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资源节约管理实施意见

时间:2022-08-31 06:32:21

发改委资源节约管理实施意见

国务院决定从*年至*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节约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以及资源的综合利用工作。省政府要求力争经过3年努力,使全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显著增强,资源节约技术和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资源节约政策、法规和标准不断完善,全社会自觉节约资源的机制初步形成。为全面推进我市资源节约活动的开展,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根据国家和省的工作部署,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我市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工作意见。

一、提高认识,增强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急迫感

我省是资源贫乏大省,我市同样也存在能源贫乏问题,所需能源90%以上要靠外地调入,同时,我市资源耗用量大,长期以来资源和能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潜在能源风险和不稳定因素。

第一,我市人均资源能源储量少,耗量大。*年末,全市耕地资源总量252.71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51亩,低于世界公认人均耕地警戒线0.8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1.43亩的35.7%,而且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持续增长。*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达168.42万吨标煤,同比增长6.2%。而且我市远离能源资源产地,流通环节多,能源价格高于其他省、市。特别是近年来,受全省电力供应紧张和我市地方电源出力不足影响,我市在实施错锋用电的情况下,仍因超用省网负荷而被省中调命令实施错锋用电措施33次,涉及各县(市)区线路860条次,累计实际执行错锋负荷92.94万千瓦。电力供应的紧张局面也已由季节性转变为全年性,并呈现电力、电量双缺的局面,电力供应的紧张局面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

第二,我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水平高、能效低。*年我市万元产值能耗1.1吨标煤,高于全省0.97吨标煤的平均水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410立方米;能源效率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52.84万吨,比*年增加4.51%,综合利用率为51.4%。

第三,资源的大量消耗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全市废水排放量13779.34万吨,比*年增加14%。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27019.3吨。同时,大量使用煤、油等石化能源燃料,特别是含硫发电燃煤、燃油消费量持续上升,全市废气排放总量232.26亿标立米,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5253.9吨,二氧化硫排放引起的酸雨污染影响加剧。目前,全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20.24%。

因此,要充分认识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立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能源结构调整、开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对推进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资源节约活动的目标和基本要求

(一)工作思路:以提高能源效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强污染预防意识、发展循环经济为目的,以能源结构调整为切入口,坚持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抓好节能和清洁生产促进工作;积极推广工业节水、节油(代油)和洁净煤燃烧的技术示范,全面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坚持法规规范、规划指导、政策导向、机制创新、示范推动、信息服务、宣传培训和国际合作,为我市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主要目标:力争到*年,我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取水量下降10%,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5%,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显著提高,耕地减少趋势得到遏制,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全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至全省平均水平的0.92吨标准煤(当年价),节能率为4%。具体为:

节约用电:到*年节电1亿千瓦时(年平均节电0.35亿千瓦时),能源利用效率达到35%。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积极开发应用太阳能热水器(系统)。

节约用水:到*年,全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取水量下降10%,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5%。其中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370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镇用水量160立方米;全市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750立方米。

节约用地:到*年,确保全市耕地占补平衡,加强“山、湖、江、城”资源整合利用,优化城区功能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加强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政策引导,完善土地储备机制,扩大土地储备总量,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力度,清理违规用地,加大力度处置闲置土地,促进土地合理、高效和可持续利用。

资源综合利用:到*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其中粉煤灰、煤矸石的资源综合利用率达100%。

新型建筑材料:到*年,新型墙体材料约占墙材总用量的80%。

散装水泥:*年散装水泥供应量150万吨,散装率达到60%,节约综合经济效益0.75亿元。

环境资源:到*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6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0%以上。

(三)基本要求: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看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各部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扎扎实实推进资源节约工作。在开展资源节约活动中,要做到四个结合:

一是开展资源节约活动要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相结合。在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重大项目建设等工作中,按照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把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放在突出位置。同时,要探索资源节约的市场机制,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循环经济发展。

二是开展资源节约活动要与调整经济结构相结合。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与资源节约相关的服务业;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执行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的准入条件,坚决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是开展资源节约活动要与技术进步相结合。推进资源节约科技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实施资源节约重大技术示范,推广应用先进高效的节能、节水设备和器具,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技术水平。

四是开展资源节约活动要与缓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制约相结合。优化电力生产调度,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以高耗能行业为重点,大力节约用电。加大农业节水和城市节水力度,加大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力度。加快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节地措施。

三、落实措施,切实抓好资源节约活动的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资源节约工作责任制。

市政府成立*市资源节约活动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经贸局、计划局、科技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水利局等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市教育局、农业局、国资委、环保局、广电局、统计局、法制局、总工会、团市委、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质监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组织开展全市资源节约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经贸局),负责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等日常工作。各有关部门具体分工如下:

市经贸局:制定全市开展资源节约工作总体规划和工业节水、节能、综合利用工作意见,组织、协调全市清洁生产工作,定期公布我市重点耗能企业,负责资源节约日常综合、协调工作。

市计划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强调资源节约的重要性。负责制定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规划,综合协调生态建设和资源综合利用的重大问题。

市科技局:加大资源节约技术开发力度,推广成熟资源节约技术和工艺;负责组织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与推广;通过科普广泛宣传节电、节水常识。

市财政局:落实国家和省有关资源节约工和的财政支持政策、措施。

市国土资源局:制定节约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专项规划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

