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对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作用的研究综述

时间:2022-08-30 10:14:44

“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对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作用的研究综述

【摘要】为了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12年6月,银监会了“三大工程”实施指导意见。本文选取“三大工程”之一的“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过去农村金融发展历史和国外相关经验分析,结合现阶段该工程实施情况,总结该工程对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效果和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关建议,希望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做出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进村入社区 金融服务 三大工程 政策建议

一、引言

农村金融问题一直是我国金融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速总体放缓,扩大内需从而刺激经济增长成了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农村正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突破口。2012年6月银监会对外公布了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三大工程”指导意见,本文选取其一的“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作为研究对象,从工程实施背景、提出意义、实施现状、国内外经验四个方面探讨,探索该工程现有的不足,提出相关建议,希望为进一步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提供借鉴。

二、农村金融发展情况

纵观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展的历程,我们发现,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高度服务于不同时期国家经济建设全局。改革开放以前,农村信用社是农村地区占主导地位的金融机构,但是现实情况是它并没有成为服务“三农”,支持“三农”的金融后盾,1953~1979年,农村信用社累计存款达1941亿元,发放的贷款只有530亿元[1],大量地方资金从农业部门流向了工业部门。另一方面,农业银行由于功能定位不清,在农村金融领域存在的时间非常的短暂,因此,对于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方面的作用也微乎其微。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大量金融机构为了化解金融风险纷纷从农村地区撤出,农村金融领域出现了严重的服务真空,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更加艰难。

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但依旧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村基本金融服务依旧得不到满足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性质决定了并不是每个农户都有强烈的信贷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外出务工农民的增加,农民对储蓄、保险等基础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强。根据2008年对浙江、山西、甘肃三省987户农户的调查资料显示:三年中54.3%的农户没有过信贷经历。多方数据都证明,在农户金融需求中存在着一个二八分化的现象:“真正需要信贷的人只占20%左右,而其他约占80%的人只有一些基本金融服务需求”。现实供给情况却显示:现有农村金融服务大多致力于信贷服务,而真正作为需求主体的基本金融服务却供给不足。

(二)农村金融出现结构性失衡

如今我国农村金融供给趋于多元化,但是,由于金融机构的逐利性,农村信贷供求出现结构性失衡:高端客户成为各家金融机构争抢的主要目标,而真正急缺资金的涉农经营者却因为其低利润、高风险的特点被金融机构拒之门外。虽然目前国家大力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三农”,但各家金融机构也退而求其次地去服务于那些规模相对较大的、贷款风险较小的涉农经营者,因而相当多的中小涉农经营者的资金少、贷款难的问题依旧严重。

(三)农村金融机构亏损严重,支持“三农”有心无力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但是这3类机构的经营成果不容乐观:“据估计,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在30%以上。农行是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中亏损严重、不良贷款比例最高的。”[4]长期亏损和过高的信贷风险使得其经营可持续性难以维持,支持“三农”发展也就有心无力。

(四)金融政策扭曲,阻碍农村金融合理发展

“农村的管制利率政策、邮政储蓄政策、金融机构产权问题等政策并不能适应农村金融的发展,对于近几年热议的民间借贷问题,政府依旧实行打压策略,而实际上,民间借贷客观上起到了为遭受金融排斥的经济主体提供部分信贷服务的作用”。[7]2008年对浙江、山西、甘肃三省987户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户发生的991笔借款中,向信用社和合作银行借款只有88笔,仅占8.9%。民间借贷发生率高达90%以上。而中西部地区的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借款的比例更低。浙江、山西、甘肃3个省份的正规金融借贷发生率分别是13.7%、8.6%、6.6%。

(五)财政提供的基础设施不够,约束农村金融发展

通讯网络的覆盖,直接影响了金融机构通讯服务的能力。而农村法律支持不足,使得相关金融纠纷没有依据,出现问题损害的就是农民和金融机构双方的利益。可以看出农村金融发展不仅仅是金融的问题,更是政府合理配置资源的决策问题。[5]

三、“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概述

基于上述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012年6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农村金融服务的“三大工程”,作为其一的“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的指导意见重点从8个方面明确了实施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的工作方法,即:“重点加大乡镇及以下网点布设力度;多种形式开展定时定点流动服务方式;广泛布设ATM机、POS机等金融电子机具;依托农户家庭、商户和农村社区不断加大金融自助服务终端推广力度;有效提升银行卡应用水平;加大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现代支付结算渠道的推广应用;加强银村(社区)合作,建立与村委会、社区服务中心的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进一步推进面向农村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知识宣传与教育。”

可以说,该指导意见抓住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重点问题,对于加快农村金融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实施现状

自银监会颁布“三大工程”指导意见距今已有1年多时间,各省市纷纷采取了相关具体措施响应。

以广西钦州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为例,至2013年7月,该联社已组织人员进入全辖区23个乡镇信用社的17个信用社进行现场宣传服务。宣传期间,发动辖区120多名信贷员,累计发放金融宣传材料7500余张,宣传画3000余张,接待咨询群众960余人。在辖区营业网点新增ATM机6台,服务终端设备4台,实现ATM机覆盖22个乡镇,POS机覆盖行政村11个,[8]大大改善了辖区的金融服务,客户满意度明显提高,推动了金融服务向乡村和社区延伸,提高了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和服务便利度。

与此同时,该合作社还加强了银村(社区)合作,建立与村委会、社区服务中心的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进一步推进面向农村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知识宣传等。2013年5月末,钦州市区联社的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开户量达到9103户,新增1523个,新发银行卡20737张,新增网上银行用户919户,新增短信通4594个。这都极大提升了在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8]

