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竞拍:莫让浮云遮望眼

时间:2022-08-31 01:58:08

【小引】

“天价”是当下拍卖市场的热门词语。一件件艺术品的拍卖价一路飙升,完全突破了人们的想象,艺术品市场已成为富豪投资的关注点。为什么会有天价竞拍?是人们对艺术品价值的重新认识,是投资者的“爱国主义”,还是新一轮的博弈游戏?舆论一时纷纭,见仁见智,孰是孰非,令人深思。

【相关链接】

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元代“鬼谷下山”图青花罐以1568.8万英镑(约合2.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拍出,这一价格创下了当时中国瓷器艺术品的最高价格。

2009年2月26日,巴黎拍卖会上,中国厦门收藏家蔡铭超用电话竞拍的方式以3149万欧元的高价拍得鼠首、兔首铜像,蔡后被认为是“文物托”。

2009年11月22日,北京保利绘画拍卖场上,明代画家吴彬所作的《十八应真图卷》拍出1.69亿元,创下了当时中国书画的最高价格。

2010年6月3日,中国保利拍卖会上,黄庭坚的《砥柱铭》拍出了4.368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创下中国书画艺术品的世界新纪录。

2010年11月11日,英国一家拍卖会上,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被中国富商以超过5亿人民币的天价拍得。

2010年11月20日,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王羲之草书《平安帖》高古摹本以3.08亿人民币成交,创下中国书法拍卖的第二天价。

【妙文一】

“瓷器爱国主义”是一个

精心设置的局

蒋冰

11月11日,一对中年英国兄妹在打扫去世亲人的房间时发现的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拍出超过5亿人民币的天价,震惊英国媒体。英国媒体称天价购文物背后是中国人的“瓷器爱国主义”。这个花瓶在拍卖行的估价实际只有80-120英镑,但令人意外的是,竞拍者竟在30分钟之内,就让花瓶变成了天价。这些竞拍者都来自中国,最终得手的买主来自北京。

又是一次“爱国”的文物拍卖!此次令人匪夷所思的文物拍卖,疑点重重。

既然拍下这个瓷器是为爱国,哪个中国人拍回来都一样,为什么最后的竞价在中国人之间进行?爱国难道就是要让英国人和英国拍卖行多赚中国人的钱?本身只值120英镑,而且都是中国人竞拍,那给英国人120英镑把货拿回就好了,干吗要送给他们相当于5亿人民币的5000多万英镑?这些商人如果真这么弱智,那他们是怎么成为富豪的?

去年2月,福建“爱国商人”蔡铭超以1400万欧元的天价拍下了圆明园失落的两个兽首,竞价行为也是在3个中国人之间进行的。当时国家文物局专家就明确指出不可能值那个价,是拍卖公司佳士得“自己买走了,是假拍”。而国家文物局也明确回应“绝不会回购”,并呼吁海内外媒体不要炒作此事,“炒作的结果,是让那些利用中国老百姓爱国热情投机赚钱的商人获利”。后来媒体的调查也证明,蔡铭超就是一个文物托,他已不止一次在佳士得的拍卖行为中充当此种角色。

而此次拍卖的花瓶来历,也被人为引导猜测为属于圆明园丢失的文物。英国网友对此行为也极为不解,认为那些花巨资从小偷那里买回原本属于自己东西的中国商人“很愚蠢”。

“瓷器爱国主义”并非新生事物,利用中国人的“爱国”情绪海赚已不是一次两次。以兽首为例,本来在欧美文物市场只值1500欧元,因利用中国人回购文物的“爱国热情”,炒到了最高1400万欧元。2000年4月底和5月初,中国保利集团以774.5万港币拍得牛首,818.5万港币拍得猴首,1544.475万港币购回虎首;2003年9月,何鸿捐款人民币600余万元,将猪首铜像购回;2007年9月初,苏富比拍卖马首铜像,何鸿抢在拍卖会之前以6910万港币购得并捐赠给国家。

