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生文化素养的路径研究

时间:2022-08-30 07:26:09

职高生文化素养的路径研究

作者:蒋晋红 单位:山西职业技术学院

价值观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没有突出工作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以认知、理解为主,体验、评价和践行不足;在教育途径上仍沿袭课堂教育为主,轻视活动课程和企业实习。工作价值观教育在文化、专业和实践课程中的渗透并无明确的要求;对于如何使价值观教育有机地融合于职业教育之中,我们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较大规模的实验,尚未形成形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虽然学校的教学设备日益完善,但文化软实力不足,企业所关注的员工工作认知、责任承担、团队协作、努力上进、革新创造等素质的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影响了他们职业生涯发展的前景。校企合作重知识技能交流轻文化融合成为提升高职学生产业文化素养的瓶颈对高职生现代产业文化素养培养的缺失,使企业用人首要标准被高职生忽视,企业在实际用人中,职业态度和关键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是首要聘用标准,几乎所有企业都把“职业态度与素养”等反映职业人基本素质方面的考量作为聘用的首要选择。然而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状况研究报告》中一项名为“现在工作岗位最需要能力及职业态度与素养”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8.5%的高职毕业生认为职业态度与素养是现在工作岗位最需要的能力,列调查所提供的选项中最后一位,这反映了高职毕业生对此重视程度不够。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及职业态度与素养也正是目前高职毕业生最缺乏的。在企业中发生的各种生产和安全事故80%是由于工作责任心不足、安全意识淡薄引起的。高职毕业生的素质与企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高职教师入职标准与“双师”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缺失,职业院校师资队伍产业文化素养整体薄弱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来自高等院校,普遍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同时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教学任务重,其他工作也比较繁忙,接触生产服务一线的机会比较少。这种情况造成多数教师对企业情况陌生,缺乏与企业的共同语言,更重要的是少数教师走向企业,走向车间有畏难情绪,难以跨越教育与产业界的鸿沟。多数地方的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不适应高职发展要求,造成高职教师职称评聘的导向与高职教育对教师素质能力的要求相背离。由于体制限制,“双师型”教师引进渠道不畅,尤其对于大企业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来说,学校工作虽然稳定,但待遇相对不高,难具真正吸引力。目前,我国只对普通教育的教师初步建立起了教师资格的制度和要求,还缺乏专门针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入职标准。提升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产业文化素养任重道远。

把职业性文化建设作为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深化学生对工作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职业性”文化的特征,体现为在强调学生人格本位的前提下,更加重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要求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依据职业岗位和职业群对人才的需求,课程建设必须能反映岗位的职业准入标准,教育模式必须能与产业、行业、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学生素质和能力结构必须符合企业的职业精神和满足岗位的职业要求。把职业性文化建设作为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积极借助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改造专业和课程。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将“教学做一体化”、“理实一体”、“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等观念贯穿于课程改革过程中,使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与开发融入更多的职业要素。通过“校中厂”、“厂中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将企业的工业文化、企业元素、职业素养渗透到常规教学中。通过“三引”(把企业引入校园、产品引入实训、工程师引入车间)、“三进”(教师进入车间、学生进入工段、教学进入现场),通过技能大赛、顶岗实习和双证书制度,将工学结合落到实处,有力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突出职业素质教育的引领作用,使学生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法制观念、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得到良好的培养。通过实训项目、教学流程、实训行为、评价与考核的规范化操作促使学生养成一种习惯,内化为一种素养。开辟产业文化融入职业院校的主渠道,把产业文化的精髓与学校的专业课程与实践环节进行深度融合,并最终落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价值观培养上积极依靠行业企业推进课程改革,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推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要以职业文化建设为核心,突出专业应用性、职业选择性、行业指向性。通过营造职业意识氛围,建设仿真职业文化,凝练职业文化要求。积极开展学生从校门走向社会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积极开发学院的“企业家论坛”,邀请知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优秀校友为在校生举办讲座、辅导报告等活动;利用学院校园网等媒介积极传播各类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持续不断地对接和融合优秀企业文化,实现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打造出具有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促使高职学生能很快的从“校园人”转换为“职业人”,成为深受企业欢迎的优秀人才。借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平台,双方共同建设产业文化,以现代产业文化引领校企合作,实现产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把产业文化素质列为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内容,纳入考核中,切实提升教师在指导实习、实训中渗透产业文化的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师承担着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但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存在专业知识老化,缺乏实践经验,不能将先进技术及时准确地传授给学生的状况。切实提升教师在指导实习、实训中渗透产业文化的能力,就必须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配置和素质结构,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通过实施让教师“走下去”的战略,到企业去锻炼,在实践中解难题;通过采用顶岗、助岗、轮岗、协岗及技能大赛等形式到企业接受培训、学习、锻炼,使专业课教师在企业学习书本上没有的技术、操作技巧和实践经验,填补在实训室进行一体化教学的缺陷,更好的感悟和吸收优秀企业文化,为教育教学选取优质文化资源,培养出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同时,实施“请进来”的战略。通过聘任行业企业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团队合作、服务意识、激励机制及创新精神等优秀企业文化渗透在实验、实训过程中,促进高职学生产业文化素质的整体提升。

高职学生是我国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其产业文化素质的优劣直接决定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在职业教育中开展产业文化教育,以现代产业文化引领校企合作,强化职业性文化建设,把产业文化的精髓与学校的专业课程与实践环节进行深度融合,将产业文化列为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内容,切实提升教师在指导实习、实训中渗透产业文化的能力。通过建设一流的现代产业文化,提升高职学生产业文化素养,最终破解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与现代产业的要求存在较大距离的难题。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大学生文化素养对学校的价值探索 下一篇:强化普通话工作提高师生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