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听雅音

时间:2022-10-03 11:41:40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

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

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

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山河待后生!

电视剧《四世同堂》中这曲由京韵大鼓演化而成的主题歌,被亲历世事沧桑的曲艺泰斗骆玉笙老前辈演唱得苍凉豪迈,气贯长虹。这既是整个剧情的概括、提炼和升华,又是特定时期民族情绪的勃然喷发,形成了异峰突起、先声夺人、声情并茂、音画益彰的“导视效果”。

影视音乐是影视剧中一道亮丽的风景,那些个性鲜明、极富地域特色和民族情调的影视音乐推动了影视情节的发展,使二者在视听互动中趋于完美,达到感人至深的最佳境界。

任何一件风格独特的艺术作品,都必将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同时它又是在丰厚的民族土壤中伸展枝叶、摇曳生姿的。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首电影歌曲,弹拨乐器主奏出跳跃、俏皮、幽默、风趣的主旋律,半音的反复使用,流淌出中亚地区特有的历史神韵,男女主人公的倾情歌唱,不仅展示了青春多彩的内心世界,同时写意出草甸、大漠、孤烟、驿路风尘这种壮美的西部意境。电视连续剧《常香玉》主题歌《我家在哪里》的成功,体现出了地方戏曲在影视歌曲创作中显著的杂交优势。豫剧音乐的高亢嘹亮,响遏行云,展示出主人公百折不挠,为事业追求蹀躞前行的进取精神;歌剧旋律的哀婉低回、起落有致,揭示出主人公含辛茹苦、历经坎坷的人生磨难。两种最具代表性的河南主要戏曲音乐的水融,使这首塑造大师形象、表现人生追求的主题歌呈现出浓厚的中原特色,至今回荡在中原大地。至于余韵悠长、让人回味不尽的《大宅门》,整个音乐框架完全是京剧音乐构建起来的。曲牌名段、紧拉慢唱、急急风、四击头等文武场音乐一应登场,各展其能。这些疏密有致、急缓相间、随机嵌入的京剧音乐,有意识地酿造出一种浓烈的戏剧氛围,不仅再现了京城百年老字号兴衰荣辱的命运历程,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特定时段内的历史原貌,成为一首动人心魄的“京城岁月吟”。京剧音乐对剧情的全面渗透,使得该剧京味十足、浓烈如酒,显示出吻合于时代背景和地域特色的鲜明个性,成为该剧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地域特点为基础的民族音乐,浇铸了这些影视音乐作品独有的个性风格,鲜明的个性风格承载下的浓郁的民族特色,又成为影视音乐作品依附主体(影视作品)走向市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在包装”。影视市场每年都有大量的作品上市,但真正留痕于岁月之中,让观众难以忘怀的又有多少?可以说,影视音乐作品创作的个性化只有在民族化之路上迈开步伐,才能走得更远,攀得更高,赢得令人陶醉的无限风光。

影视音乐的意义和价值是应该作为一种功能体系来分析探讨的,但就某一部具体的影视作品而言,体现其鲜明的

个性风格,追求既定的价值取向,往往取决于那些居于系统支配地位的主题音乐(歌曲)、插曲、片头片尾曲等。在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的“多维共塑”中,这种影视与音乐“化合生成”的特殊艺术作品,必将如其他优化变异的事物一样,以独有的杂交优势,呈现出巨大的创造力、丰富的表现力和持久的生命力。可以说,影视创作中的音乐表达,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实现创作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

首先,从具体的表达功能上看,这些民族特色浓郁、个性风格独到的影视音乐主件(主题音乐、主题歌、片头片尾曲等),能最大限度地丰富作品的表现手法,有效提升作品的质量品位,以强烈的感染力、震撼力刺激收视欲望,强化收视效果。

成功的影视音乐作品,总会对影视作品主题思想的提炼升华、全剧风格的形成稳定、基本形象的塑造完善、主流情绪的抒发引导等产生其他表现形式难以替代的作用。《望长城》的主题音乐凝重质朴、开阔明朗、昂扬向上,既是万里长城形神兼备的写意,又是整个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坦露,对整部片子主题的表达和长城意象的展示起到了语言和画面难以企及的作用。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刘老根》中,为庆祝因遭陷害被查封的龙泉山庄的重新开业,山庄的员工们倾情举办了一场文艺晚会,大家沉醉在喜庆欢乐的气氛之中,可最好“乐呵”的总经理刘老根却拢袖悄悄走出屋外,蹲在一个昏暗的角落里失声悲泣、涕泪交流。此时,主题音乐以二胡主奏的形式悄然飘起,如泣如诉,感伤而不失柔韧,沉郁中满含执着。可以说,既是刘老根感慨万千、悲喜交加的真情实感的流露,也是山庄事业历经坎坷、磨难而成的真实写照。《大宅门》中,京胡独奏的片头悠然而无奈,仿佛一位沧桑老人在喃喃自语地感慨一个大家族的兴衰起落;“紧拉慢唱”的间奏音乐加急急风,常常营造出紧张慌乱的气氛,预示着矛盾危机的出现或加剧;主人公“白老七”因自己的荒唐行为惹下乱子时,“挫钹”点常常击打出无可奈何的沮丧和尴尬。音乐对剧情的全面渗透,已成为昭示或推动情节发展的“外在动力”,它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已超出了“丰富表现手法”“增强感染力”的一般意义。

