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给学生作文方法 培养学生作文能力

时间:2022-08-30 07:50:29

教给学生作文方法 培养学生作文能力

小学生作文训练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根据《大纲》的规定和教材的编排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事物的能力来确定训练方式。多年来,我在低、中年级作文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指导学生在学习观察、表达的同时悟出方法、掌握方法,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为高年级的作文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教给学生观察方法,举一反三

观察是学生获得作文材料的主要来源。观察练笔范围广,形式多,它对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有着深远的意义。特别是在当前农村小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序的情况下,这种观察练笔能起着铺路架桥的作用。

教给观察方法,要选择好观察对象。观察对象的选择,一要切合实际,二要为教学目的和习作训练重点服务,观察练笔有整体的,也有部分的;有单项的,也有多项的;有静态的,又有动态的。可以先写简单的、静态的,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写起,如墨水瓶、文具盒、储蓄罐、小玩具等,让学生知道观察要有目的、有重点、有顺序。

以“书包”为例,我在指导观察中,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我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按从外到里的顺序,仔细、具体观察书包的特点,并以详细描述书包外形特点、内部结构和作用为例,指导学生自觉地、有目的地从一般的“看”上升到真正的观察,帮助学生把个别、部分的认识加以综合,把各部分连起来说。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加深对观察对象的认识。如问学生: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书包经久耐用又美观大方呢?

在这一环节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学习“按观察顺序、抓住重点”以外,还应做到:

1、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练说:有初步观察的说,有按顺序连起来说,有小小组相互说;有整体练说,有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生动的语言详细说(描述)等。

2、针对实际及时进行评说。如书包是方形还是四方形;对书包上的大字的描述是用“端端正正”,还是“引人注目”好呢,等。进行词句辨析,较好地把培养观察能力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紧密结合起来。

3、当场指导试写。通过说的评点,学生对要写的内容和要求更加明确,思路更加开阔,当即动手试写。在学生试写时,教师应做到:(1)对差生重点进行个别辅导,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反馈中及时了解教学效果,调节自己的教学,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2)及时提醒学生注意练说的反馈信息,同时及时从同学的“说”中捕捉“写”的即时信息,以提高学生自学自改的能力。

二、让学生掌握观察方法,反复运用

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以观察练笔“书包”为例,在观察说写训练过程中,学生悟出方法,从单肩书包到双肩书包,再说写各自不同的书包,学生运用刚刚学到的方法观察,叙述自己用的书包。从实践中,学生不但巩固了新知,而且转化为技能,反复实践就能形成能力。在指导观察和说写中要着重抓以下两点:

1、主动观察,独立运用。小学生观察事物时,往往见大不见小,更不会小中见大。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来认识客观事物,抓特点,抓关键。做到观其形,辨其色(视觉训练),闻其声(听觉训练),触其体(触觉训练),嗅其味(味觉训练),以提高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写出自己的书包,让学生动手量一量书包的长度、大小,掂一掂书包的重量……使学生对事物有个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学生年龄虽小,只要认真看,仔细想,掌握了观察事物的方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来的作文不仅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而且生动活泼,言之有味。

2、培养观察习惯。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利用课内学到的观察方法,把观察引向课外,引向日常生活,做到每日必观察,观察必有所得,得而记入观察日记。日积月累,坚持不懈,使观察成为习惯。有位学生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到三年级上学期,共写观察日记150多篇。

三、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寓练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有了兴趣,就会乐在其中。

1、针对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可塑性大的特点,常给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并指出,他们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重视观察,善于观察,从小养成认真观察、分析事物的好习惯。

2、教学中重视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教材,课后指导学生在家养蚕、养金鱼、养蝌蚪等小动物;或种花、种菜、种向日葵等,认真观察这些动植物的生长过程,边观察,边记录。这样不仅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的习作兴致。

3、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引导学生写简短的观察日记(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还经常把学生的习作办成墙报、小报,选送报刊,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的习惯,把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与习作挂起钩来,消除了学生没东西写的畏难心理。

四、加强学生思维方式训练,培养作文创新能力

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可见“思”是作文的最初阶段。儿童作文是儿童思维的产物,也是作文能力表现的前提。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为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或结合课文、或结合范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并学会了运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意想不到、耳目一新,如:《楼房高了,蓝天少了》、《我与凡卡比童年》、《步行街呼唤文明》等作文,充满童趣,又散发出理性思维的光芒。

利用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应当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渗透到活动中去,如欣赏音乐作文,我是利用学生在音乐课中学到的节奏、旋律等知识,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体味乐曲的情感和意境,产生共鸣,再进行形象思维,在头脑中构建创造出符合本曲主题的连续画面,最后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上一篇:初中科学课堂生成性教学刍议 下一篇:浅谈“写作信息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