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怎样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2-08-31 07:19:33

教师怎样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进而促进其思想素质教育,最后达到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本篇根据当前大学生的种种不良心理表现,择其要点重点,从六个方面阐述怎样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1

一、教他们克服从众心理,遇事树立主心

当前大学生中有一些从众者,有的遇事人云亦云,见事无主见,瞎起哄:听到小道消息,以讹传讹;有的当一种错误风潮涌来时,不分青红皂白,不辨真伪,盲目表示支持或反对,毫无独立见解,结果潮流过后,犯了错误才幡然醒悟,大呼上当,懊悔未及。因此,在某些关键时刻,在大是大非面前,防患未然要求学生克服从众心理,有点反潮流精神,于是多问“为什么”,透过表面看本质。在政治上要坚定立场,坚定自信心,有自己的主心骨,为稳定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做贡献,避免竞争挫折后的因压力过大,心里失衡而发生的恶果。

二、教他们克服嫉妒心理,对人建立虚心

嫉妒心理多产生于“小心眼儿者”,古人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一般嫉妒心理的人多是“大事做不来,小事不去做”的人。在学生中广泛表现在对班干,对三好学生,对学习好工作好的同学嫉妒在心,轻者不利团结,重者造谣中伤,别人伤心他开心,尤其使辅导员头痛的表现在投票评三好,测评入党成员时,谁好就偏不投谁票,谁优就偏不同意谁:结果这种投票或测评很不公平,不公正。要克服这种心理,必须使学生明了“三人行必有我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些真理,勉励他们要扬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克服了嫉妒心,有了虚心,这个集体就会邪气下降,正气上升,一批学先进,赶先进,争当先进的集体就会涌现出来的。

三、教他们克服悲厌心理,生活树立信心

悲观和厌世是一双一小一大的姐妹。“悲观”发展下去就会产生“厌世”。因此把他合为“悲厌”心理。这类心理多源于家庭,亲人或个人发生了不幸的遭遇,在悲伤或烦恼中不能自拔,直至失去生活的勇气,严重者产生自杀的念头。一个人欲告别悲观、烦恼,追求愉快开心必须学会自我解脱。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去化悲为喜,化忧为欢。如学生中经常在评奖学金中发生消极作用,即受奖者,未受奖者都不快乐。我这里有一个成功的公式,叫愉快公式:(系数)=实际利益获得量/期望值。他告诉我们人的愉快程度与利益获得量成正比,与原先的期望值成反比。一个人获得名利后的高兴愉快大小不在实际得到的大小,而在事先期望值的大小,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名利,有些同学说:“刘老师你讲的这个愉快公式可管我们一辈子,在名利面前我们会正确对待了。”

四、教他们克服焦虑心理,生活天天开心

焦虑和忧郁是一对性格相反的两兄弟,焦虑表现为外露型的狂躁不安,言表于外,任其发展,可导致精神分裂症。忧郁表现为隐蔽性的沉闷,言纳于内,任其发展可导致精神痴呆症。

一位同学因失恋而烦躁失眠,精神萎靡,情绪低沉;一位同学因一次考试失败与奖学金失之交臂,变痛恨自己,成了一只孤雁;一位同学因欠交学费而忧心忡忡,而悲观失望,感到走投无路;一位同学因亲人病逝而悲伤,常常以泪洗面,悲痛不止……。我找到一位老师一《家庭心理学》一书,偶得“认知法”:心理医生可引导患者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或代替其错误的思维方式,通俗说法叫“换位思考”。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

五、教他们克服逆反心理,对警戒树立顺心

具有逆反心理的人,遇事总是反向思维,别人向东,他偏朝西,由于逆反心理而不顾外部警戒,最后导致个人悲剧的典型例子莫过于《红楼梦》“王熙风毒设相思局,贾天样正照风月鉴”一回中,叙述了一位跛足道人送给贾瑞一面镜子,并嘱咐道“只能照背面,不能照正面!要紧要紧,三天后管叫病好。”具有逆反心理的贾瑞,不让他照正面,他偏照正面,结果一命呜呼,不听道人的警戒,悲哉痛哉。

对于逆反心理,从某种意义讲,“顺者昌逆者亡”是有一定道理的,现在学生较普遍存在有逆反心理,我们在教育中,要十分注意工作方法,尽力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于社会流行的东西,一般不要用禁止的口气,而用疏导办法处。

六、教他们克服侥幸心理,办事建立实心

最具代表性的大学生在考试作弊,无不是侥幸心理在作祟,因此,在每次考前,我们都把学校有关考试的规定讲给他们,把过去因作弊而开除学籍的教训讲给他们,不要干那些“偷鸡不成蚀把米”的蠢事,我们还要一针见血地剖析侥幸心理,告诉他们其后果的严重性,使存侥幸心理者打消邪念,使考试中不发生作弊。

总之,人的心理和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一个群体的行为取决于个体的文化,思想,觉悟,身心等诸多因素。一个群体要想行为正确,团结一致,同心同德,积极向上,必须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共同营造一个群体心理影响力大的氛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这个道理。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如哲学讲的个性和共性的关系一样,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没有个体就没群体,个体管理好了,群体的管理就事半功倍了。人都有“恋群心理”,如果这个人脱离了群体就会有孤独感,失落感,就是这种心理的失衡,如果这个群体使他(她)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为这个群体心甘情愿地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53- 256.

[2]张小远.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152-153.

[3]李娜.大学生抑郁情绪与体育锻炼干预实验[J].体育学刊,2003,(4):12-13.

上一篇:浅析司马迁生平之于《史记》创作的影响 下一篇:《机械制造工艺与机床夹具》课程改革探索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