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放矢:考场作文的特点及应试策略小议

时间:2022-08-30 10:17:02

有的放矢:考场作文的特点及应试策略小议

不同的考试,有不同的用途、目的、性质,有不同的手段、方法,所以也具有不同的特点。相关部门开发、设计考试明白这一点,命题者在命制试题时也明白这一点,考生参加考试则同样需要明白这一点。只有这样,考生在应试的过程中才能以正确的方式、态度,准确地展示自己应该展示的能力。下面我们结合考场作文和上海作文命题的特点,来谈一谈考生应该在考场上展示哪些能力。

前提:关注考场作文的特点

考场作文一般都是按要求作文,如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的作文题,在给出的材料后有如下一段话: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这一段话在命题立意、文章长度及完整性、写作手法等各方面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考生针对给出的现象,选一个角度,谈自己独特的思考,写一篇长度约800字的文章。体裁上虽然只限定“不要写成诗歌”,其实也给出了一个方向性的引导:要写出“思考”,一般较适合用议论的方法,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的叙述方法来蕴含“思考”。

与此相呼应,《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提出的相关的作文考试能力为:

思想内容:准确把握题意;主旨明确,思想健康,感情真实;选材恰当,内容充实;力求有新意。

结构布局:结构完整,布局合理;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按要求作文”,其实也就是让考生“按要求展示能力”,这是考场作文与一般作文最大的差别,我们可以看到,《考试手册》中提出的需要考生展示的能力,与命题者命制题目的要求是一致的。而从以往高考考场的考生作文来看,很多考生并没能在这几方面做到“按要求作文”。

如命题立意方面,有的考生作文仅停留在对材料解释和扩充,停留于同一水平上的滑行,缺少深入的感知和理性分析,没能从已知的材料去推断潜在的意蕴。有的考场作文概念不清、无视材料作文的要求,作文从头至尾所写内容与材料全无关联,或文章虽对材料指向的内容有所涉及,或有一定逻辑关联,但是全文只以材料为引发感慨的载体。有的作文则在行文过程中思路偏离,牵强阐说,只在文末强扭文意,造成文章前后不一,支离破碎。在谈思考时,部分作文推论能力不强,仅仅是大段举例,不能深入进行理性探究,常常表现为“贴标签”式的概括,不能挖掘个性化细节及精神特质,无法凸显其内在逻辑,或论证顾此失彼,缺乏周密思考。写作过程中,既有材料使用过度的问题,全文只见材料,不见论说,只见名人名言,不见自己观点;也有材料契合度不够的问题,某段所用材料常常与其所论述的观点之间缺少紧密联系,为用材料而用材料,为凑字数而用材料。就像造房子要砌墙,本来应该使用砖,作者却用了瓦。另外,也有在使用材料时缺少整理,繁简失当,缺少剖析,就像有合适的原料和调料,却少了烹饪的过程。

另外,与一般的作文相比,高考作文的评价方式明显不同。一般的作文常常以信息、情感的传达或交流为目的,并不一定需要以某一特定的标准进行评分。而高考作文在上交后,需由阅卷组根据一定的评卷标准来赋分。评卷教师阅读的文章相对于一般的文学写作来说,不仅题材、体裁更为单一,数量也在千百倍以上;相对于一般考场作文来说,虽然题材、体裁同样单一,但数量仍然存在巨大差距。怎样才能做到让评卷教师在批改了数百份试卷后开始阅读这一篇作文时仍感觉耳目一新?怎样才能做到让评卷教师在阅读了大量相似的文章后对这一篇作文仍兴趣盎然?我们以作文的开头为例稍作说明。

开头: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

林纾《春觉斋论文》说:“文之用起笔,所能引人入胜者,正以不自相犯,譬甲篇是如此起法,乙篇即易其蹊径,丙篇是如此起法,丁篇又别有用心。”不自相犯,就是不与人同,既不同于自己,也不同于别人。比如我们以景色描写来作为作文的开头,就能起到和别人不同的效果。景色描写具有画面感,可以给读者即评卷教师以美的想象和享受,在文章的整体把握上,以景起,一则可以景生情,情景相融;二则可以景说理,景理相出,如《放飞思想》一文的开头:“‘飞’这个字很动人。我们仿佛可以通过‘飞’字看见蜂儿如一朵小云稳稳地停在半空,仿佛可以听见它们翅膀振动的声音,听见云散篷落、秋风乍起的声音。我们心动的不是翅膀,而是能飞的自由。”先描摹“飞”的景色、声音,引出“飞”象征的内涵“自由”,水到渠成,如在眼前。再如《他们》一文的开头:“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文章一开头就体景摹状,将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通过一组“有”和“没有”的对比真实地描绘出来。后文再描摹“他们”在故乡的优美景色中的“抽穗拔节”和进入城市后的“数不清”,比前文的静止描摹再进一层,写出从农村到城市转变的不适应。这样细腻、精准的描摹既体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也饱含了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更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生存状态的思索,必然能获得评卷教师的赞赏。优秀的景色描摹,需要考生对生活怀有真切的爱心,才能细致入微,景中有情;需要考生对生活多加思索,才能平中见奇,景中出理。

