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蒂美丽孤单的相思

时间:2022-08-02 01:36:58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的作者,只有过一次极短暂的婚姻。那是在1854年的6月。当时她虽不过38岁,但却已经快走到生命的尽头。

婚后几个月,夏洛蒂夫妇应邀去一位朋友家做客。大约在湿草地上散步久了,夏洛蒂受寒着凉。此时她刚怀孕,反应强烈,回到家后,便不断呕吐,甚至晕厥。医生认为,是体力衰竭。1855年3月31日,一代有着广泛声誉的作家,在送走几位富有才情的弟妹(包括写出文学经典《呼啸山庄》的艾米莉)后,辞世而去。

夏洛蒂的这次婚姻,发生时间并不长。丈夫尼科尔斯,是她父亲的副牧师。他虽喜欢夏洛蒂时间已久,但求婚却是在1852年12月。父亲不同意夏洛蒂结婚。这并不仅针对她,父亲向来就反对人结婚。一年多后,父亲心境有了变化,对女儿的婚事改变了态度。经过不长时间准备,尼科尔斯成了夏洛蒂的丈夫。不到一年,悲剧便发生了。

夏洛蒂的最著名作品《简・爱》,发表于1847年,距夏洛蒂的婚姻,还有较长一段时间。作品之中,家庭女教师简・爱,与主人罗契斯特之间的爱情,是这部著作最重要而动人的篇章。主人公简・爱,虽然瘦小,没有什么姿色,社会地位也不高,但她的精神气质,却吸引了有身份、地位,且很强势的罗契斯特。可在这座府宅,深夜常有怪笑,客人被咬伤刺伤,连主人罗契斯特,也几被烧死……原来,主人有一个疯妻子。一切似乎结束了,但爱情终于柳暗花明。罗契斯特的宅第虽最后被疯妻一把火烧尽,可简・爱却意外获得遗产。在已经丧妻并瞎眼的罗契斯特召唤下,她感应到,并立即奔去,婚姻成了爱情终于收获的果实……

这一场听来、看来都有些惊心动魄的爱情,不仅在当时,就在百多年后的读者看去,也颇受感染和吸引。这时,一个念头会随之产生:作者自己,经历过这样的爱情吗?倘没有,那些精致、细微,甚至有些神秘的感受,又是如何神遣般汇到她的笔下……因为,从作者生平看,她的婚姻,显然与这部小说没有什么干系。而《简・爱》,又带有明显的作者自己生活及认识的痕迹。

1857年3月,生前与夏洛蒂有过交往的盖斯凯尔夫人,出版了第一部《夏洛蒂・勃朗特传》。但在其中,我们未能见到夏洛蒂还有其他爱情的蛛丝马迹。也许,是传记作者毫不知情;或者,当时保守的英国社会,不大会宽容超出道德界限的爱情行为吧。

这个谜,直到夏洛蒂去世近60年后,才由远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一家人的捐献中,得以撩开一角面纱。

1913年,夏洛蒂曾在布鲁塞尔学习过的寄宿学校教师家的后人,向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捐出了4封有些残损的信件。这些信,是夏洛蒂用法文写给该校教师黑格先生的。信的内容,使人无法怀疑,当时的夏洛蒂,与黑格先生之间,有过一段铭心刻骨的爱情。这爱情,从信中看,又似乎是夏洛蒂孤倔、痛苦,甚至绝望的单相思。

2004年,距这几封信写作已160年后,夏洛蒂的4封信原件,得以从深藏的博物馆走出,在夏洛蒂位于英国约克郡的故居――这些书信诞生的屋子展出。夏洛蒂在《简・爱》中描述人物爱情感受的谜底,可以由此完全揭开。

那是1842年2月,为了不再去做地位低下的家庭女教师(那些不愉快的经历,在《简・爱》中有强烈反映),勃朗特姊妹打算自己开办一所学校。在姨妈同意提供基金后,夏洛蒂便与妹妹艾米莉,到生活费用较低的比利时布鲁塞尔,在黑格夫妇所办的寄宿学校学习,以提高法语水平并学习一点教学需要的德语。

本来,她们只打算在这里呆半年,因为经济条件实在有限。但黑格太太当时建议她们多留一段时间,让夏洛蒂作助理英文老师,艾米莉教一点音乐课。这样,虽没有工资,但提供食宿,她们的学业也可以继续。

因为姨妈去世,姊妹俩返回了老家。这时,黑格先生给夏洛蒂的父亲去信,除去表示悼慰,还对他女儿们的品格,给予了很高的赞誉。信中建议,希望夏洛蒂能回到学校继续学习。虽然我们不能确知黑格与夏洛蒂间此时发生了什么,但他对夏洛蒂有好感,却是可以明确的。

