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手机报的特色及问题

时间:2022-08-30 10:20:59

地方性手机报的特色及问题

随着手机用户的普及,以及手机媒介的发展,手机报逐渐成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新宠而备受关注。自2006年诞生以来,手机报先后经历了由试点性手机报闪亮登台,到全国性大报手机报一枝独秀,再到中央大报、都市报、行业报乃至地市级地方性各手机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三个发展阶段,其内容涵盖得更加广泛。有关切资料显示,截至 2008 年底,全国报业整体已推出涵盖新闻、娱乐、体育、财经、旅游、健康、饮食、双语、教育等领域的手机报约1500种,2009年中国的手机报用户呈现井喷态势,数量达到8000万,每月订费收入超过亿元。[1]

在种类繁多的手机报中,地方性手机报虽起步较晚,但其发展不可小视。它以立足地方、贴近生活的办刊特色而深受当地受众欢迎。地方化也逐渐成为手机报当前的发展趋势之一而倍受关注。其新闻传播内容的接近性与信息的服务性两大日渐突出的特色,是地方性手机报异军突起的活力之源。分析其成因,认识并纠正其存在的问题,那么地方性手机报的发展就会持续健康以至久长。

一、内容传播的接近性特点

任何一种报纸要适应市场都必须首先做好用户群的分析,正如项立刚所说开发针对用户群,学生、农民和士兵这三类人应该是手机报或者是以后的3G手机的主力用户。因为相对而言,这类群体不具备随时上网的充要条件,所以作为新媒体的手机报可以先从这三大群体入手,了解他们的兴趣、要求,开发适合他们阅读的手机报,形成忠实的客户群。[2]譬如荆州地方性手机报能够迅速占领市场,显然与它抓住了农民这一固定客户群密切相关。地方性手机报之所以能抓住当地的主力用户群,首先是因为它在传播内容接近性上突出了以下四点:

1.亲民化。“受众至上,服务为本”是地方手机报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基,而打牢此根基的首要之点就是要在传播内容上让当地受众感到亲近与亲切。除了在新闻的接近性上下功夫外,他们还开设了彩票走势、娱乐、笑话、猜谜等,新增了短信互动栏目以适应定位受众的心理,在传播的内容上尽量亲民化。

2.即时化。由于手机媒介拥有无线传播的独特优势――移动、即时,手机短信几乎把各种媒体的优势融于一身,手机报便很好地解决了信息及时性和接收设备易得性的统一问题,实现了信息表现形式的丰富和编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遇有重大事件便可即时传播给受众,信息传播更加即时化。这远比传统媒体当晚或者次日播报更能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

3.综合化。手机受众的特殊心理决定了针对他们的报纸既不能太专业,又不能太单一。从目前收集到13种不同版本的286期地方性手机报来看,地方性手机报更像一锅大杂烩,新闻、娱乐、财经、健康等几乎无一不涵盖,内容综合化比较明显。

4.多元化。手机报所传送的新闻,不是短信意义上的文字新闻,而是一个包含了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要素的多媒体数据包,可涵盖4开8版报纸的全部内容。[3]伴随着图、文、音、画等多媒体要素的出现与融合,手机报的内容势必丰富多彩,愈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二、内容信息的服务性特色

地方性手机报因规模小而运作灵活,其服务性特色也更加突出,以至于“立足地方,服务一方”几乎成了当前地方性手机报的普遍办刊宗旨。

1.新闻地方化。新闻地方化、服务化,是地方性媒介的生存之本,作为地方性的手机报也概莫能外。例如,以农民群体作为主要受众的一些地方手机报,针对农民群体普遍性文化程度不高,了解国内外大事欲望并不强烈的特点,播报新闻时更强调报道当地的新闻事件。为增强新闻地方化,许多地方性手机报都开设有软新闻栏目,像本埠、市内新闻等,如荆州手机报就设有关注荆州、本埠等栏目。

2.关注民生。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民生问题逐渐受到政府和媒体的重视,地方性手机报更是一马当先,许多手机报都开设有投诉互动、市民热线、“三农”看台等栏目,如荆州手机报就开设有荆楚民生栏目,专门报道民生问题,解决市民需求,以服务民生。

3.完善服务。许多地方性手机报都设有天气预报、彩票走势、健康提示等服务性栏目以满足市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服务性内容占据了相当的板块,并且有增长的趋势。

三、内容形式的同质化问题

同所有手机报一样,地方性手机报自诞生那天起便存在着一些与其他传统媒介同质化的问题。这些问题贯穿于其兴起、发展、壮大的始终,若不及时解决势必将导致其的衰落。

1.消息渠道单一。大多数手机报都只是作为传统报纸的一种附庸或手机媒体的增值业务,只是转载、摘录或者复制传统媒介的已有消息。如荆州手机报虽以荆州冠名,但却由荆州新闻网编辑团队编辑制作,它的消息来源也主要剪辑、摘录于“荆视新闻网消息”。新闻来源渠道狭窄,新闻视野狭小。

2.原创信息匮乏。手机报至今没有自己的专业采编团队,所传达的信息包括图片均是对传统媒体的简单复制加工,其内容拼凑迹象十分明显,基本没有原创内容,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

3.缺乏权威性。受编辑单位、制作者主观因素尤其是个人好恶影响,手机报所传达的信息不仅在信源上还是在制作上都存在一定的偏颇,缺乏权威性与传媒公信力。以荆州手机报2010年8月4日版为例,在它刊载的22条本埠信息中,荆视新闻网消息9条,综合消息4条,占了一半以上,但这并不能涵盖当天重要事件,一部分价值微弱的消息混淆其中则是编辑个人因素使然。

4.新闻甄选缺乏力度。手机报名改为“报”实为“报摘”,它没有自己的采编队伍,也就没有主线而全凭当日新闻来决定,有时甚至出现文不对题的现象。新闻甄选力度不够明确,其结果便是内容繁多而重点不突出。

四、为地方性手机报进言

在传媒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内容同质化是媒介发展的死穴。作为新兴媒介,手机报更应重视自身的媒介队伍建设,依托手机媒体优势突出个性,在传播理念上强调个性,要建立专业的团队采访、写作、编辑制作,内容上应更加注重面向受众,深化服务,不断跟进。地方性手机报也只有更加注意原创、首发性和服务性,尽量亲民化、服务化、综合化,才能走出死穴而在竞争中寻求出路。

注 释:

[1]佚名:《手机报2009年用户将达8000万》[J].《新闻记者》2009年第5期

[2]张悦:《21世纪新媒体―手机报分析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3]叶俊:《手机报新闻表意的特色》[J].《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9期 ■

(叶俊:荆州日报社;管水仙:长江大学)

上一篇:数字化媒体时代的体育新闻学科建设 下一篇:手机报如何报道省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