在江苏南京浦口区,紫金农商行也积极响应号召,开设了诸如“易贷通”“快付通”等便民业务,同时在农村偏远地区的便利店新增便民POS机。截至2013年7月,该行在浦口区设立“快付通”便民服务点70处,覆盖了广大村镇地区。截至2013年7月15日,该行在农村便利店的便民POS机覆盖商户134户,终端总数155个,其中有交易商户数126户,有交易终端数136个,交易总笔数为27761笔,总交易金额为365362244.10元。由此可见,该行措施起到了一定的成效。

2013年4月,银监会印发了《关于持续深入推进支农服务“三大工程”的通知》,对“三大工程”的进一步实施提出了进一步要求,这对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发展指明了方向。

五、国外相关经验

虽然国外许多国家与中国在国情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他们发展中的普遍规律依旧对当今中国农村金融的建设发展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纵览各国农村金融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经验:

(一)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

农业经营季节性波动强,经营风险大,生产周期长,赢利水平低,很难获得商业银行主动的资金支持,因此政府的支持非常必要。各国纷纷尝试建立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并给予必要的政策优惠来保证它的可持续性发展。其中减免税收是方法之一,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注入资金,如美国的联邦土地银行、联邦中期信用银行和合作社银行等三家农村合作银行创建之初都由政府拨付款项。其次是实行利息补贴、损失补贴和债务担保。再者是实行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制度。美国、英国、日本、泰国等国家中央银行都对各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准备金制度,农村金融机构上缴的存款准备金比例均低于城市商业银行的上缴比例。[9]

(二)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

良好的法律规范是市场经济得以顺利发展的基础。在这方面日本比较具有代表性:日本有比较完善的关于农业金融的法律体系,详细规定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权限等,使农业经营活动有了专门的法律作为规范。并且这些法律始终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有效地结合了新时代的背景,高效地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发展。[10]

(三)严格资金流向,防止资金不合理流动

由于金融的逐利性,在完全自由的市场环境下,资金要素会自然地流出弱势部门,流入到高回报率部门,可以说,农村资金的流出就是市场运动的结果。印度对信贷支农就有严格的规定,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农村资金外流,保护农村金融发展。

(四)健全多层次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国外经验表明,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至少包括三大部分: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和农业保险体系。比如,印度既有合作机构如合作银行、土地开发银行为农业的发展提供短中长期贷款,又有政府的机构如地区农业银行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且印度的商业银行也已涉足农业领域。[9]

六、不足及建议

如今距“三大工程”首次颁布已经一年有余,在对实践过程的研究中,我们依旧发现了一些问题有待改善:

(一)农村营业网点覆盖面依旧不足,服务质量不高,需要重视

目前我国主要涉农金融机构的总体数量是3274家,营业网点75896家,从业人员809733人,其中农村信用社所占比例均超过60%。[12]但是,就我国近6亿的农业人口来看,这些供给数量依旧不能满足巨大的需求缺口。另一方面,由于利益驱动,许多金融机构纷纷撤离农村,农村网点数量依旧在减少,仅存的部分村镇网点的服务水平也大大落后于城市。

(二)加强对农村居民金融知识的宣传教育

农村许多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村民知识水平不高,对于现代金融服务了解甚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有极高的金融服务点覆盖率,也难以真正发挥其服务作用。只有通过宣传教育,让村民真正了解金融服务,才能促进她们接受金融服务,提高金融设施的利用率,从而促进农村金融的长效发展。

(三)完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在农村金融方面尚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做保障,本次“三大工程”的开展一地意义上有利于发展农村金融的硬件水平,但是法律法规作为软件支持,对于农村金融的发展也必不可少,因此,亟须相关部门加快建立完善的针对农村金融的法律法规。

(四)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支持力度

没有经济效益,实践就没有积极性。因此,中国政府借鉴日本经验,在财力上和优惠政策等方面大力支持,比如:政府直接投入资金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促进吸收储蓄率提高;为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税收优惠、补贴、财政支持等。

同时,政府应注重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五)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制定农村金融制度

目前大量的农村金融制度都不适于农村金融的实情。比如民间借贷问题,政府的政策是打压民间借贷,但是农村大量的信贷需求者由于担保能力的缺乏,很难从传统的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而民间借贷对于缓解这一问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政府与其一味打压,不如合理改革,用政策引导民间借贷向着合理正规的道路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雪磊,郭兴平,张亮.建国以来农村金融的发展历程及其评述[J].农村金融研究,2012(07).

[2]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统计(1952-1987)[M].中国金融出版社,1988.

[3]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89-1994各年)[M].中国统计出版社.

[4]谢平.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研究综述[C].第三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2004.

[5]高辰.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J].对外经贸,2013(03).

[6]马九杰,吴本健,周向阳.农村金融欠发展的表现、成因与普惠金融体系构建[J].理论探索,2013(02).

[7]李小鹤.农村金融组织运行效率比较:地下钱庄、小贷公司与村镇银行[J].农村改革,2013(04).

[8]潘瑞隆.让群众享受便捷的金融服务——钦州市区联社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三大工程”建设纪实[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版),2013(07).

[9]石磊.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08).

[10]赵可利.日本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8(07).

[11]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2)[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04).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省级重点项目(201311287014Z)。

作者简介:杨莹(1993-),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佘思扬(1993-),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

上一篇:对赌人民币升值·财富迁徙 下一篇:从投资长江电力看政策“黑天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