黑格先生,是布鲁塞尔一位具有非凡卓识的法语教授。他学识渊博,在那里颇有名气。在与夏洛蒂交往之时,他还获得过皇家文艺馆颁发的奖项。他后来成为比利时皇家学院最著名的教授之一。他性格坚强,与《简・爱》中“罗契斯特”颇为相像。夏洛蒂在他那里学习期间,他很欣赏其文学才分,并且尽力激励她在文学方面发展。当时,他送给夏洛蒂很多书,包括帕斯卡尔的《思想录》,贝纳丹・圣・彼哀的一套全集,以及其他法文诗集、德文著述等。从严格意义上说,夏洛蒂的文学训练,是在这里完成的,虽然此前,她曾与姊妹一起写作并自办过小报,相与娱乐。

正因为罗契斯特的欣赏和鼓励,夏洛蒂潜在的文学才能得到激发;他的强有力的奇特个性,他的真诚帮助,在追逐超俗精神生活的夏洛蒂一方,自然引发了爱慕之心。这些,使得夏洛蒂的生活,尤其文学事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1843年1月,夏洛蒂独自返回黑格夫妇的寄宿学校。在这里,她仍做学生同时当助理教师。这一年间,她一方面感到孤寂苦闷,因为妹妹和朋友的离开;但在黑格先生那里,她肯定获得了不少宽慰和支持。目前没有资料反映他们的情谊发展到了何等程度,但是,他们彼此的状态,却引发了黑格夫人的猜忌,说严重一点,是妒意。

在这种情况下,保守的社会氛围,使夏洛蒂难能在此继续下去。第二年1月,她离开了布鲁塞尔,回到了故乡。当时,她与妹妹试图在本教区开办一所学校,但她不能离开故乡,因为父亲视力衰退,他必须得到女儿的照顾;而故乡霍渥斯,又过于偏远,无法吸引家长将儿女送到这里来。这项筹备已久的计划无法付诸实施。

尽管当时处境艰难,夏洛蒂对黑格的思念,却丝毫没有减弱。从目前留存下来她给黑格的信中可以知道,夏洛蒂先后给黑格写过数封信,间隔时间有数月、半年甚至更久,却似乎没有得到黑格的回音。依这一点判断,她在离开之前,黑格家里,也许发生过因为夏洛蒂的什么纠结,黑格无法,或者不愿给她回音。

夏洛蒂给黑格的几封信,是相当动人的。读者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情绪愈来愈浓烈,表达的言辞也更加直捷显明。透过它们,我们深切感受到夏洛蒂为爱而激荡的情怀,但是,想到这些信并没有得到应和的回音,我们也不由为写信者的境遇感到酸楚和同情。

现存的信件中,第一封写于1844年7月24日(从内容看,当年5月初,夏洛蒂还写有一信;依常理判断,她从布鲁塞尔刚回家时,也就是1月,应当还有一封表达感谢的信才是)。写这封信,夏洛蒂有一个很好的借口:一位她熟悉的夫人将去布鲁塞尔,“并且很愿意带一封信――我认为不应当忽视给你写信 的好机会。”

夏洛蒂的信中,首先表达了对黑格工作、身体的关心,继而对黑格长期不回信表示理解。“尽管看到你的信时,我感到一种最大的幸福,我也耐心等待着接到你的信,一直到你乐意而且方便给我寄的时候。”

对于两人未来的见面,夏洛蒂抱有很大信心。所以,为了预备见面时可以相互交谈,夏洛蒂每天背诵半页法文:“我喜欢学这个课文――先生――当我读法文的时候,我仿佛在与你交谈。”

几乎有些琐细的,夏洛蒂谈到自己的生活:想办寄宿学校;父亲的身体;自己的努力……还谈到自己的写作愿望:“我要写一本书,把它奉献给我的文学老师――我有过的唯一老师――就是奉献给你,先生,我时常用法文和你说,我多么尊敬你――我多么感激你的仁爱,你的劝告……”

信写完了,似乎不经意的,夏洛蒂附了一笔,“我并不请求你很快就给我写信,因为我怕打扰你――但是你心肠很好,不会忘记我总在渴望着信――是的――我非常渴望……”当然,她也担心,“先生――如果我终于收到一封信,如果我认为你是由于怜悯而写――这就使我太痛苦了。”但是,夏洛蒂仍表达出想再见到黑格的信心:“啊,一定有一天会见到你――应该如此――我一赚到足够的钱就去布鲁塞尔,我就到那里去――哪怕时间是短暂的,我也将要再见到你。”

