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泽生物课堂

时间:2022-08-30 09:56:59

润泽生物课堂

[摘 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看似不经意的小习惯往往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意识的教育。在生物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师、同伴等养成教育的素材,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品格。

[关键词]中学教学;生物教学;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6-0075-02

[作者简介]杨名(1987―),女,江苏无锡人,本科,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教师。

良好的习惯对行为的影响是无意识的,它能够使人快速有效地完成任务。所以,如果学生能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甚至是将来的人生都大有裨益。养成教育即要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习惯必须来源于生活,最后又服务于生活。陶行知说过:“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这就是他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这也告诉我们,在进行养成教育时,应该参照生活这本丰富而灵动的教材,切不能对照书本生搬硬套。课堂、教师和同伴,都可以成为教师进行养成教育的素材。

一、养成教育素材之一――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头,就是教育信念的萌发园地。”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课堂是不容忽视的。若教师有心指引,课堂就是养成教育的舞台。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失修的马钉会导致一匹战马的失蹄”,而这不起眼的“钉子”便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事半功倍。例如在平时的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做好笔记或备注,这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有助于学生的积累,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为深刻。学生将有疑问的地方标注下来,课后请教同学或教师,这样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受益匪浅。笔者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中学教师教授的记笔记的方法,哪些符号表示概念,哪些符号表示注释,课本上的知识点一目了然,笔者沿用至今,受益匪浅。好的习惯有很多,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好的习惯需要教师经常的提醒和强调。

(二)抓住生活课堂

作为初中生物教师,笔者深知生物这门学科和生活联系的紧密程度。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笔者都会有意地举一些真实案例,以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的同时,进行养成教育。

在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空间、时间,使学生从自由的学习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在课堂上,笔者会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裁减,课前精心制作课件,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时事、接触自然。例如在讲解生物的生活环境时,笔者就地取材,带领学生参观校园。花坛、池塘、树林,都是学生的课堂;鸟语虫鸣、红花绿叶,都是学生的课本。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又例如在《反射的类型》一课中,在讲到反射的应用时,笔者向学生展示了一组盲人和导盲犬的图片,图片中的导盲犬引导着盲人上下楼、出行等。这样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让学生产生了关爱盲人、关爱动物的意识。教师要向学生传递这种正面的力量,始终把做人放在养成教育的首位。课堂中的这些措施会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完善、崇高的人格品质。

二、养成教育素材之二――教师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生眼里,教师有自然的威信,教师的说话处事、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在养成教育中,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修养,努力为学生做出表率。

(一)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时代在不断进步,社会的信息化,使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这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改的理念中,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当我们发现了学生的创造力、认识了学生的创造力时,就须把这种创造力解放出来。作为“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学会用时代的眼光审视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出优秀的学生。尤其在日新月异的生物领域,每天都有新的知识出现,所以在督促学生学习的同时,教师也要鞭策自己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接受新的信息和事物,以开拓自己的视野,使自己在教育教学时,有更多的底气和自信。

(二)教师要注重自身道德修养

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教育力量是从人格源泉中产生出来的”,“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部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的人格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要做的,就是在不断增强自身文化底蕴的同时,加强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时刻审视自己,尊重、爱护每一位学生,要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让这种熏陶像阳光照耀、春风拂面,不知不觉对学生产生影响,使学生养成健康、乐观、向上的品格,不教而教,润物无声。

三、养成教育素材之三――同伴

在教育中,同伴有其独到的作用,这种作用是教师、家长都无法代替的。由此衍生出的教育方法被称为“同伴教育”,即利用青少年的趋众倾向,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方式。正规的同伴教育有一定的流程和规则,侧重于对学生态度和技能的养成。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也都可以成为“小教师”。

(一)注重同伴教育

在教室里我们可以发现,座位的远近往往和学生之间的亲密程度成正比,一般来说,坐得近的学生往往更亲密,交流也更多,教师不妨利用这个特点来进行养成教育。例如在安排学生进行生物实验或校园观察时,我们可以安排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和不擅长操作的学生坐在一起,或安排学习积极、比较热情的学生和学习状态萎靡、积极性较差的学生坐在一起,使其相互影响、相互帮助,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现在学生的自主意识都很强,他们往往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应该注重并善于利用同伴教育,利用这种方式开展的实验操作和课堂活动,往往比教师随意分组的教学效果好。

(二)发挥榜样的作用

在学生群体中,往往会有一个或几个“核心”,学生都喜欢围绕在他们身旁,如同行星围着太阳。这些学生或者学习成绩好,或者组织能力强,或者做事效率高,他们对其他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能给其他学生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这些“核心”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在他们的引导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高尚的品格。

参考文献:

[1] 方长明.“重养成”:初中思品生活化课堂的德育落脚点[J].生活教育,2013(5):89.

[2] 周毅,向明.爱满天下――陶行知文学传记[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79.

上一篇:在创造中收获课堂 下一篇: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小学英语教师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