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行的田氏赛马

时间:2022-06-19 12:55:17

如果把几家上市股份制银行过去几年间的业绩增长比作赛马的话,招商银行(600036.SH,03968.HK)可以说是在拥有的马匹平均潜力不差的情况下,输掉了比赛。当然,路遥知马力,对银行来说,更重要的应该是在长期中稳当地活下来。正如芒格曾讲过的一个小故事,小孩问爷爷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干了些什么,爷爷说:“我活了下来。”

过去几年,招行在渠道创新方面仍然可圈可点,但在风险管理创新方面,有些裹足不前,好在2013年以来,田惠宇履新,招行在风险管理创新方面,似乎有所觉醒。

保守有余

由于监管部门对信贷额度及行业的管制,过去几年,银行要获得超速增长,无非是两个途径,一是表内信贷调结构,减少低收益的房贷占比,提高高收益的个人经营或中小企业贷、信用卡分期借款、被管制的诸如房地产及地方平台等对公贷款的占比。二是在新兴融资领域发力。

例如,负债端并不突出的民生银行(600016.SH,01988.HK)屡出奇招,通过发力小微企业贷款提升整体贷款定价能力,通过票据业务带动保证金存款,通过信用承担大做投行业务,大赚表外收入。同样,传统负债端优势不突出的兴业银行(601166.SH),通过银银平台对接小银行,获得同业资金端的优势,同时又大力发展金融市场资产管理业务,资产端的风险管理水平也得到历练。

在2013年以前,相对同行,招行显得非常保守。

零售金融方面,招行2012年末个人住房贷款比例在股份行中处于最高比例,为17.6%,而同期民生银行为5.1%;个人经营性贷款尽管在2012年下半年有所发力,但占比仍然只有9.5%,而同期民生银行为22.9%;信用卡交易额虽然是民生银行两倍有余,但因民生银行大量推广信用卡分期业务带来大量手续费(本质上是息转费),两者来自银行卡的非息收入不相上下。

公司金融方面,招行持续压缩房地产和地方政府平台贷款,2012年末,房地产贷款占全部贷款的5.3%,低于民生的10.7%和兴业的9.0%。中小企业贷款由于统计口径的问题,不具可比性,但从公司贷款定价水平上看,难言中小企业贷款占比得到实质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招行此前开展的同业业务是真正的同业资金存拆放,基本上是作为资金的提供者,而不是组织者,买入返售余额只有区区1000亿元左右,而且绝大部分是低收益的债券这样的标准化资产,而同期兴业和民生的买入返售余额都已经达到7000亿元左右的规模,其中兴业买入返售资产中高收益率的信托收益权接近4000亿元,可以说,这几年兴业的高速增长与高增长的自营非标业务密切相关。只有表外理财业务,招行一直保持增长态势,但由于同行将表外理财更多地对接到类似地产和平台这两类高收益项目,招行的理财收益率也一度跑输同行,相应的非息收入增速也难以和同行比肩。

股份制银行中招行拥有最低的负债成本,而利率市场化、局部的金融自由化过程是渐进的,对其影响并不十分迫切,加上保守合规经营的惯常思维,因此招行此前虽有“二次转型”的口号,资产端定价能力却一直没有实质提升,这固然规避了风险,却未必适应未来的竞争。

真假风险

在利率管制阶段,银行如果能够获取低成本负债,资产端无需强调定价能力,就能够获得较高的净利差,这样资产端更强调大客户、抵质押等相关因素。但境外的经验已经表明,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自由化(包括直接融资)的进程中,初期往往会出现银行负债成本上升的现象,后期负债成本能否下降,也取决于集中度是提升了还是分散了,也就是大银行或者区域龙头银行最终才是大赢家。而资产端的定价整体与经济强劲程度密切相关,个体上则与客户下沉程度相关。

问题是,在当前的金融变革中,招行前有大行压制,后有股份制银行追击,如若不变,既追不上大行,也可能被其他银行超越。而且,转型并非意味着冒险。

从2013年年报看,招行表内房地产贷款不再一味强调压缩,虽然占比仍然很低,但有所提高。在同业业务上,逐步转变为资金的组织者,买入返售及应收款项投资中包括信托受益权及资产管理计划,但不包括票据的自营非标类投资约3700亿元,考虑到一部分是同业质押委托投资的通道类业务,实际自营非标并没有这么多,约2100亿元。

