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学制 第17期

时间:2022-08-31 06:54:48

摘要:社会的发展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只有通过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才能适应这一诉求,弹性学制恰好是创新的理想载体,符合“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文章阐述了弹性学制作为高教学制改革的趋势之一,在我国实行的基础和条件以及现阶段我国实行弹性学制的制约因素等,提出弹性学制。

关键词:弹性学制 学分制 学年制 选课制

0 引言

高等教育一直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教育界对其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处于不断的探索中,以选择一套适合我国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质量,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成为社会各界人士长久以来的共同目标。就目前我国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高等教育阶段实施弹性学制是一个大的趋势。近期颁布的最新教育发展纲领性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2010-2020)》中关于高等教育部分强调:“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纲要中的相关规定为弹性学制的合理存在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依据。

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普遍采用学年制教育模式,其主要特征是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培养模式三者的高度统一,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教学计划的统一安排下,完成统一规定的课程。在当今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这一模式已不可避免的显露出弊端。因此,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1 弹性学制符合我国高教学制改革发展趋势

弹性学制是在传统学年制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诉求做出的调整,以满足其诉求。弹性学制不仅是教育手段和方式的变化,它还体现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它满足个体对于个性发展的追求,根据学生个体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水平,实行学制的弹性化,选课的人性化。它以学分制为基础,是一种集选课制、导师制、学分绩点制为一体具有较大灵活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

1.1 弹性学制符合本科教育的发展趋势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关键,在学制弹性化的前提下,弹性学制是提高人才质量的有效途径,严格学分要求,而对学生在校学习年限不做硬性规定。若学生学有余力,只要达到学分要求并且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即可提前毕业;如学生在四年无法完成规定的学分也可延期毕业。学生的毕业与否取决于其是否完成相应的课程,获得相应的学分和通过毕业论文答辩。

1.2 弹性学制满足个体发展诉求

个体的发展存在差异,每个人的兴趣、能力等都是不相同的,所以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的要求整齐划一。每个学生的价值取向不尽相同,弹性学制恰好能够满足个体个性化的发展诉求,满足学生在实施抱负时间上的需求,有利于学生的成才。这也为“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体现提供了方法和途径。从而,彰显高等教育的个性特征。

1.3 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需要弹性学制的支撑

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是必然趋势,但是这并不是否定精英教育。社会和时展的诉求需要二者共同来支撑。因此,高等教育应该由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共同组成,大众教育能够进一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而精英教育为高新技术等提供载体。这两者相辅相成,构成我国高等教育的金字塔体系,其中,大众教育是基础。而这两类人才的培养所需的硬软件不尽相同。而弹性学制自身所具有的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的弹性化、人性化能够很好的满足上述要求,为二者提供了实施的平台。

1.4 弹性学制有利于就业问题的解决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高校而言,教材和课程的更新与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知识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传统的学年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弹性学制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个体的能动性,促进学生自我调节知识和技能的储备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 我国实行弹性学制的基础和条件

2.1 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基础

弹性学制的实行需要全社会对于教育理念认知的转变,应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正确的认识和利用人才资源,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淡薄把文凭作为衡量人才的最主要标准的认识。教育理念的转变有利于弹性学制的实施,为在弹性学制下中途休学或退学的学生提供公平的待遇。弹性学制实施所需的社会因素。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达到。

2.2 完善的教学管理体制是关键

实行弹性学制是系统工程,随着弹性学制的实行,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和课程管理规定及选课管理制度等都要与实行的学制相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学校课程设置。一般来说,“开设的选修课应为学生应选科目的2倍,至少不能低于1.5倍”,以满足学生对于课程的多样性需求。

(2)改革考试管理制度。如浙江工业大学推行的“一页开卷”制度,即允许学生携带一页自己准备的参考资料进入考场,该举措能更好的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塑造。

(3)提高师资队伍质量。高素质教师是弹性学制实行的重要保障。

(4)改革学籍管理制度。

2.3 实行学分制是前提

弹性学制是以完全学分制为基础的。学分制是以学分为计量学生学习量的单位 并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学生获得毕业和学位资格的基本条件的教学制度。学分制的基础是选课制,选修课要占整个教学计划的40%。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课程,本科生学习4年,需要学习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共360个学分,其中上课144个学分,学生独立准备216个学分。获取工程学位,还须再学习2年,完成下限为162个学分,其中上课54学分,独立准备108个学分,并写出1篇论文,总共6年时间。

学分制在我国部分高校已开始试行,由于我国高校的招生是按照专业进行,学生入学后按照专业编班和制定教学计划,高校开设的课程也是按照专业分类并制定教学计划的。因此,我国普通高校一般采用学年学分制或“学科学分制”的限制性学分制形式。

3 我国高校实行弹性学制的制约因素

3.1 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

对弹性学制认识上的偏差对实行弹性学制带来影响。认识误区包括:

(1)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应当完全的自由选择专业和课程;

(2)实行弹性学制,应取消强制留级、退学等学籍管理制度;

(3)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离散性增强,行政班级的功能应该逐渐弱化。

(4)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框架打破,其工作出现“盲点”。

3.2 选课弹性不够

选课制在我国高校还没有完全的展开,受传统的学年制的影响,选课制还存在弹性不够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选课自由度不高,学生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选课,学生还无法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兴趣进行选课,这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挥其自身的潜力上受到限制。

(2)缺乏有效的引导机制,导致学生对弹性学制认识片面,对选课存在盲目性和功利性,容易出现拼凑学分的现象。

(3)选课流程仍需完善,无法有效的落实学生的主观诉求,由于选课的软硬件设施及选课管理规定等诸多因素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如,无法选上学生想学的课程等

(4)选课制相对于学年制要复杂,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负担增加,对教学秩序产生较大的影响。每学期有几千个学生按自己的课表进行选课,还要接受学生的退选和改选,工作量很大。

3.3 学生管理工作强度增大

实行弹性学制后,学生的管理工作在内容上产生不可避免的转变,由学生的教育管理为主转为对学生的咨询指导、服务保障为重点。选课、大学生涯规划、人生目标的确定及学生心理辅导等工作要及时的展开;同时,教学管理事务增多,如提前毕业、休学,转专业、选修、主修等;由于学生毕业时间的不一致,就业指导中的政策宣传、信息服务、择业指导、办理派遣等工作量会明显加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及社团建设,学科竞赛等管理工作强度增加。

3.4 其他制约因素

(1)不相适宜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制约;

(2)学生自主安排学习的意识淡薄,出现功利现象。

4 结论

高等院校作为我国培养国家建设者的基地,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尽量满足社会对于人才质量等方面的要求。弹性学制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尽管目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影响了它的广泛适用性,但不可否认,该种制度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趋势,因此,应在深入探索其自身优势的条件下,配合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使得弹性学制更加符合我国高校的教育特点。

参考文献

[1]潘玉昆 弹性学制―破解当代大学生三大难题的有效途径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2]肖阳 实施弹性学制 探索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 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2期

[3]苗素莲 我国实行大学生弹性学制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教育现代化.2001年第1期

[4]周祥龙 学分制下高校管理模式探析 教育科学文摘.2010年第1期

[5]郭清兰 学分制及弹性学制下选课问题的探索 价值工程.2010

[6]冯祖琴等 普通高校弹性学制发展及其阻障因素分析 教书育人.2010.省略

上一篇:试论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深圳市育才三中规划与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