市建设局:制定全市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推动使用新型墙体材料、散装水泥及“禁实”工作;推动城市供水节水工作。

市市政管理局:推动城市公共照明节约用电和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工作。

市水利局:参照省行业用水定额,编制全市行业节约用水专项规划,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

市统计局:加强能源、水等方面的数据收集及统计分析工作,建立我市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定期公布我市资源节约相关数据;协助市经贸局做好重点企业节能监督工作。

市广电局:组织力量宣传报道资源节约成效显著的先进单位、企业,及时曝光高耗能、过度浪费资源事例,配合开展资源节约公益宣传。

市教育局、农业局、国资委、环保局、法制局、总工会、团市委、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等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做好本单位和本系统资源节约活动的组织实施,配合推进全市资源节约工作。

(二)广泛宣传,加强教育,增强全民资源节约的意识。

认真贯彻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资源节约系列宣传活动的通知》精神,*年-*年分别以节电、节油、节水为主题,把增强全社会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忧患意识作为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重点。采取有效形式,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活动,教育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以及节约资源、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转变利用资源的落后观念和不良习惯,树立节约资源人人有责的思想,自觉参与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行动,真正把节约资源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为。

充分发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等部门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国家和省有关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宣传和推广科学利用资源、节约资源的好方法、好典型,对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行为,要加强舆论监督,及时予以曝光,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防治污染、保护土地的良好风气。

做好资源节约的教育培训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以及各级工会、共青团组织要将资源节约教育贯穿于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中,制定培训规划,加强节约教育。对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节能节水管理人员和重点用能设备操作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加强对节能节水执法监督人员和检测机构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资源节约的技术服务水平和执法监督水平。

(三)制订节约规划,落实激励政策,加强宏观指导。

各地、各部门在研究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重大项目建设规划时,必须把资源节约、降低消耗列为重要内容。各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科学规划,优化资源配置,重点编制节能、节电、节水、资源综合利用、节约土地、节约森林资源等专项规划,提出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各专项规划要在今年11月底前报市资源节约领导小组办公室,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编制全市资源节约总体规划。各地要抓紧制定本地区资源节约活动方案,明确3年内的资源节约目标,使资源节约活动有重点、有措施、有效果。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各级引导对重大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改造项目的投资,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建立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节能节水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认真落实国家鼓励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要研究运用价格调节机制,促进节能、节水、节约原材料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开展。研究扶持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并将节能、节水产品(设备)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各级政府要依据实际对资源节约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要启动和实施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搞好节能、节水产品认证,提高产品能效水平,引导用户和消费者选购节能、节水型产品。建立并完善节能、节水、节材、节地技术服务体系,为企业和全社会提供技术服务。

(四)依靠技术进步,加快结构调整,加快资源节约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一是切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遏制部分行业、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能耗、技术、质量等标准,依法关闭污染严重、破坏资源的企业。要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资源节约的重要途径,按照资源消耗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从体制、政策、机制、投入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低消耗、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产品,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要由专业资源节约综合评估,不符合资源节约产业政策要求的,坚持不予批准。

二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推进信息化;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行业发展,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重点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开发、技术改造项目,通过组织现场会、举办展览、技术交流等方式,加快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尽快将其转化为生产力。近期重点推广节电、节水、支流水改循环水、空冷、污水回用、凝结水回用、高效节能锅炉、风机、水泵、电动机及拖动系统优化技术;推广空调节电技术、绿色照明和高耗能行业能量系统优化技术;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废水资源化技术和“零”排放、中水回用技术;推广“三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引导冶金、电力、建材、石化、造纸、纺织等高耗能、高耗水行业积极采用先进成熟实用的新技术,带头降低能源、水资源和原材料消耗。

(五)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和文明消费。实施“治污保洁工程”,确保空气、水源、噪声等环境质量达标。

清洁生产是一种将污染防治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全过程的新的生产方式,其核心是从源头抓起,预防为主,通过全过程控制,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为主向生产全过程控制的转变,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全面认真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十大民心工程项目”中的治污保洁任务,根据《*市环保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加大政策、措施配套,引导企业重视清洁生产,推进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今年重点抓好蓝带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风华高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通过省清洁生产企业验收,并以此带动其他企业积极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我市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继续抓好清洁生产队伍建设、清洁生产企业审核认定等工作,推进环保产业园区建设等。制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企业为基础、园区为平台,构筑循环经济体系。

(六)完善法制建设,强化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

一是切实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土地管理法》、《水法》和《广东省节约能源条例》、《广东省资源综合利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的政策支持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实行严格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控制。二是推行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节约新机制。建立信息制度,及时国内外能耗、水耗、先进技术和管理信息;推行能源合同管理、节能融资担保等新机制,培育和发展节能节水技术服务体系;推行综合资源规划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加强能源监测。三是强化执法检查力度。市资源节约活动领导小组将依法组织资源节约执法队伍和监测机构,对高耗能、高耗水企业以及宾馆、商厦、写字楼等公共设施的资源节约、能效标准、高耗电产品限额标准、建筑节能标准以及行业节能设计规范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增列资源节约篇(章)的规定执行情况等进行检查。四是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严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要依法进行严肃处理。

上一篇:社会政策经济学 下一篇: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融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