非常可惜,夏洛蒂终于没能见到黑格,连她认为可能使她痛苦的,由于“怜悯”而写的信,也没有收到。8月份,她又寄去一信,没有回音。10月24日,因为有人经过布鲁塞尔,夏洛蒂又赶紧写一短信,想让人家带给黑格。这封信中最突出的,仍是对黑格回信的等待:“我只要问你,你是否收到5月初和8月的几封信,已经有6个月我等着先生的信,等待6个月,这是很长的时间。然而我并不抱怨。为了一点悲伤,我将得到很多补偿――如果现在你愿意写一封信交给这位先生或是交给他姐姐带给我,不会有误。”

夏洛蒂真是痴望:“再见,先生,我相信不久你会有信来――这种思想使我喜欢,因为你的慈爱永远不会在我的记忆消失,只要这种记忆存在多久,对你的崇敬也存在多久。”

但是,仍然是不能顺从心意的但是,“泰勒先生回来了,我问他是否有我的一封信――‘没有,什么都没有。’‘耐心点,’我说――‘他的姐姐不久就要来’――泰勒小姐已经回来了。‘黑格先生没有给你带什么,’她说,‘既没有信,也没有消息。’”

已经是第二年1月8日,夏洛蒂又给黑格写信了。因为她托人带的信无疑交到了黑格家里。当然,黑格读了,但是,仍不给带信人一封回信,甚至一点消息。这,叫夏洛蒂有多大的失望啊。以上的几句话,就是她写给黑格信的开头。它描摹了夏洛蒂见到捎信人时的对话,强烈的无望情绪溢于纸面。

久长的思念,是为了得到爱的回报。夏洛蒂此时的要求已经降到最低,只需一片短简,哪怕是“由于怜悯”的几句话,可是,全部没有,就像压根没发生过什么一样。这种结果真叫人万分难堪,叫长久等待的人备受打击。尽管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尽管英国当时社会风习严重束缚,可夏洛蒂终于压抑不住,她要将自己这么长时间忍耐的苦痛,毫无保留地表露出来:

“但是当人们不抱怨什么,设法严厉地克制自己时――一些机体的官能就要造起反来――人们以几乎难以忍受的内心冲突来抵偿外表的镇静。”

“白天黑夜我既不能休息,也难安静。如果我睡着了,我就做焦虑的梦,在梦中我见到你对我总是严厉的,总是忧郁的,总是盛怒的。”

“请原谅我,先生,如果我还给你写信――我若不减轻我的痛苦,我怎样能容忍这样的生活呢?”

其实,现在说什么都是为了表白,都是为了得到,或者维持内心的一脉心火,所以,夏洛蒂仍然不愿意失去:

“我承担各种责难――我只知道:我不能,我也不愿随意地完全失掉我的老师的友谊。”“友谊”二字,完全的,可以置换为“爱情”,因为几乎所有的友谊都难能达到这样强烈的地步。但这还不够:“我宁愿忍受生理上的极大痛苦,也不愿因剧烈的悔恨而心碎。如果我的老师使我完全失掉他的友谊,我将会完全绝望……”

可怜的夏洛蒂此时完全是乞求了:“先生,穷困的人为了生活不需要多少东西,他们只要求从富人的饭桌上落下的一点面包屑――若是人们拒绝给穷人这些面包屑――他们就会饿死。”

这样的信,无论口吻,无论情感的表达方式,都超出了一个保守社会女子的极限,但夏洛蒂却不顾一切地要将它寄出去。虽然“我隐隐约约意识到:有一些冷酷的,明智的人读到这些信时会说――‘她胡说八道’――为了报复他们――我只希望这些人――把8个月以来我所忍受的痛苦忍受一天……”夏洛蒂当然知道这样说话是逾越规矩的,但是,“在力能胜任时,人们在沉默中忍受痛苦,当不能忍受时,人们就不顾分寸说话了。”

这样大大超逾社会道德背景,表达强烈个人情感的信,不回答几乎会杀了写信人。但是,从后面的信件看,黑格是在几乎半年后才用严厉语气回了一封在夏洛蒂看来是“劝告”的信。1845年5月,她马上又写去一信,但这封信现在不存在了。目前留下的最后一封信,是夏洛蒂又忍耐了整整半年后的11月18日写的:

“夏天和秋天对我都显得太长了;说实在话,承担一直到现在我强加给自己的克制,须得做出痛苦的努力。你不会想象出这有什么含义;但是你试设想一下:你的一个孩子离你有160里路,你有6个月没有给他写信,也没有得到他的消息,不知道他的身体好不好,那你就容易理解这样的负担是何等难受了。”

