应上都要和寺庙整体空间院落相调和,让参观者不会感觉到视觉上的突兀。要恰到好处地把参观者引导到寺庙的起始地点,从而进入寺庙内部空间。

佛教寺庙建筑景观序列的引导空间部分是整个佛教寺庙空间序列的发端,规模较大的寺庙通常以影壁作为起始标志,以香道或者广场作为连接,并以影壁作为结束。

前引导空间(也称香道)是由寺外空间正式进入寺内空间的临界点,是俗世人员进入佛教空间的一个空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使参观者酝酿宗教情绪,同时也提醒参观者进入寺庙空间保持肃静的心理准备。视觉起点到外山门这段距离也被理解为由尘世到达庄严的佛国净土的“桥梁”,而这段“桥梁”也是连接“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的纽带。

2.1.2后引导空间

后引导空间则是由山门――佛寺主体空间(三大殿),是参观者从寺庙外进入寺庙内部,并转由内部空间引导至佛寺主体空间的景观路径。后引导空间相比之前引导空间更多采取有序列节奏的空间变化引导参观者进入佛寺空间,并引发对于宗教空间佛国世界的精神认识。如果将寺庙整体的序列空间用“起、承、转、合”来概括,那么“起”所代指的是前引导空间,那么“承、转、合”则代指的是后引导空间。

景观空间序列的组织是通过空间感受的变化取得一定的总感受。单从空间上看,序列的总感受不是简单的各个空间感受相加的总和,而是较总和加大L从大善寺景观序列组织上看(如图4),后引导空间是由B、C、D三个子空间的起伏营造而成,产生的景观感受绝不是简单的空间叠加,这种感受是承线性的,是综合的。后引导空间具有的节奏序列起伏和空间序列的转折明显要强于前引导空间。大善寺的引导空间(如图)A-B段为前引导空间,在进入寺庙后B-C-D为后引导空间,从图中不难发现,从A-B(前引导空间)主要是从主路上将参观者引导到寺庙的山门处,此段引导方式较为直白,这是由于大善寺本身所处的地段环境有关,大善寺处于山脚城镇区,因此在引导方式上尽快将参观者从视觉起点A引导到山门B位置,进入到山门内则通过B-C-D的节奏起伏来体现佛国世界的安静与宗教空间的表达,首先从B点的山门的开敞空间进入到空间极速收缩的c空间,C空间主要依靠山门内的影壁遮挡后续的景观,从而引发游人继续产生向前游览的欲望,也为下一个空间的变化埋下伏笔。D空间的衔接让参观情绪达到高潮,通过一组竟观雕塑营造出“海天佛国”的宗教世界。

后引导空间根据所处地段的不同其感受也大相径庭,相比大善寺处于山林地段的南台寺在景观空间营造上受到地形的限制,由于山体地段不似城镇平缓地段有足够空间场地营造景观小品,因此南台寺景观序列组织更多的是运用山体地段的迂回婉转和空间的变化产生出具有韵律的节奏感(如图)。彭一刚先生在《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曾提到古典园林的观赏空间序列是由其观赏路线的组织方式决定的,因此其空间常呈现出多空间、多视点和连续性的变化。从图2中可以看出,从游览的起点(也可称为视觉起点)A点开始,整个空间序列经过了七个空间的节奏变化,而最终抵达景观序列的高潮G点,从而进入寺庙的主体空间也就是寺庙的佛殿空间。在此段观赏路线中,充分利用山林区地段空间的开合、转折,在路线的组织方式都呈现出空间和视点的变化。《园治》中――“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所谓自成天然便是南岳佛教寺庙景观营造的手法之一。

2.2佛寺主体空间

佛寺的主体空间也称为礼拜空间,是供奉佛像举行宗教仪式的重要场所,是整个寺庙景观结点当中的高潮,也是―座寺庙当中的核心部分。寺庙中所有的节奏起伏都是为了烘托出佛寺的主体空间的庄严肃穆,南岳佛教寺庙的主体空间为凸显其核心区域的地位,通常使用的是轴线对称的院落型布局,规则的进深式院落更能强调空间的逻辑性,对观者营造出层层递进的心理升华。南岳上封寺主体佛殿空间(如图6)的序列发展,层层递进的空间感受,增强了游览者的心理感受,同时营造出庄严的宗教空间。

