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苏文坛上的三个托尔斯泰

时间:2022-08-31 07:32:05

读外国文学最头痛的就是作品中那一连串长长的令人生厌的名字。苏俄文学也一样,但读书人不读些外国作品是不可能的。大约是在我读大二时,列夫・托尔斯泰所著的《复活》不经意间走进了我的世界。我对苏俄文学的兴趣也是从这部作品开始的。

苏俄作家中堪称一流的很有一些,但我最喜欢的还是给我第一印象的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他在近60年的创作生涯中,给后世留下了90卷本的浩浩遗著。在世界文学的长河中,真正称得上泰斗、顶峰如列夫・托尔斯泰者,实亦屈指可数。他被誉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除了几部重要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外,他在哲学、宗教、艺术、社会政治、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思想理念对俄罗斯和世界至今仍有深刻的影响。当时的人这样评价:“我们有两个皇帝,一个是尼古拉二世,一个是列夫・托尔斯泰。他们两人究竟谁更有力?尼古拉二世对托翁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他没法动摇后者的宝座,而托翁无疑地却正在动摇尼古拉的宝座及其皇朝。”

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博大精深。他以特有的概括广度,创造了史诗体小说。像《战争与和平》那样的巨著,再现了整整一个时代,气势磅礴、人物众多,在巨幅的群像中显现出个人的面貌,于史诗的庄严肃穆中穿插有抒情的独自,变化万千,蔚为壮观。他的艺术力量在于真实,他如实地描写人物的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借助客观的描写,展示其本来面目,从而于平凡中见伟大,或者相反,于平凡的现象中显示其非凡的魅力。他把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顶峰,对世界文学发展影响巨大。从19世纪60年代起,他的作品开始在英、德等国翻译出版。19世纪末期,他的作品成为欧美的“俄国热”的主要对象。萧伯纳、罗曼・罗兰、德莱塞等一流作家均受到他的熏陶。在中国,“五四”前后他的作品大量被译成中文。解放后,有关他的名著都有几种不同的译本,且热销不衰,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群。

列夫・托尔斯泰于1851年写成中篇小说《我的童年故事》,发表于1852年第9期的《现代人》文学杂志上,从此走向文坛。巧的是活跃于当时权威的《现代人》杂志上还有一位笔名用普鲁特科夫的作家。他的真正名字是阿・康・托尔斯泰(1817-1875),他在小说、诗歌、戏剧等方面都卓有建树。他于19世纪30年代末开始创作,40年代著有历史小说《谢列勃良内公爵》,他的诗歌富有民歌风格,很多被谱成歌曲。历史剧三部曲《伊凡雷帝之死》(1866)、《沙皇伊凡诺维奇》(1868)、(《沙皇鲍里斯》(1870)对人物的心理、性格和宫廷生活作了细致的描写,表现了专制制度的危害性,取得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苏俄文学史中还有一位天才型的在全世界享有盛誉的作家,它就是《苦难的历程》、《彼得大帝》的作者阿尼・托尔斯泰(1882-1945)。中国读者把他称为“小托尔斯泰”,和列夫・托尔斯泰以示区别。他是通过象征派的文学阵地登上文坛。他的第一部《抒情诗集》以象征派的作法歌颂不可知的未来,作者自认为是“颓废派”的作品。他的第一部小说集《伏尔加的故事》发表后引起广泛注意。代表作《苦难的历程》和《彼得大帝》均获得斯大林奖金,小说被改编为电影,在我国上演时,反响十分强烈。从某种意义上说,阿尼・托尔斯泰的知名度并不亚于列夫・托尔斯泰。他善于描绘大规模的群众场面,安排复杂的情节结构,塑造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他还被认为是一位语言大师。

苏俄文坛上的三个托尔斯泰虽早已谢世,但他们留给后人的文学遗产却是永存的。

上一篇:很好很好的老师 下一篇:夏洛蒂美丽孤单的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