这封信,从表面看,态度比前封信较平和了,但这大约是忍耐的结果。因为写信人也深感无奈和精疲力竭了:“我尽力了,我找事情做,我坚决不谈论你……但是我克制不了我的惋惜和焦虑――这是令人惭愧的――不能控制自己的思想,被惋惜和记忆所奴役,被严峻地压迫着自己心灵的强烈顽固思想所奴役。” 但是,就如落水人一样,明知无望,却仍希图一根救命稻草。在夏洛蒂,现在就盼着黑格给她写一封信。哪怕随便几个字,那就对她的情感是最大的支持:“先生,我恳切地要求你,当你回复这封信的时候,谈谈你自己,不要说我;因为我知道,如果你谈我,就要责怪我,这一次我希望看到你的慈祥的面孔。”

一封简单的回信,一页普通的纸片,对目前的夏洛蒂,实在就是救命良药:

“我知道,写信给一个老学生,对你来说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而对我,却是生命攸关。你最后的信支持着我――6个月的养料――现在我需要另外一封信,你会给我的――并不因为你对我有友谊――你不会有许多友谊――而是因为你有同情心,你不会为了省片刻麻烦,而使人长久痛苦。”

夏洛蒂此刻已经不敢乞求“友谊”(在她心目中,显然是爱情),仅仅企图唤起黑格的同情心。而“禁止我给你写信,――拒绝回答,就是剥夺我在世间惟一的快乐……”这话,现在看来已相当苍白了。因为她自己心里也应当清楚,她是万难获得因“同情”而写来的信,更无庸说“友谊”了。

当然,无论怎么看,夏洛蒂的爱,是最大限度给了别人。尽管是那么长久痛苦地等待之后,也不愿对他人有一点伤害。在信的最后,在显然万般无奈的状况下,她仍然企图给对方留下温暖的记忆:

“――但是离开布鲁塞尔之后,我一次都没听到说法语――那时它在耳朵里听起来好像音乐――每个字对我来说都是最宝贵的,因为它使我想起你――为了你的缘故,我全心全意爱法文。”

“再见了,亲爱的老师――愿上帝特别留心保护你,并赐给你特殊的祝福。”

这是我们所见到,夏洛蒂给黑格的最后一封信。从感觉看去,相当凄绝,又相对平和(较之第三封信)。时间这个利器,终于打磨去了人们大部分的锋芒。虽然有残留,却只够伤害自己。对旁人,已经不能点燃什么了。末尾的几句,几乎是告别。这样强烈的情感落得如此结局,真叫人不能不生发出无比的感伤。

倘从夏洛蒂一面看去,黑格这人心肠真是过分坚硬了。可退一步去考虑,近两百年前的欧洲,社会风气也是相当封闭保守的。黑格是一个有妇之夫,又是一名教授,家庭和社会身份,都不会允许他对一个学生产生爱慕心情。虽然从资料透露看,他送给夏洛蒂许多书籍,欣赏和激励她在文学方面的发展,但是,这种好感,离要冲破家庭社会藩篱,与一个学生相爱,那还有极为遥远的距离。

从后来的情形看,黑格之所以不给夏洛蒂回信,还与家庭有关。今天在夏洛蒂家乡展出的信件,大都留有被撕毁的痕迹。据说这是黑格收到信后,为不引起家庭分歧,自己撕毁,丢进废纸篓的。可他多疑的妻子将这些碎纸片拣了出来,重新粘合一起,作为夏洛蒂企图勾引丈夫的证据。或许,我们后人还真该感谢黑格夫人的妒意,否则,一个卓越小说家极为动人的情书,就不会存留下来,成为我们感知人类苦痛深度、顽强忍耐力量的最佳证据。

或许,正是这样长时间的蕴蓄力量,使得夏洛蒂,一个家境贫寒,身体瘦弱的英国女子,在一年之后,完成了她的传世之作《简・爱》。在这部长篇中,我们读到了主人公最坚定、顽强努力的意志,见到了简・爱对罗契斯特长久而强烈的心灵感应。这中间,我们有理由相信,包含着大量夏洛蒂自身的切肤感受,这,在那几封信中已表达无遗。从这个角度去看,夏洛蒂长期忍受的精神痛苦,正帮助了她的灵魂升华,使她可以为人类文化宝库,奉献一朵珍贵奇葩,这应当是夏洛蒂有所宽慰的。

当然,《简・爱》中的主人公,在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与自己的“罗契斯特”结合了。夏洛蒂,却虽然苦痛求索,可终于了无结果。由此,我们可以领会创作与作品之间的距离,以及作品理想表达,与现实作者的渴望关系。相对于这几封情书表达的情绪,我们这样冷静的话语大约只适合理性,要深刻获知人类情感的深度及广度,还是应当进人夏洛蒂情书这类文字中去探寻。这样,我们才能由它沉实的分量和由此激发的动力,领会情感无比珍贵的意义和价值。

上一篇:俄苏文坛上的三个托尔斯泰 下一篇:物质的第四种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