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思考

时间:2022-08-30 10:18:41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思考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多媒体教学在各地学校迅速开展起来,但是多媒体教学有利有弊,教师应该理性认识,适时利用。

关键词 语文教学;多媒体;素质教育

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电化教学手段已经广泛地运用于各科教学当中。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把声、图、像、文、情、境与看、思、读、写等诸多手段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立体化、多方位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这种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电教化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有效时间的利用率,增大了教学传播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这种教学手段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多媒体教学使用不当也会出现一些弊端。如何摆正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负面影响,是值得讨论的课题。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进行辩证的论述。

1 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1 多媒体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新鲜血液

借助电化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将“大语文教育”的教育观融入每一课的教学当中,借助Internent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资源共享的先进性,将教学从“学习一课”的围观教学中走出来,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开拓了学生的学习途径,并通过强大信息量的刺激,达到积累和沉淀知识的目的。提升学生教学中的主体性的同时,营造出师生平等、发展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抓住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变化特点,描写小兴安岭的美丽诱人与物产丰富。这篇课文,语言流畅,文质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兴安岭无限的情与爱。然而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小兴安岭没有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电教媒体,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这一课时,笔者先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小兴安岭去作一次愉快的旅游。”学生兴致盎然。然后笔者说:“请大家上飞机,闭上眼睛。”此时笔者按下录音机键,教室里响起隆隆的飞机声,逼真的声音仿佛真让学生感到乘上了飞机,来到了小兴安岭。学生一睁开眼睛,又从电视屏幕上看到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情不自禁地议论开来:小兴安岭的树真多啊;小兴安岭真美啊……学生置身于小兴安岭的美景中,心中怎能不涌动起由衷的情、由衷的爱?这里运用电教媒体,达到“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可见,使用现代化语文教学手段可以很大程度地减少教学难度,大大提高传授和学习技能的效率和质量。

网络提供的教学资源远远大于任何教师、任何教材,它是一个全球性的图书馆,包罗万象的知识信息宝库有着取之不尽的教学信息。笔者时常浏览教育网站,搜索教学资料,为备课提供丰富的、全新的信息资源,同时还能准确、及时地把握最新的教学动态。网络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开拓了教学视野。

1.2 运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的效果,可以创设新颖的情境,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它可摆脱时空的限制,可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

如学习《美丽的西双版纳》,这篇课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课文的重点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优美的语言文字,同时要感受西双版纳的美丽。但是学生没有去过西双版纳,对西双版纳没有直接感受,存在思维跨度和理解难度。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为了平缓教学坡度,突破这个难点,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气氛,笔者在教学时有意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这一电教媒体,播放西双版纳的植物和动物的有关资料,通过图、文、声、像结合动、静、快、慢构造出直观性、情感性为一体的富有感染力的境界,并辅之以解说,活生生的画面使学生感觉身临其境,进一步感受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真切地体味西双版纳的美丽与神奇。这样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1.3 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也就是对语言信息输入(听、读)和输出(读、写)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情景单一,教师授课的基本方式是讲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视野必然受到影响。听读的机会少了,读写的能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多媒体技术能贮存大量的信息资料,能根据需要及时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快速呈现,快速反馈。学生听的看的多了,就必然有利于说和写能力的提高。

2 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1)课堂教学具有“生成”的特点,每一堂课实际上都是教师无法预测的。语文教学是一项体现个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在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往往因为配备的教学软件不适应自己的教学设计而给教学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有时还因为课件的原因,束缚了教师教学个性的体现,这就给课堂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正是为此,教师在上课时会发现精心打造的教案到了课堂便有点“力不从心”,传统课堂教学优势却异常地活泼,异彩纷呈。现在由于多媒体课件的固定程序,似乎正在慢慢僵化原本灵动的课堂。

2)多媒体教学的科学利用。当前,多媒体还只是作为一种辅的工具引入教学中,并没有充分发挥它的最大作用。实际上,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仅是为教学寻找一种先进的、多功能的、方便灵活的辅助手段,其根本在于它对教学目的、内容和模式的深层探讨。然而,目前对教育信息技术的了解还很肤浅,教师现有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束缚了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开展。教学课件涉及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特别是在课件整合上,大多数教师还是采取拿来主义的方法,直接从网上下载,然后改头换面后为我所用。这势必会给课件留下“刀疤”,影响到教学效果。试想,一堂没有自己思路的多媒体课堂将是多么的糟糕。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确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但笔者认为这是对比传统教学手段来说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进入课堂似乎已经成为必然之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教学手段就已经是绝对落后的东西,更不意味着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完全取而代之。如果抱有这种认识,那是错误的,更是有害的。

3 小结

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相比,针对我国的教育国情,现代化教学手段不可能完全取代它。有些传统的教育手段,是永远不过时的,不会失效的。在优秀教学艺术恰当运用的情况下,传统教学手段有时比现代教学手段的效果还要好。例如,教师的口语、粉笔和黑板,都是这样的手段。有的教师能用三言两语把一个复杂的问题讲得清楚透彻,并带有强烈的感彩或者逻辑力量。它是任何先进技术手段所不能的,其简便易行又不可企及。

总而言之,多媒体是一种辅助教学、服务教学的手段,教师应合理地使用,使其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先进技术的出现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将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向教学艺术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而不是把教师训练成它的“奴隶”工具,否则就违背了使用多媒体的初衷。究竟教师如何与新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和谐地发展下去,这的确有待于不断研究和探讨。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泉北实验小学)

上一篇: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应该注意的问题 下一篇: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