另外,作文开头就用精警的话来吸引读者,打动读者,避免平庸,也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如《停止与开始》一文的开头:“帕斯卡尔感叹:‘这无边苍穹的无穷寂静使我战栗!’灵魂颤抖,语言只能遁隐;语言停止处,是‘道’的边界,是老子‘恍兮惚兮’的‘真’,因此连一向信奉实用理性的孔子都表示‘子欲无言’。”文章开头引用中外哲人的例子,以“静止”“无言”指向“停止”,振聋发聩。再如《变味的善良》一文的开头:“我们总站在富足的地方悯惜贫穷,总躺在安全的地方怒斥邪恶,总在五十步笑百步后呼唤远离冷漠,总在血痕淡去后才忙着计算生命的价值。”沉稳、冷静、不凡的见解,肯定能吸引读者的目光,进而打动读者的心灵。当然并不是文章只有“头”起得突兀才算好,有的开头并不见得怎样奇特雄拔,也自有它的妙处。譬如有的淡淡而起,似乎并不太着力,所谓 “闲云出岫,轻远自在”,自有其优点。这主要是由文章内容、写作要求、读者对象、风格体裁等多方面决定的。高考作文单份试卷评卷时间短,这类平淡、轻远的开头相比较而言,在快速的评卷过程中,在激烈的竞争中,容易被忽略而不见优。当然,开头如果过于突兀,引领过远,让评卷教师阅读之后不知所云,从高考作文评价过程的特征来看,也是不利的。这类开头方法需要考生平时多加积累,注意留意、摘抄自己有深切体会的警句,才能在考场上左右逢源,信手拈来。

思考:留意对象的厚度和深度

近几年上海语文卷的作文题目延续了已形成的海派风格,即在注重考核表达能力的同时,注重考生思考的对象的厚度和深度,准确、深入、全面地考查考生思维素质。如2011年的材料作文是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字面上互相矛盾的铭文,在一定范畴下都存在充分的合理性:“一切都会过去”属于现实和客观物质层面,体现了达观、释然、淡泊等心态;“一切都不会过去”指向历史和主观精神维度,体现了铭记、继承、责任等意义。这样的“散点”分布给考生的思维较多的落脚点,考生在某一点上站稳,却仍需要将眼光涉及另一点,逼迫考生去深入思考、挖掘矛盾背后的逻辑合理性,同时引导考生对诸如变与常、当下与永恒、历史与未来等人生问题进行思考。对于铭文中的“一切”,也可以做进一步细分,从过去中看到不过去,从一切中看到非一切,并以这非一切来呼应其与过去和不过去的错综关系,需要考生对生活的关注,对人生、价值、社会的思考。无论是纵向挖掘还是横向开拓,都给考生留下了发挥空间。2013年作文题目使用的材料是“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材料主体由两个分句组成,合在一起共同描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细致分析两个分句,我们会发现它们指向的内容存在差异:前一句描述的事实背后,体现的是自己主观上对“重要”的认识、选择和实践;后一句则可以理解为世界上客观存在着很多“更重要的事”。两个句中的“重要”都可以是自己的主观认识或客观存在。两个分句合在一起,带给考生一系列问题: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现象合理吗?这样的现象在我身上是怎样体现的?我为什么会这样做?我该怎么办?这一系列问题引发的思考并不是平面铺开的,而是线型深入的。即使当考生在某一问题上立足站定,对他所选定问题的思考仍有线型深入的可能空间,这使得本材料能很好完成对思维素质的考查。这则材料拥有这样的品质,与其引导考生思考的对象具有足够的厚度和深度是密切相关的。这则材料引导考生思考“重要”及“我”两者本体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回答上列问题,必然需要思考对个人的重要与对世界(社会)的重要、主观的重要和客观的重要、重要的事与我能做的事等各组关系,这些思考关联到自由主义与功利主义、个人掌握命运与命运控制个人、做事的意义与做人的意义等相关命题,而这些命题拥有足够的社会、政治、哲学、思想的厚度和深度。

可以看出,上海语文卷作文材料并不过分注重感情、感觉的审美价值,而是提示一种观念或没有结论的普遍现象,要求考生针对这一现象或观点给出自己的判断和分析,以此观察考生能不能在作文中体现批判性思维,能不能在作文中严密地发展自己的论点并用恰当、清晰的例证加以支持,能不能在首尾一贯的推演中使自己的观点得到深化。

针对这一特点,考生可以在培养自己批判性思维和理性思考的能力方面做些努力。

首先,在生活中,我们除了关注现实生活,多方面、多角度地感知社会人生外,还需要对生活中的现象,尤其是某些模式化的、具有普遍性的现象多加深度思考,多问“为什么”“怎么办”。因为普遍存在的生活现象往往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母题在生活中的投射。比如思考“红灯停”的现象,为什么我们在红灯前要停?经过深入的思考,我们可以把这一现象和自由与规则、生命的自在与符号化、尊重自己与尊重他人、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与集体利益的最大化等较根本的问题联系起来。生活中的每一个现象都是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与现代化文化和生活方式多方交锋的结果,都是个人与集体、精神与物质多方选择的结果。对生活现象多进行这一类的思维训练,可以避免考生在面对某些生活现象时毫无感触而无话可说。

其次,多读书也是眼界开阔、思维灵活的有力保障。多浏览文、史、哲方面的书籍,含英咀华,并注意吸收,比如老庄哲学教人怎样冷静、辨证地看待世间万物,孔孟哲学教人如何对待自我的提升,如何处理人间的关系,外国哲学更是浩瀚纷杂,大到对人生、宇宙的思考,小到对摄影、穿着的哲学研究。通过阅读获得开阔的眼界和深入的思维起点,与自身对生活现象的思考正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两方面同时着手,正可以避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危险,必定能够取得批判性思维和理性思考能力的长足进步。

上一篇:华师大二附中 下一篇:上海交大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