2.3佛寺园林空间

园林绿地对于南岳佛教寺庙意义非凡,具有重要的意义。山林式佛教空间也是一样,虽然身处山林之中,但寺庙空间中仍有园林存在,哪怕是只有一间房的小佛寺,也会开辟出一小块绿地作为象征性的园林。尤其南岳属于禅宗,禅宗修行极其讲究修行的环境,“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便是写照,佛教寺,庙多用自然元素作为观照的对象,草木花石、流水非霞,自然现象和植物均是常用的营造佛教禅学的媒介。佛寺的园林的意义是超越一般景观价值之上的,是佛教修行十分重要的工具。南岳佛教寺庙园林空间多属于自然形态(如图7),在保证佛教寺庙主体空间也就是佛殿空间的轴对称的前提下,园林空间则与佛殿空间呈围绕或咬合之势。在山林型佛教寺庙的营造中“借景”变得由为重要,将周围山林中山林野趣和空谷幽深的禅意引入到寺庙,使空间得以延伸,扩大寺庙空间的心理感受。福严寺、南台寺、福严寺,三座寺庙在保证主体三大殿的轴线对称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剩余地块面积营造园林景观,利用山林远景将有限的空间融到无尽的山林风光之中。在平面布局上区别于北方寺庙的宏大整体对称,南岳佛教寺庙则以其灵活的组织布局方式,找到了在山林地段营生的新方法。正是由于这种灵活的布局方式,也使南岳佛教寺庙园林具有小和精与寺庙建筑组合紧密等特点。

3.南岳佛教寺庙景观序列组织特点

3.1依山而筑,尊重自然

南岳佛教寺庙一个重要的特点便是“依山而筑,尊重自然”,南岳佛教寺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山体形象和山体地段具体形态的影响。因此在南岳诸多佛教寺庙中,都可以看到寺庙在空间布局上尽量与地形相互融合的例子,也正是因为这样,南岳佛教寺庙的空间布局才会与山势如此吻合,使寺庙和山体融合形成统一而富于变化的起伏韵律。比如位于掷钵峰的福寿寺景观序列(如图8)随着山体走势布置景观序列,这种较长的景观序列更充分地表现出空间序列与山体地段的结合,将各景观片段或者景观单元组织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以地形为基础的景观序列组织。山体地段从山麓区-山坡区-山坡延展区-山顶区,随着山体形态节奏的变化,将牌坊、山门、景观节点、寺庙园林、三大殿等重要的单元组织在一条流线中,利用天然的山体节奏营建寺庙景观序列。

3.2轻形重意,营造景观

南岳佛教寺庙对于寺庙景观的营建绝不是以花哨的风格进行景观装饰,更多的是取法于自然,营建与自然相融合的景观空间。中国自古有“天人合一”、“取法于自然”的哲学理念,这恰好与南岳禅宗佛教的精神相吻合,形成了以朴素景观为主的风格。在景观序列的空间组合上,不看重形式,以意境的表达为最主要的目的,尽量少地加入人为对景观干预的痕迹,利用山体地段的自然起伏和转折形成寺庙景观序列的空间韵律,使南岳佛教寺庙更增添了几分浑然天成的自然意趣,形成南岳独特的寺庙景观特点。

3.3借山之势,拖佛国之韵

南岳佛教寺庙空间布局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借助山体之势,达到自身空间感受的放大,营造出庄严高大的佛国形象。南岳佛教寺庙处于山体之中,且山势也并不适合佛教寺庙大规模的营造,因此如何在空间地域有限的情况下营造庄严博大的佛国感受成了佛教寺庙发展的现实问题。在南岳佛教寺庙中,寺庙大多借助山体势力营造佛国意蕴,例如南台寺,顺山势将寺庙的建筑布局在山坡和山顶处,自下而上地仰望,云雾缭绕,宝塔高耸,使佛国的氛围营造出来。又如南岳上封寺,寺庙位于南岳最高峰峰侧,属于山顶型寺庙,视野开阔。寺内面积并不大,整体院落空间也十分有限,但其利用庙前广场的开阔视野,将寺庙的空间感受无形扩大,塑造出佛法无边的意境。因此在南岳这种借山之势,造佛国之蕴实属具有南岳特色的寺庙空间发展手法。

4.结语

南岳衡山作为五岳之一,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山,也是重要的佛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佛教文化在这里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佛教寺庙。本文就南岳佛教寺庙景观空间序列展开,探寻南岳佛教寺庙在其景观序列组织方式与特点,―方面为现代园林景观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另―方面为更好地保护和发展南岳佛教这颗灿烂的明珠做出了努力。

上一篇: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研究 下一篇:论张萱周P仕女画的相似之处及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