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食品博士吴文良

时间:2022-08-30 11:55:20

安全食品博士吴文良

苏丹红、注水肉、地沟油、毒海货、吊白块……越来越多的假冒伪劣食品被曝光于天下,令消费者心惊胆颤。难怪有人质疑:现在什么样的食品才安全?谁能为我们带来真正放心的食品?民以食为天,没有安全的有质量保证的食品,百姓能吃得放心吗?

著名的农业专家――吴文良,十几年来,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在生态农业、有机食品领域孜孜不倦地探索和追求……

有机西红柿激发研究激情

那是在一次普通的会议之后,主办单位送给吴文良一箱蔬菜,其中就有两个有机西红柿。吴文良拿起西红柿品尝,一股地道的西红柿的芳香扑鼻而来,使他仿佛突然回到童年,重新体会儿时在乡下吃西红柿的情景:咬开西红柿,就有一种特有的芬芳留在齿间,看那瓤儿,沙甜、沙甜,一如从前瓜田里见过的沙瓤西瓜。为什么现在的西红柿大而无味?为什么如今拿西红柿做的汤再也闻不到特有的酸甜味道?一个接一个疑问闪现在这位农民后代的脑海:怎么才能生产出原汁原味的西红柿?吴文良那根敏感的研发神经被深深地触动了。

吴文良出生于山东潍坊一个农民家庭,因为与土地千丝万缕的关系,加上他喜欢化学,就顺理成章地上了山东农业大学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以后又连续深造本科、硕士、博士……现在吴文良已成为我国著名的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专家、生态农业专家、有机食品专家。

1998年春节后不久,吴文良应邀参加在德国纽伦堡举办的世界最大的有机食品博览会。世界上数千家经营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的商家云集于此,带来了各式各样丰富的有机农产品、天然食品在博览会上展示,进行洽谈交易,签定合同。

这是他第一次到国际市场上参观,畅游在纽伦堡博览会各国有机食品的海洋中,吴文良再次被深深触动了。做农业战略研究,必须从宏观上把握大的趋势:吴文良敏感而强烈地认识到中国在有机食品研发上的巨大差距,但同时他也看到我国巨大的发展潜力。

吴文良清楚地看到:经过努力,中国这些年基本解决了蔬菜等食品短缺的问题。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由于过量使用化肥、农药,虽然解决了吃菜、吃饭的问题,但食品安全问题令人担忧。

吴文良回忆到一户菜农家里调查的奇异情景:菜农留他们吃中午饭,这位菜农没有进蔬菜大棚,而是到一块小菜地里挖菜。大家问他为什么不摘大棚里的菜呢?菜农憨厚地笑道:“那里面的菜都施过化肥农药,只往城里卖,我们家平常都吃这些有机蔬菜。” 后来吴文良到许多蔬菜大棚调查,真切地看到菜农施肥打药的场景以后,感到非常可怕:大棚里施化肥就像下雪,打农药就像下雨。在这种环境下生长出来的蔬菜,农民自己都不吃。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办法解决这个新问题!从此,吴文良走上了亲自实践,探究生产真正安全的食品之路。

构建农业与食品安全的金字塔

1999年春天,当时的外经贸部贸促会组织召开中国农产品出口研讨会。一个身材不算高大,但颇结实的汉子神采奕奕地走上讲台,随着他激情的讲演,与会的领导、专家、企业家眼前逐渐清晰地呈现一条中国农业和食品产业生态化与安全保障的发展之路。他就是吴文良。

在这个会上,吴文良正式提出了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金字塔结构体系。吴文良说:“有机的并不一定在各个方面是最好的,但在安全性方面它一定是最好的。我提出的金字塔体系,主要强调它的安全性!由于有机食品是不用或者基本不用农用化学品的,它的安全性最高。发展这一产业可以降低环境污染程度,同时对消费者健康是很有好处的。”“这个安全保障体系是分级的,有机食品是顶级的,它完全与国际标准接轨。中间是绿色食品,基本要求是无害、安全,是可以放心食用的。无公害食品则是安全的底线标准。”吴文良的建议在大会上得到很多专家、企业的认可,后来不仅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也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常识。

作为农业战略研究专家,吴文良始终坚持宏观研究和微观实验研究、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相结合。他提出的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金字塔结构体系,并非无根之花。从吃不饱肚子,到吃得好、吃得安全,对中国人来讲是一个巨大的飞跃。近年来社会上种种有毒有害食品的曝光,深深地刺痛了吴文良的心。他质朴地说:“为了父老乡亲能吃上安全的食品,我也要坚持做有机食品的研究,并努力使之推广普及。”