实际上,2014年年初兴业对房地产投放有所限制,因而有投资者认为招行此时的逆转可能会变成“接盘侠”。这个看法有点想当然了,首先,2013年下半年,兴业表面上买入返售资产有所压缩,但实质上分布在各类投资科目中,不包含票据类的自营非标类投资至少增长了2000亿元,到年末总量达到约9300亿元,鉴于自营非标可能有不少投向房地产行业,兴业年初限制房地产投放的真正原因可能是表内外房地产投放比例已经太高,不管房地产整体风险如何,若继续放任增加,即使逆周期判断能力再强,都不易调头。其次,如果行业已经陷入危机,反而更容易看清楚谁强谁弱,例如,伊泰煤炭(03948.HK)2013年年报显示,尽管行业深陷泥潭,但伊泰经营净现金流仍然不俗,其债主可能风险并不大,而招行2013年底对其投放了一笔20亿元的贷款,利率高达8.5%。据我了解,招行对房地产行业是采用了白名单制的,在投放规模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即便“接盘”也是择优而接。

信用风险方面,传统上,银行一般希望通过抵质押、担保等方式进行信用风险的规避,但这往往不易提升贷款定价。招行一直比较注重抵质押,一方面,这的确使得其不良生成率处于行业低位;但另一方面,监管层划定的2.5%拨贷比达标线,使得其信用成本与其不良生成率并不成正比。从2013年年报披露的个人贷款来看,招行压缩了房贷占比,尽管占比明显提升的个人经营贷仍然相对强调抵质押,但收益率毕竟上了一个台阶,而且在信用卡贷款占比上也有明显提升。

流动性风险方面,银行作为间接融资中介,适当的期限错配能拓宽利差空间,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银行需要识别流动性风向,别在转向的时候仍呆在原地被风吹倒。实际上,2013年6月“钱荒”就很好地考验了哪些银行有无很好的流动性管理能力,招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存在较大的腾挪空间,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利率风险方面,在当前的转型背景下,可能最关键的在于避免借出太多超长期的低利率贷款以及吸入太多高利率的同业负债。过去基于央行基准利率的调整,存贷款利率不定期地得到重定价,但当前央行重在寻找及形成合适的利率“锚”机制,而可能暂时忽略了对传统基准利率的调整,如果新的重定价机制迟迟不出台,而短端利率居高不下,对已经发放的长期贷款是一个比较大的打击,也使得银行不轻易放出期限太长的长期贷款,总之,在利率市场化转型背景下,利率风险管理比以前更重要了。从2013年年报看,招行调减了5年期以上长期贷款的占比,实际主要是压缩了房贷,此举不止优化了个人贷款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不确定的长短期利率倒挂负收益问题。对于1-5年期的中期贷款,占比则略微有所提高,此举也可圈可点。

新增长拐点已临

从2013年来看,招行营业收入增速为16.97%,低于兴业的24.73%,但高于民生的12.39%,一方面,因为招行的体量相对要大一些,增速难以飙升;另一方面,田惠宇行长主导的转型毕竟从下半年才开始,对全年影响有限。而从季度环比来看,招行营业收入逐季增加,第四季度相对第一季度增长13.69%,考虑到第四季度逐渐投放的资产的后续生息收入,以及2014年第一季度较大力度的投放,预计招行2014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的同比增速很可能达到20%-25%,而全年增速是否能有更大突破则需看业务转型的深度,以及行业是否能够平稳发展。

重要的是,招行至少在原来的经营路径之外,迈出了新的一步。“田忌赛马”是自身马儿平均水平不差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出场次序提高胜率,对招行来说,只要保持住零售的长处,同时把对公业务资产端的短板适当补长,在“积分制”下,总分上就能胜出了。

前行长马蔚华带领招行实现了第一次转型的跨越,却由于旧有模式发展下的路径依赖而未能成功实现二次转型。从2013年的变化来看,也许田惠宇行长接棒过后,通过二次转型,招行能迎来新一轮的较高速增长,倘真如此,可谓是田氏赛马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上一篇:经济跌破7.5 下一篇:应收款项类投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