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路上的思与行

时间:2022-06-10 09:53:57

[摘 要]英语教学应该摒弃固定的教学模式,建设有自己风格的卓越课堂。在建设卓越课堂的过程中,要实现英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英语当作一种公共性资源,充分尊重学生,实现学生的真正发展。

[关键词]英语教学;卓越课堂;人文性;工具性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6-0011-02

[作者简介]赵楠(1978―),山东潍坊人,本科,山东潍坊育华学校教师,二级教师。

从2013年开始,李老师带领我们摒弃“教学模式”这根手杖,探索富有个性特色的“教学主张”,执着地追求着属于自己风格的卓越课堂。

张志勇厅长为我们诠释了卓越课堂的七大特征:(1)生命性。卓越的课堂是充分尊重师生生命、释放师生生命激情的课堂。(2)互动性。卓越的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也不是少数学生的“多言堂”,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全体学生进行充分表达、交流、思维、分享的师生、生生之间多维互动的课堂。(3)知识性。卓越的课堂绝不能丢掉“双基”教学的优良传统,要重视人类经典知识的学习与掌握。(4)智慧性。卓越的课堂不仅追求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特别重视智慧和情感教育。(5)生成性。卓越的课堂相对于传统课程的载体――教材而言,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具有增值性。这里的“增值”来源于学生课外学习与经验的分享,更来源于师生、生生互动中发现的“新知识”。(6)超越性。正如海明威所言,“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卓越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不断超越自我的课堂。(7)个性化。卓越的课堂必然深刻地打上教师本人独特的个性与风格,越是张扬教师个性的课堂,越是教师智慧潜能发挥到极致的课堂,越是具有卓越品质的课堂。

英语教学走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英语课程价值的基本定位,也是许多中小学英语教师内心生发的责任诉求。然而,如今我们的英语课堂能够称得上高效、卓越吗?我们追求的是知识效率至上,还是生命情感生长?当我以一名从事英语一线教学十几年的教师审视我们的英语课堂时,疑惑和失落没有一刻不在脑海里回旋。为什么多年来,包括我在内学过多年英语的人都未必能与外国人流利地沟通?为什么教师上课滔滔不绝、口干舌燥,却依然有大量英语学困生摸不着学英语的门道?正当我困惑而完全不得法时,与李老师的一次课堂教学交流让我豁然开朗。李老师认为:“英语是大家的公共产品,是属于每一个学生的公共资源,大家借助这一公共资源可以交流、表情、达意。英语也是一个公共性的承载者,承载很多的公共信息。所以,英语的公共性是最主要的。在英语学习中,一个学生的力量是无助的,而教师又不可能关注到所有学生。所以,我们需要把学生置于一个广泛交流的空间里,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地、毫无压力地与其他学生结成社团,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在李老师的帮助下,我把自己英语教学探索的方向定位于建立英语的“公共资源”概念体系,按话题和主题重新整合课本文本和课外资源,巧妙设置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的语言环境中将英语“活”学“活”用。

英语课程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只是单纯地认知、强化,巩固单词、句式和语法,死学课本知识,就必然会脱离语言学习的本质。因此,我们应该面向实际、贴近生活,借助英语这一“公共性资源”,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精神、思维、身体等处于积极参与的自由状态,让学生通过自己组织的“学习社团”自己学英语、自己讲英语,而教师应相机进行语言描述,并配上适当的评价,为学生创造一个“自己控制”的语言实践环境,让原先很难有开口机会的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社团中自由发言、交流。我们应该把课堂变成一个浓缩的社会,让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学会生活、学会体味人生,学会英语、爱上英语。

我将“主题序列公共英语教学”作为区级小课题展开研究,并和我的团队成员一起重新整合课本资源,将小学阶段英语整合归纳为“动物主题课程”序列、“节日主题课程”序列、“社会交际主题课程”序列、“国际理解意识主题课程”序列、“英语时态主题课程”序列、“人物主题课程”序列、“中外传统节日主题课程”序列、“四季主题课程”序列等十余个课程序列。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情境创设和任务驱动,让生生之间自主结合成小组进行生生对话、自由创编及“show time”展示等。

在“山东省第二届课程与教学改进现场研讨会”上,我提供了一节“节日复习”交流课。我将学生五六年级学过的中外节日课进行整合,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英语节日的氛围中来,让学生用学过的句型自由会话、自主创编。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着语言的运用技巧、中外节日的不同文化意蕴,也体会着团队交流合作的融入感和展示带来的成功喜悦。

然而,小学英语的教和学如若只是停留在课堂这块小天地里,学生的交际环境就会受到一定的空间制约,思维也会受到某种限制,英语课堂教学就不能完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张志勇厅长在博客中讲到:卓越课堂并不局限于传统课堂的教室内,常常是贯通课内与课外、横跨校内与校外的。也可以这样说,卓越的课堂必须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统一。

我校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学生大多是外来务工子女和附近村庄的孩子。除了上课时间,学生学英语的外部环境和校外资源相对匮乏,导致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两极分化严重。所以,我们也将英语主题序列课程的开展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从2011年开始,我校在教研室及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圣诞节庆祝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大显身手,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英语特长和风采,真正实现了在快乐中学习、成长。在“创意圣诞”活动中,学生自己做了圣诞树,英语歌曲展演也是学生自导自演、自己组织的。

除了英语节,我校还充分利用六一儿童节和“学科素养展示”活动将英语各种形式活动穿插其中。本学期我校举办了英语单词大赛和英语课本剧展演活动。《白雪公主》《狐假虎威》《丑小鸭》等童话故事都被学生自编自演成英语课本剧,学生在表演中有很多语言实践和展示自我才华的机会,英语学科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不断发展。

在“主题序列公共英语教学”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也有许多困惑。比如把英语作为公共性资源,让学生组成社团进行英语交流,那么就需要社团里有英语特别好的学生来带动大家开口说英语。但我们的学生大多没有很好的口语表达基础,没有公共的语言学习环境,只是由教师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社团加入英语交流,这样,学生会不会因为词穷而无话可说?再者,英语的文化性需要学生在各种英语活动中体验,然而这些英语活动的实施需要时间和物质投入,这是否会对教师造成负担?另外,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如何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有效评价也是我们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是一个丰富的、复杂的、交互的、多变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师生在智力活动、情感活动、人际交往活动中实现着自己的多种需要,并使自己的潜在能力不断得以发挥。课堂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我们用成熟的生命去培养成长的生命时,只有我们用一种生命融入另一种生命时,课堂教学才会获得成功。

英语学习是一种自然习得的过程,不管是课外活动、课程实施,还是公共性社团教学,最终受益的都是学生。在课堂上,应将英语的“话语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三五成群自由展开对话交流,教师只是组织者、评价者。在课余时间,可以将学生带出课堂的狭小空间,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情境说英语、用英语,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较快地培养起用英语思维、表达思想和交际的能力。

自主性怎样更广泛地回归课堂?学生的情感释放如何科学理性地调控?英语的博闻与强记怎样更多地充满人文性?教师怎样与研究一起成长?英语的终极目标可以在教学中实现吗?……

以问题为导向,在英语教学中找回学生的生命体验,让每一个学生成为驾驭、使用英语的生命体,我们一直在努力。

参考文献:

[1] 席春玲.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今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2] 刘香东,孙燕.全语言教学对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11).

上一篇:让学生在数学教学文化中成长 下一篇:在创造中收获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