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书法素养

时间:2022-08-31 04:28:24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书法素养

在有识之士的一再呼吁下,书法教育已被教育部纳入中小学课程,这是一场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及时雨,也是国家交给中小学教育的又一项教育重任。在中小学专业书法教师严重缺乏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则成为这一重任义不容辞的担当者。在教育部2011年下发的《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和2013年1月下发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2013年春季开始执行)中就书法教育课程的开设已作了明确要求:

“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明确使用毛笔书写的基本要求。学生要用毛笔书写楷书,临摹名家书法;大致了解书法历史和汉字字体源流;从书法作品的内涵、章法、结构、笔法等方面鉴赏历代重要书法家作品,培养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

“中小学校主要通过有关课程及活动开展书法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艺术等课程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普通高中在语文等相应课程中设置与书法有关的选修课程。中小学校还可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

那么如何在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中真正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书法教育,让广大高中学生在已有书写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书法素养,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新课题。笔者认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把古诗文名篇的阅读鉴赏与相关的古代法帖的鉴赏临摹相结合,是一条有效而便捷的途径。在人教社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苏轼的《赤壁赋》在文学史中是古代散文的名家名篇,在书法史上又是行书的名家名帖。《兰亭序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赤壁赋》帖也是行楷中的杰作。它们是语文教学中培养高中学生书法素养的最佳结合点。试例如下。

一.读兰亭 赏兰亭 临兰亭

借助《兰亭集序》的学习,搭载中国传统书法的多项综合性学习活动,如开设书法素养选修课,介绍书法史知识、文字学知识、书法鉴赏知识;开展书法活动课,学习读帖、临摹、鉴赏、创作。在高一学年上学期培养兴趣,初步掌握读帖、临帖技巧;下学期巩固提高,进一步分层次指导,学习鉴赏和创作。

1.通过王羲之的学书逸闻佳话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兴趣着眼,通过了解一些有名书法家如何认真练习书法故事,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让学生感受到书法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从而提高书法教学的效果。

王羲之的书法启蒙老师卫夫人教王羲之有三堂书法课:“点”如高峰坠石,“一”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

“点”如高峰坠石。卫夫人要童年的王羲之看毛笔蘸墨以后接触纸面所留下的痕迹,顺便还注解了四个字:“高峰坠石”。 她要王羲之体会悬崖上有块石头坠落下来的感觉,那个“点”,蕴含的正是一块从高处坠落的石头的力量。

2.教会学生读帖三要领:口读、心读、手读

在学生理解课文之后,教会学生读帖。读帖第一步是“口读”。对照释文、用手指着字帖,将字帖逐字逐句读下去。反复多次,口能吟诵,文章烂熟于胸。第二步是“心读”。在读帖中用心玩味,领略字的间架结构,体悟洋溢于字里行间的呼应和韵律,由此培养出对书法艺术的审美情趣。第三步是“手读”。也就是临帖,做心摹手追的功夫。

3.鉴赏大王书风,领悟书法内涵

教育是一种美育,书法教育应当给以丰富的审美体验,通过书文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这样,在优美作品的感染熏陶下,不但使学生掌握了书法的写作技巧,与此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兰亭帖》书风的最明显特征即是它的用笔细腻和结构多变,王羲之的书法贡献即在于他把自然的书风引向一个较为精练但又注重技巧华美特征的格局,从而确立了书法艺术强调对审美的主动把握这一时代的基调。学习行书以它作为门径颇可收便捷快速之效。

二.从《兰亭序》帖到《赤壁赋》帖

人教社语文必修四选文《赤壁赋》是苏轼的散文名作,文中处处可见豪放之情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明朝董其昌说:“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董其昌将其文与楚骚并论,将其书与《兰亭》并提,赋予了很高的评价。可见《赤壁赋》帖是对高中阶段学生开展书法素养教育的绝好范本。因此,语文教师在对选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进行鉴赏的同时,引导学生欣赏临摹《赤壁赋》帖,对教材进行教育资源再开发,是一件十分有课程意义的工作。

纪荣富,教师,现居江西上饶。

上一篇:《苏武传》说课稿 下一篇:循环经济背景下的企业财务战略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