中国资源短缺,人口数量巨大,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国外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特别是在生态脆弱和高度集约化的条件下,如何解决资源环境与安全的问题,对于13亿中国人来说,尤为重要。国家农业发展提出十字方针“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如何去落实“生态、安全”这四个字呢?如何处理高产、优质、高效与生态、安全之间的矛盾……在中国农业大学的校园内,吴文良在苦苦地探寻着。为此,他最早带领同事们开展了有机食品的出口认证,实现了与国际的接轨,同时他也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聘为咨询委员会专家、认证评审委员会专家。

传道授业育桃李

从研究室走出来,吴文良决心以自身行动,倡导有机农业的发展。1998年秋,吴文良准备在中国农业大学开设有机食品研究生课。吴文良的导师辛德惠院士(已去世)指出,“这个很有前途,最好在北京建个实习基地。”但也有人提出质疑,开设这门课有价值吗?吴文良想:治学,当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要站得高,看得远。生产绿色食品、生态农业、有机食品,这是一个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 经过努力争取,吴文良的有机食品专业研究生课终于开课了。吴文良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资料编成讲义,分发给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门课程的教学中。他就像一个虔诚的传教士,要把自己所研究的成果灌输给自己的学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希望自己播下的种子,能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开花结果,希望有机农业的路越走越宽广。

21世纪理想农业追求中的困难与阻力一直没有离开吴文良。香山会议是中国科学家公开发表自己言论的最高级别的会议,吴文良在香山会议上,再次提出有机食品的发展问题。不久,在讨论我国农业发展问题的一次会议上,有多个中国工程院老院士参加,执着的吴文良再次提出一个假设: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在未来20年、30年有没有可能形成一种主流的农业生产模式和食品消费模式?他认为,“现在全球拥有数百亿美元的贸易额,而且每年都以百分之二十、三十,甚至更高的速度在增长,2010年会突破1000亿美元。在全球绿色环保的大趋势下,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前途无限、商机无限。”2005年春天,吴文良和同事们去华南农业大学学习与交流,亲眼目睹华南农大试验成功的有机大米,并得知该大米已在香港上市,市场非常看好。吴文良十分激动:既然有机大米可以大规模做成,那么,理论上其他的农产品也一定可行,关键是我们要坚持去研究、去开发、去实践!

顶天立地做学问

吴文良始终坚持战略研究与微观实验研究并行、结合,主要工作集中到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难题――粮食持续高产生态研究。从1996年开始,在辛德惠院士的指导下,他一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率领二十多人的研究队伍,在江北第一个“吨粮县”――山东桓台县安营扎寨,开始了艰苦的实验研究,经过8年的探索,先后完成了4个基础研究项目,培养了一批人才,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他说:“把宏观和微观相结合,这是我追求的目标。”

当记者问他作为一个农业生态学家,为什么却培养出经济学博士?一个生态学教授,怎么会成为中国科技实业家协会的理事呢?

吴教授说:“我之所以同时从事经济学研究,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农业生态问题的根源往往在社会经济系统,所以搞生态研究的人必须首先跳出生态才能看清生态问题;二是经济学和生态学,在最高层面上是相通的。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之间、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比如花要成长,一方面,它本身要有生命的动力、追求,不断强大;另一方面,它在寻找最适合的生存环境,这就是生态学的精髓。拿它来研究经济问题也一样。一个企业要发展,除了要不断壮大自己,也要不断寻找最适合的发展空间。生态学就是一种自然的经济学,生物在大自然系统中如何活得更好、更健康、更有序,这是一种自然规律。经济学本质上也是如此,生产、消费和流通应该有一个有序的管理。”跨学科的研究不仅十分艰苦,而且风险极大。但是他默默地坚持了10年。目前在这个领域,他已经培养了8个博士,每个学生都得到很好的发展。除了宏观的经济学研究,他也把精力投入到老百姓最关心的“绿色食品安全和可持续消费”中。他说:“对于环境问题,我们最早发现问题的是生产环节,但生产、加工和消费是一个循环体,不能孤立地看。人们重视‘绿色食品’,应该包括生产、加工和消费的概念,现在‘绿色餐饮’、‘绿色旅游’都很时髦,最终是要靠消费来完成的。”

上一篇:从《政府报告》看中国施政转型 下一篇:建立现代物流体系促进中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