其次,从观众的收视心理看,那些萌生于民族土壤中的个性化影视音乐作品,往往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和审美价值,不但能对不同区域的各类观众提供抒怀的契机和载体,而且可以通过视听的转换和互动,形成良好的“市场导入”,从而拉动整个收视市场。

影视音乐的鲜明个性是由其时代特点、民族韵致和地域特色“酿造”而成的,这种特定的内容指向和审美追求反过来又使它具有了从个性到共性、从典型到一般的“哲学兼容性”。《洪湖水浪打浪》《我的祖国》等在宁静温馨甜美的旋律流动中,映照出一个烽烟弥漫的时代,表达了人民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等在流畅明丽的歌声中,洋溢着浓烈的时代气息,成为青年男女表达爱慕、追求幸福的心灵独白;《欲说当年好困惑》《生活是一团麻》等寄托了任何一个具有一定社会生活阅历者复杂的人生体验, 成为他们不同环境、背景下以歌抒怀的最好选择……这些创作于不同年代的、附着并服务于整个剧情的影视主题歌或插曲,因其浓郁的民族特色、鲜明的个性特征便有了广泛的适宜性、共振性,即使剥离剧情、单独传唱,同样能赢得超越时空的普遍认同。而作为一首主题歌、插曲或片头片尾曲,往往是一部影视作品的形象品牌,对这些影视歌曲的认同同样是对相关影视作品的肯定。

对于区域性的观众来说,个性化、本土化的影视音乐、歌曲容易使他们对相关影视作品产生一种久违了的熟知感和亲近感,能自动消除创作动机与收视心理间的距离,从而使他们成为播出作品的忠实观众。相对于区域之外的观众来说,则满足了他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使他们能欣赏到那些风格各异的异域音乐。

第三,从市场“喜新厌旧”的特性上看,成功的影视音乐作品的广泛流行,能够产生一种“循声求形”的现象,让不同时代的观众沿着音乐、歌曲的通道,走进生动的剧情故事,重温已逝的岁月时光,使那些时过境迁的影视作品,获得永恒的生命力和重返市场的收视基础。

影视市场同样有着一支无情的优胜劣汰之手,即使特别优秀的影视作品,也不可能像广告宣传那样长时间反复重播。一方面,观众求新求异的收视心理无时不在拒绝着老旧重复的信息;另一方面,出炉的新作要不断地“杀向市场”,争得它应有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所以,那些热播之后的优秀影视作品,有望在特定背景下“偶露芳容”之后,大都摆脱不了封存入库,经受时光洗礼的命运。幸运的是那些优秀影视作品中的主题歌、插曲等,却能因自己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个性风格广为传唱继续流行。像电影《英雄儿女》插曲《英雄赞歌》,《蹉跎岁月》主题歌《青春岁月象条河》,纪录片《话说长江》主题音乐填词《长江之歌》,连续剧《西游记》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等等,都是不同创作背景下服务于不同影视作品的音乐作品,但悠悠岁月,流传至今,仍然是不同生命个体或社会群体(对象)言表心态、寄托情怀的重要承载物,在不同的时间和特定场里谐振共鸣、备受推崇。更有幸的是,影视音乐作品的欣赏往往是与相对的画面流动同步进行,在音乐入耳入心的同时,大脑中必将刻下结构情节、交代故事、刻画人物的画面体系,所以,当那些优秀的影视作品热播之后,那些游离于“附着主题”而广泛传播的优秀影视音乐作品,便能够启动人们的形象思维,完成由音乐组合到画面逻辑的转化飞跃,让人们从歌声中去重温生动的剧情故事,回味已逝的难忘岁月。那些有可能被时光埋没的优秀影视作品,因其“音乐的灵魂不灭”而产生了永恒的存活价值,因而也就具备了重返市场的前提和基础。央视电影频道的优秀影视作品回顾展播栏目,为这些作品搭建了一个客观公正的“检阅台”

以浓郁民族特色浸润而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影视音乐作品,不论从提升影视作品的质量品位、有效拉动收视市场,抑或永葆影视作品的生命力、创造“收视反弹”等各方面来说,都有其“超越音符”自身的不可替代作用。正因为此,我们不能不重视并不断加强对影视音乐民族性、个性化的研究,真正使其成为构建优秀影视作品艺术大厦的“重力支柱”,给予准确科学的支点定位和应有的负荷承载。当然,以民族性为“营养基”而蕴涵的艺术个性并非是单位细胞传统回归,广泛的营养汲取才能构建出全新的生命形态,艺术上的民族性、个性化同样是创新过程中的主动继承,继承之上的全面发展,它仍然要沿着否定之否定的轨道执着前行。所以,影视音乐的创作中,有必要根据剧情的时代特点、情节结构、人物故事等等,恰当地选取音乐意象,广泛地从民间音乐、地方戏曲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用风味淳正的民族化音乐原料烹调出个性鲜明、特色独具的优秀影视音乐作品,真正为那些优秀精品力作的进驻心灵、占领市场、赢得永恒而插上放飞的翅膀!

(作者单位:南阳市卧龙广播电台)栏目责编:曾鸣

上一篇:以主持人推栏目 下一篇:记者如何发现好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