这只本身来历不明的花瓶,被人为引导为圆明园流失物品。可以猜测其目标就是让中国人回购,也有可能是拍卖行为了炒高价格耍的假拍把戏。不过国家文物局已多次明确表态,要以法律手段要回文物,绝不支持回购流失文物,并曾倡仪抵制流失文物的交易活动。同中国一样,希腊也是文物流失最多的国家,但希腊已通过法律途径讨回了众多流失文物。

只要中国人不买,那些想方设法赚中国人“爱国”钱的家伙就不能得逞。

(选摘自2010年11月15日“凤凰网”)

【赏析】

作者就英国媒体的“瓷器爱国主义”展开分析,结合蔡铭超天价竞拍圆明园失落的两个兽首的假拍行为,指出这是利用中国人的爱国热情来赚钱;紧接着,列举了多个事例论证拍卖方这种别有用心的引导、“炒作”,是精心设置的局,意在牟取暴利;篇末呼吁切莫让想赚中国人“爱国钱”的家伙得逞,令人信服。

中国人,要坚决拒绝洋人的“二次抢掠”。

【妙文二】

拍卖还是钓鱼:艺术品

已变成了资本游戏

郭庆祥

听说王羲之的《平安帖》拍出了3个多亿,我并不震惊。说实话,我对近些年冒出的天价拍卖早就麻木了。其实,看似繁荣的拍卖市场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拍卖还是钓鱼?说到底都是虚假的资本游戏。

收藏市场从古到今,一直被人诟病,临摹是学习中国书画的必经之路,这是有历史和传统的。几百几千年之后,究竟是当时人的摹本还是后人的摹本,不是今人能准确辨别与判断出来的。书画收藏最在意“假”,今天的企业家(商人)也是有头脑的,也能认清里面的门道。这次拍出的王羲之《平安帖》和上次拍出的黄庭坚《砥柱铭》,两位买家都很神秘,他们的行为也与真正藏家相去甚远。

齐白石、张大千在世的时候,没有那么好的条件出版画册,所以才导致今天他们的作品越拍越多,每年呈递增态势。从1993年中国有拍卖市场开始,一场拍卖只有一本到两本拍卖图录。而今天,却变成了一场拍卖至少有一箱甚至几箱的拍卖图录,“宝贝”越拍越多,拍卖行的专家越来越多,社会上关于艺术鉴定的栏目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火。我以为,艺术品是精神层面的产物,而现在变成了资本游戏。这严重影响当代画家们的创作动机,多数画家已经不为艺术去创作和探索了,而把艺术的创作变成了商品去生产,使得当今许多打着艺术旗号的画家都变成了人民币的奴隶。

艺术市场应该是感性认识,理性收藏。现在有种观点认为,拍卖市场的繁荣,是因为股票、房地产投资市场不景气、风险大,转而将资金向艺术品市场倾斜、转移,然而艺术品市场的虚高价格就没有潜在风险吗?我以为,这其中多是拍卖市场精心设计的陷阱,意在以这种假象,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拍卖市场。

缘于精神层面的艺术享受、感动而带来的艺术品收藏,如今变成了资本的角逐,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收藏的意义,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摘自2010年11月22日“中国经济网”)

【赏析】

在拍卖市场有多少人是在发掘艺术品的价值,又有多少人在购买流失的文物,有几个拍卖行还在坚守“寂寞”?这是一个利益博弈的时代。因此,在博弈者的眼中,利益是他们的终极追求。

对于王羲之《平安帖》的竞拍天价,作者认为是虚假的资本游戏,并不无忧虑地感叹:艺术品是精神层面的产物,疯狂的拍卖多是拍卖市场设计的陷阱,是放香饵,钓大鱼。

上一篇:如何破解“垃圾围城”的困局 下一篇:做人――让尾巴呈自然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