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因素探析

时间:2022-08-30 07:22:55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因素探析

基金项目:

doi:10.3969/j.issn.1006-9682.2011.12.027

摘 要: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对高校自身以及和谐社会构建有重要作用,笔者结合一个非正式群体个案从社会文化,就业形势,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角度对其形成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对非正式群体形成特点有清晰认识,从而有效发挥其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校园文化

一、大学生非正式群体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指大学生基于兴趣爱好、思想观念等共同因素自发形成的无固定结构和明确规则的群体,即“有缘千里来相会”。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笔者选取一个大学生武术群体,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其形成因素进行分析,主要根据文献、实地和访谈法开展研究,对其做了为一年的实地观察,并亲自参与了该群体的武术活动,对群体成员进行了深入访谈,对其活动内容和形式、人际交往状况和群体氛围有深入了解。

三、个案介绍

该群体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其发展有三阶段:自发学习交流阶段,组织学习交流阶段和群体活动扩展阶段;群体特点:第一,跨越性。跨越不同年级、学历和国度;第二、流动性。高年级相继毕业,低年级陆续加入;第三,半专业性。武术是兴趣而非专业;第四,角色多元性,部分成员“身兼数职”;第四,结构组成。由教练、队长、和队员之间自由平等;第五,关系分析;学校委托体育学院管理,体育学院委托有经验老师担任教练并进行指导和思想引导。

四、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因素分析

1、社会文化

笔者从大众传媒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来分析社会文化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的作用。大众传媒指相互沟通所使用的联系方式,传媒文化能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20世纪70年代,中国传媒形式较为单调,这种文化氛围促使了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当时我国人民娱乐形式少,我们在学校也很单调,学校一周放一场电影,那时李小龙是我的偶像”(zhq)。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瑰宝得到大学生的关注,并促使非正式群体的产生。此外,互联网技术扩展使社会思想趋于多元化,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络信息环境中得到了发扬。“传媒、网络让我了解了武术”(lsh),“社会文化和传媒对人,武术的感知有很大的作用”(psht)。实践证明,传媒通过对网络影视作品的选择使武术文化对大学生产生较大影响。

2、就业形势

高等教育和就业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学校没有基于职业发展对就业能力进行培养导致学生不能适应社会需要,此外我国教育体制“重理论,轻实践,缺情商培养”,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大学生必须提升就业资本,他们根据兴趣爱好自发参与非正式群体,一方面,能够增加就业资源,“就业形势因素十分严峻,武术为自己增加了一个优势”(yxch)。英语专业的zmm,擅长“内家拳”,据他讲,“在应聘时武术是在同等条件下是我的一个优势和亮点”;另一方面,群体建造了一个“社会排练场”,能提高自信心和交往能力,“练习武术使我性格开朗、更易融入集体和大家融洽相处”(fyx),“来到武术队大家可以相互交流学习”(yxch);感受关爱,塑造积极生活态度,“武术队让我结识了更多好朋友,学长学姐也给予了我很大帮助”(zhyn);促进自我发展。“不同成员的优点对自身发展有很大帮助”(zhhx);非正式群体环境能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更符合“任职资格模型”。

3、学校

(1)时空相似性。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为非正式群体提供了生长土壤,第一,同一片空间。“我们当时地点就在学校风雨操场、电影场和花园旁的小树林练习”(zhq),成员相互熟悉并自发组织练习活动。目前,他们早上都在佑铭足球场和室内田径场练习,场地也有改善,都源于校园建设的发展。“学校田径场、佑铭体育馆能给我们带来一个比较好的运动场所”(hb);第二,统一的时间。学校有统一课程时间安排、作息制度及课外实践。时空共通性使大学生更能结成很多非正式群体;(2)组织政策局限性。访谈中许多人都谈到许多学校组织的活动单调乏味,“有很多是形式化,浪费人力财力,也没效果”(lsh),“我们学校的活动我也不感兴趣,班上举办的活动也太少太单调”(zhhx),“数量多质量不好,质量好点的能把人整死,”(jj),学校校设有固定班级和统一宿舍,但由于人数、兴趣、个性差异,不能满足大学生发展需要,促使他们自发形成或参与非正式群体。

