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踪时代脚步见证宁波农村三十年变迁

时间:2022-08-30 08:56:27

跟踪时代脚步见证宁波农村三十年变迁

三十年前,是农村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大幕,而一旦拉开,这个大幕从此再也没有也不会落下。既然是拉开帷幕,当然要有一个或者一群主体来完成这个拉开的过程,并从此在这个舞台上演绎一幕幕历史的活剧。在农村,这个主体就是广大的农民。因此,回眸宁波农村的历史,也就是回眸三十年间发生在宁波广大农民身上的变化历程。农村改革三十年,对农民来说,就是农民人数减少、农民群体分化、农民身份转变、农民财富增加(包括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过程;对农业来说,就是生产方式更加合理、科技含量更加提高、农业产出更加丰富的过程;对农村来说,就是外在面貌迅速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解体、农村与城市渐渐融合的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在宁波电视台新闻频道实施“寻访新地标――宁波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电视媒体特别行动”的过程中,我们就自己负责的农村组系列报道七篇稿件进行了比较仔细的前期策划。

首先,我们认为在节目表现形式上应该突出“寻访”和“电视行动”的特色。因此,决定采用类似历史演义的串联方式,尽量设置一些悬念,唤起人们对宁波农业、农村、农民三十年巨大变迁的回眸,用当事人的讲述、结合现在留存的照片、文字、影像、实物等资料,尽量还原历史,并找出其中的前因后果,连接现在与未来,同观众一起温故和重新审视宁波农村走过的历程。其中,强调突出寻访记者的串联功能,并在适当的时间地点,用寻访记者现场口播的形式做出评述、提出问题。其次,在段落划分上,以农村三十年发展变迁的主要阶段和大致时间段来划分,不以具体严格的时间段为依据。在逻辑上,每一个阶段都以前一阶段为前提,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到来提供基础和条件,同时产生和提出新的问题,并由下一阶段来解决。最后,具体到每个段落中,紧扣以下内容:在这个阶段,宁波的农民在干什么,他们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片中出现的人、发生的事一定要有相对应的具体地点,这些地点就是要寻访的一个个地标。

经过前期策划,最后决定根据以下七部分主要内容完成整个系列。(每篇稿件以一个采访地点为主体,片中结合全市面上情况)

宁海桑洲村――分田到户第一村。时间跨度大约为1979年――1984年,主要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在宁海桑洲村开始实行的过程,然后逐步在全市展开,以及由此带来的农村面貌变化。其中的主要采访对象是当年主持分田到户的桑洲大队党支部书记,部分农民的回忆作为补充。片尾提出问题:宁波市人多地少,剩余出来的农村劳动力出路在哪里?

慈溪胜山镇──无中生有的市场。时间坐标大约在1984年前后,主要以慈溪胜山布料边角料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为例,讲述宁波市农村市场产生、农民市场意识的萌芽和形成过程。主要采访对象是市场的第一批经营户,突出农村市场形成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以增强故事性。片尾提出问题:在发现市场魔力和尝到市场的甜头之后,宁波市农民又会有怎样的想法和动作?

象山爵溪镇──宁波首个亿元镇。时间跨度大约为1984年――1992年。主要以爵溪从一个偏远贫困的海边小镇,通过兴办工业,成为中国针织名城、宁波首家亿元乡镇的个案为例,讲述宁波市农村工业起步、发展和全市乡镇企业星火燎原、渐成规模的过程。主要采访对象是爵溪工业早期的创办者、管理者,论述穷则思变的观点。片尾提出问题:在农民依靠市场、工业等途径收入迅速增加的同时,传统农业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慈溪长河镇――“长河模式”的由来。时间坐标大致在1990年前后。主要以慈溪长河镇农业结构调整的个案为例,讲述宁波市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效益提高、土地逐步集约经营的过程。主要采访的对象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发起人张建昌和当地农民。片尾提出问题:产业结构调整、土地集约化经营产生了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他们的出路在哪里?

余姚江南水暖城――燎原的星火。时间跨度大致为1992年――1998年。主要以余姚陆埠镇江南村水暖器材行业兴起、发展、壮大的过程为例,讲述宁波市块状经济、区域经济形成和发展历程。主要采访对象为水暖行业的初期创业者。片尾提出问题:区域经济使当地农民迅速致富,但城乡二元结构依然牢固、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社会保障有待完善等难题依然没有解决,由此带出问题:农民还有哪些后顾之忧,农民需要什么样的农村?

鄞州湾底村――“人民第一,创业万岁”。时间跨度大约在1998年――2006年,主要以鄞州湾底村为例,采访对象主要是村党总支书记和部分村民。湾底村以农民利益第一为宗旨,通过创办各种产业、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使农民过上富裕、文明和社会保障健全的生活。以点带面,反映宁波市农村通过集体经济实力的增强,现代化的新农村以人为本、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农民生活迅速提高的过程。片尾提出问题:新时代的农村、农民将向着怎样的目标进发?

奉化滕头村――世界和谐村庄。主要讲述在现阶段,滕头村作为全国新农村典型、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村庄的成功经验。主要采访对象是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和当地村民、外地游客。由于是整个“寻访新地标”农村组的最后一篇,片中同时要反映宁波全市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十年取得的主要成绩,总结宁波农村在全国率先发展的历史经验。

在前期策划完成后,共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进行了采访、拍摄工作。尽管在出发之前,已经预计到会有许多困难,但在实际采访拍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还是远远超出预期,这样也给稿件的后期编辑和播出留下了许多不足和缺陷。

首先,前期策划有待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就是在三十年农村发展的阶段划分和代表性地点选择上,最后的取舍有待商榷,甚至不完全准确。这主要是因为自身理论水平不够,对农村农业农民的了解不够全面、深入。农村发展的部分阶段时间重合,无法明晰划分,致使在采访中经常陷入很难理清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的困境。有些选择好的采访地点和采访对象,到达现场后或在采访进行中,才发现代表性不强、说服力不够,这样就造成了某些篇稿件舍主求次、避重就轻、以偏概全,逻辑上也出现了强拉硬扯的现象。

其次,不善于讲故事。电视讲求的是视听、音响效果,对故事的生动性要求很高。这一点,无论是采访还是在后期编辑中,我们经常有强烈的力不从心的感觉。很多时候,认为这是一个好故事,但就是觉得难以讲述,或者讲出来后没有打动人的地方。归根到底,还是不会把故事讲得生动、流畅,同时符合情理和逻辑。怎样学会讲故事,增加讲故事的手段,提高讲故事的技巧,将成为今后长期努力的方向。

第三,采访不够深入。在拍摄完成后,发现很多篇章的故事性严重不足,有几篇稿件中甚至没有非常明确的主人公,最后是由几个非常零乱的采访组成整篇稿件,致使稿件不流畅、不完整。在一些篇幅中,来自基层农民的声音、图像太少,没有充分反映发生在农民身上的具体变化。

(作者单位:宁波电视台) 栏目责编:陈道生

上一篇:广播节目信号源数字化上行改造 下一篇:《咏乐汇》硬伤不愈难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