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

时间:2022-08-30 06:59:44

谈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

小学生害怕写作文,作文内容缺乏真情实感等是目前我国小学语文写作学习方面的一大弊病。笔者从写作素材积累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如何对学生进行正确写作素材积累指导的若干方法,以期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对生命领悟能力得到长足的提高,以便与同仁们商洽。

一、现状

作文最强调的就是有感而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向学生介绍一些写作技巧方面的知识,之后再通过让学生进行各种写作方面的练习,例如日记、随笔等等。经过一段时间和一定量的训练之后,很多学生形成了一种“借助于相对固定的几套文章格式,加上编造和“拷贝”的情节和文字,出炉一篇条理清晰格式完整的作文的能力。这样的一种现状只能说是一种应试作文的胜利,与真正的作文相比缺少真情实感。这是长存于作文教学当中的一个令教师苦恼的问题,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真情实感不是一个可以从技术上进行解决的问题,而应该是一种人生阅历上的积累。

二、积累

积累是指为了将来发展的需要,逐渐聚集起有用的东西,使之慢慢增长,完善。朱作仁教授多次说过:“作文教学要注意三个积累――生活的积累,感受的积累,语言的积累,三者缺一不可。”对于这三种“积累”,笔者认为如果用盖大楼来形容写作文的话,那么语言的积累可以代表所选用的建筑材料以及水电通风等设备线路的铺设;感受的积累则代表着该建筑物的外观和内部装潢的风格品位;生活的积累则最为关键,代表着该建筑物最根本的建筑地质勘测和建筑内部框架结构。

这三种积累对于写作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如果硬要将三种积累对写作的重要性排个高低次序的话,那么笔者从认知难易的角度来看的话不妨排成语言―感受―生活。

三、如何积累

积累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种,下面作者将根据自身以及他人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来谈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这三方面的积累。

1.语言的积累

语言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包括字、词、短语、句子、段落等等。学生对于语言的积累主要可以通过日常的语文学习中的读、写和课外阅读来获得。

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的时候,首先要求学生每天都要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用来看书,至于看哪些书,教师除了指定一定范围数量的适合少年儿童的读物之外,还应鼓励学生选择一些自我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阅读是最基础的基础,是一种对语言进行吸收的过程,胸有笔墨才有可能下笔成文。

同时,笔者还要求学生每天练笔,写一点文字。对于写什么内容不加限制,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唯一做要求的就是写出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样就不容易使学生对写作文产生恐惧和腻烦。教师每周对学生的练笔本进行抽查批阅,并对学生练笔文中出现的精彩语言进行点评。

例如,有这样一个女学生,由于父母工作在外地,平时生活就由爷爷奶奶照顾,该女生在一次练笔中写到“今天和爸妈通电话了,为什么电话那头的爸妈会那么忙,说不了几句话就挂电话了,真的很郁闷!”笔者看了之后就和该女生进行交流,得知其父母都是地质勘探队的研究员,每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奔波,也就只有过年的时间一家人能够聚在一起。笔者从与这位学生的谈话中感受到了其内心的真情,于是便鼓励该学生根据这篇练笔,写出了感人至深反映我国地质勘探人员家庭生活的《电话那头的爸爸妈妈》一文。

在学生课上和课外不断地进行阅读和写作练习之中,笔者以“下水文”和学生范文的形式向学生精要的介绍一定的语文写作知识和技巧,久之,学生自然能够写出标点正确,格式工整,用词准确,语句通顺,中心明确,情真意切的文章来。

2.感受的积累

感受是一种主观的行为,可以通过书籍的阅读、生活的感触以及人与人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中得到。

(1)个人的感受

笔者在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进行感受积累的时候,要求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务必准备一支笔和一张纸,随时随地地将自己对于书籍中内容的理解与感触进行纪录,即所谓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例如教师在一次暑假作业中布置了一个读《鲁滨孙漂流记》的阅读作业,同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读后感记录下来。其中有一个学生基于鲁滨孙的坚韧和勇敢写下了:“故事的主人公独自一人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正是因为心中怀着回到原来生活的渴望才支撑了他28年,如果换做我的话,说不定28天就撑不住了……”另一个学生基于生活的无常而写下了:“生活是如此残酷,让主人公经历了沉船事件,生活又是多么戏剧,让主人公幸存后流落荒岛,生活更是阳光灿烂,让主人公独自在荒岛上过着神仙般的日子,甚至养起了宠物……”

