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细微之处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2-08-31 05:40:50

推敲细微之处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利用"咬文嚼字"这一古时方法求得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教学效果的达成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关键在于如何实施,只要实施得好,效果是极为明显的。本文笔者主要阐述通过推敲细微之处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推敲;有效性;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245-01

语言是需要细心咀嚼,耐心推敲,潜心领悟的。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如果能引导学生仔仔细细读文本,获得透彻之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切的影响。语文教学之思想教育之效果,宜于此求之。”每一篇文章都是由许多字词有机组合而成,词是一篇文章的细微之处,但往往就是这些细微之处造就千古绝唱,“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一“绿”字,让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为之叫绝。咬文嚼字,也要让学生学会品味课文中的语言精妙之处,推敲推敲,思索思索,在咬文嚼字的过程当中提升学生课堂思维的广度、深度和效度。

一、词语的对比中推敲。

不同的人物,所说的话不同,所做的事情也会不同,性格当然也会不同。两者之间的对比,能够让我们嚼出不同的味道来。如三上《哪吒闹海》一课,夜叉和三太子的出场方式并不相同,我们在这不同之中能够嚼出甘甜的味道。

教师出示:夜叉从水底钻出来,只见一个娃娃在洗澡,举起斧头便砍。

三太子跳出水面,气冲冲地对哪吒说……

师:“夜叉和三太的出场方式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在哪里?”

生:“夜叉是钻,三太子是跳”。

师:“一个钻,一个跳,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生:“夜叉的功夫差,知道有一个人让龙宫都摇晃起来,很害怕,偷偷地看一下。”

生:“三太子自认为自己的武艺高强,他没有把哪吒放在眼里。”

生:“夜叉是海里的小鬼,当然鬼头鬼脑的,三太子是太子,又认为自己武功高,肯定不会把哪吒放在眼里,他才不会像夜叉那样不顾及自己的形象呢!”

从这一个钻一个跳,不难对人物性格做出准确判断。

二、看似不值一提的词的推敲

课文中有这样一些词,教参中的重点词语提都没提到,也常被教师和学生忽视,看似微不足道,可往往就是这些词能帮助学生思考,突破文章的重难点,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愉悦。如四下的《最佳路径》中那位老太太担心自己的办法是否能卖出葡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担心”一词引导学生思考、推敲。

师:“老太太会担心些什么?”

生:“担心葡萄卖不出去。”

师:“除此之外,她还会担心什么?”

生:“她还会担心人们到葡萄地里乱摘,可摘下来又不要了,扔在地上。”

师:“有道理。”

生:“她还会担心别人摘了她的葡萄以后不给钱就跑了。”

生:“她还会担心别的同行来破坏。”

师:“她有这么多担心,为什么还选择这样的卖葡萄方式呢?”

生:“她年纪大了,没精力了。”

师:“很好,他联系了上文,我们读出就要像他这样。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生:“她是有很多担心,但她想也不见得就有这么多没素质的人,我也年纪大了,就相信他们吧!”

生:“她想别人是来采摘葡萄的,而不是来这里破坏的。他们除了摘葡萄也不会做其他些坏事吧!”

生:“我相信他们会给钱的,那个不给钱的人他自己会良心不安的。”

生:“我让他们自己选葡萄摘,是相信他们,我想他们也愿意让我相信。“

从整篇课文的线索性大问题――“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它与法车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回答情况来看,原本设想的“信任”一点较难说出的难题不攻自破,水到渠成,学生就说出了答案。

这些词看似不值一提,实际作用不容小视。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看出这些词的“含金量”,适时、适度、适当地引导学生咀嚼、推敲。

三、标点符号的推敲。

标点符号可以说是文章中最不起眼的了,有些标点却在行文这中传递一种信息,有时是此外不声胜有声的精邃,有时是热情洋溢情感宣泄,无独有偶都是耐人寻味的。如六下的大江保卫战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荆江告争!武汉告急!九江告急!”这三个惊叹号无不传递出“急”,而且是越来越急。再如四下“蚁国英雄”一文中最后:“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里,随着向对岸的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层薄薄的烟雾……”这个省略号中包含着什么?这些都是可以引导学生推敲的地方。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华,相激而发灵光;文原无声,人读方出情思。读,就是要咬文嚼字的推敲一番,有所思才有所得。真正的知识更多来自思考而不是书本。读书太多不思考,头脑膨胀而压抑。有句古话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教师就是应该引导学生“读”出“情思”,使学生的每一点体会,都来自他们自己对文本的深入有效阅读,引导学生读进去,也就走近书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走进了一个学生自己能感觉体验的世界,使之与“那个世界”产生共鸣,不吐不快。

参考文献:

[1] 郑金星,试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5:06

上一篇:利用互动教学提高小语教学质量 下一篇: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挖掘学生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