4、家庭

(1)武术世家。简单讲,家长兴趣爱好会影响到子女。如lsh所说:“我爸很喜欢太极,小时候他边看书边教我,后来给我找了个当地的杨氏太极的传人做师傅”。个案中存在很多这样的情形,如yxch爸爸是搞散打和跆拳道的,她从小就开始练习太极拳。“我外公和舅舅都练武,这几年开了一个武校,对我有一定影响”(zhhx),“我父亲以前当兵,学过一些实战,在他的影响下我在12岁时接触武术”(hb)。

(2)民主家庭环境。访谈中,笔者发现该群体成员的家长对待子女态度较为相似,大多属于民主型。“传统的教育+民主,他们会尊重我的选择”(yxch),“父母从不左右我的观点和想法,他们会提出自己的意见让我参考”(zhhx),在民主的家庭环境中,父母能充分理解子女,能正确引导他们做出自己的选择,从而影响子女的交往态度,并自由选择参加一些非正式群体。“父母不会责备我,会安慰我、鼓励我,我很感谢父母在这方面的教育,使我养成了认真、不苟且的学习、工作习惯”(zhyn)。

5、大学生自身

(1)身体机能成熟。生理学研究表明大学生生理发展已步入成熟,身体活动机能和运动能力到达峰值,“脑细胞活动的数量迅速增加,联络神经纤维大量发挥作用,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的迅速发展使新陈代谢变得旺盛”[8]。练习武术作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如站桩、拉韧带等。据zhq回忆:“我们那时候站桩一站就是一个小时…刚开始腿还会疼上好几天”。该群体练习内容主要有:两千米,拉韧带,压腿,基本步法,站桩,学习套路。整个过程下来满头大汗,有的还要提前几分钟准备上午专业课。正是大学生身体机能的成熟为他们学习和活动提供了充沛精力,“这确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但还是可以应付过来的”(zhyn)。

(2)人际交往需要。人是社会性动物,如果一个人不和他人交往而活着,那么他不是野兽就是上帝,武术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互动环境,如zhhx所说“为自己搭建一个很好的交流沟通的平台”,访谈中队员们也谈到“武术队是一个单纯而充满爱的大家庭,彼此之间相互关心”,“大家很团结,比较有归属感”,“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这如同一个大家庭”,他们满足了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此外,笔者认为他们在参加武术队的根由在于能够展现才能,满足了自我发展需要。“武术比赛取得的成绩让我的自信心增强...(fyx)”“来到武术队认识了其他院系的朋友”(yxch)。

五、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有以下认识。1.它们在一定社会情境下基于大学生自我发展需要产生。在高度多元化的社会,社会情境因素更加突出,如果缺少合理引导,会损害大学生身心健康,对于高校管理部门来讲,要准确把握社会主流文化,看清社会发展趋势;2.它们是“大学校园的稳定器”。欢乐由此产生,烦恼由此消融,不能盲目判断非正式群体的对错,关键在于合理地引导,因此,准确把握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至关重要;3.人是主动的个体,大学生思维和创造都非常活跃,不是被动的被管理者,在谈到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时,很多高校往往从思想政治角度谈管理和引导,将非正式群体视作被动的机械零件,忽视了其作为社会有机整体一部分所具有的主动性和灵活性,这样很难发挥它们对大学生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夏玉珍,侯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栾利杰,孙志芳.大学生学[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0

[5]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西奥多•M•米尔斯.小群体社会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7]李宁.群体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

[8]栾利杰,孙志芳.大学生学[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0.20-24

作者简介:胡宇飞,男,汉族,研究生学历,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现任江苏科技大学船海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学校社会工作。

上一篇:明确教育定位以构建高质量法科硕士研究生教育 下一篇:侵占罪与盗窃罪的区别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