又如在一节看视频说感想的课上,笔者播放了一段2008北京奥运开幕式的视频资料,要求学生当场描写观后感。一位学生写到:“倾全国之力,引全球瞩目的北京奥运会终于开幕了,真是盛况空前,我深深地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自豪……”另一个学生则写到:“盛况空前的开幕式昭示着国力的富强,但是在这一片繁华的背后我们也应该能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国家还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因素,还有好多人没有达到联合国每天一美元生活费的温饱标准,还有许多如我们一般大的孩子无学可上,如果能够把用来办开幕式的钱省一点出来,用做……”

感受是极其个性和隐私的心理活动。以上两个例子充分说明了――在同样的一件事情上面,每个人的感受都可能是不尽相同的。

(2)大家的感受

针对同一件事情,为了能使学生更加客观和全面地去感受,教师很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学生们在讨论中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和出发点去看待和审视,以达到综合感受,这样积累的感受将会呈几何级上升。

例如,教师在阅看了学生对于北京奥运开幕式的观后感之后,立即组织全班学生就各自的感想进行讨论,学生们通过他人的观后感发现了自我感受的局限性,明白了感受事物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除了看清表象之外更应该洞察其内涵,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感受更加的全面而不致偏悖。

3.生活的积累

作文的素材尽在或近或远的生活之中,在提倡从生活中进行学习和提炼的思想指导下,教师指导学生们尝试着贴近生活,但是在实际的行动中,大部分学生所进行的“贴近”实际上是贴近教师、贴近成人、贴近社会主流文化,缺乏自我的独到见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小学阶段学生本身认知的局限之外,更大的原因是还不够“贴近”生活,还不够敞开心扉。

(1)虚拟生活

虚拟生活情境,撩拨孩子的心弦,激发出倾诉的欲望,再通过文字使其变成作文,这不啻为一种可行的办法。

例如在2006年10月,由江苏省南京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开设的一节《亲情测试》的作文课,这节课的主要设计思想就是以假设亲人的离去为情境,唤醒学生习惯性忽视的亲情意识和淡薄的生命意识,从而将学生内心深处的言语生命欲求充分地激活和惊醒。

教师虚拟生活中毫无办法逃避的情境,在增加学生对于生活素材积累的同时亦使学生产生谋求通过文字写作表达诉求的动力和行动。

笔者在进行类似虚拟生活情境的教学时,极力从能够引起学生心理共振的方面进行设计,如“十年后的我”和“今天我是班干部”等等作文教学设计,基本上都能够引起大部分学生的共鸣。

(2)真实生活

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生活,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的话无非是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游玩、主题活动等。现在很多的学生害怕这种由学校组织教师带领走进自然、贴近生活的活动,因为学生知道活动之后等待他们的将是写作文,因此对本来理应轻松快乐且富有未知因素的“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的活动觉得“压力山大”。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真实生活素材积累的时候要求非常明确,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尽情地去玩去体验去实践,写文章仅仅是这些活动的附属产物,有感就写无感也不必强。学生在面对教师这样的要求的时候,顿时没有了负担,观察生活的眼睛也更加明亮,体验生活的心思也愈发细腻,生活实践的动作也轻快起来。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从生活中获得的积累更加纯粹。

如果说最表浅的写作是为了重现记忆中的往事的话,那么较深层次的写作则是为了发现生命根本的处境,发现生命的种种状态,最终归依到“我们生命的价值是什么”的亘古不变的话题上。笔者对学生进行多种带有明显“无为之法”色彩的写作素材积累方法的指导,最根本原因是夯实基础,为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中能够更深刻的体验生命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李艳霞.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辽宁教育,2011(Z2).

[2]乔芊.灵动的体验.活力的课堂――让体验渗透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1(5).

[3]叶丽红.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生活处处皆素材.江西教育,2011(15).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后周小学)

上一篇:微型德育课与班主任工作的联系 下一篇:合理利用创新策略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