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8-30 06:09:23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几点思考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尤其是对教育的影响最为明显。信息技术带来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而其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特征更是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同时,信息技术也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冲击,如何帮助青少年正确面对信息化生活、提高信息素养是当前教育教学遇到的新课题。为此,本期编者选取了几篇文章,分别讨论信息技术对校园建设、校本科研、学科教学、教师成长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等方面带来的改变,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所裨益。

随着“班班通”硬件设备的逐步覆盖,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中,给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笔者结合近年来中小学数字化应用中的实践经验,对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几点思考。

一、以校园网为平台,改进信息与接收

1.学校网站建设是数字化校园的一个标志,要发挥好网站在学校管理、教学中的作用。传统学校宣传工作主要依靠媒体、海报、宣传册等方式,学校网站的出现和应用是当前学校信息的平台。学校网站改变传统宣传模式,由间歇性信息变为即时,由宣传工作中的点、块变为整体和全方位的宣传。有教师这样形容校园网:“先上网后呼吸”,每天到校后第一件事就是进入校园网,查看学校最新动态或最新工作计划等。借助校园网,学校可以把常规性文件、学校事务的相关表格等放在网络中,以供师生了解和下载使用。除了信息的功能外,通过网站上的留言板和电子邮箱,师生、家长以及其他社会人士可以及时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建议。

2.建设数字化校园,就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好“校讯通”“微博”等平台信息传递功能。“校讯通”平台主要是在教师、家长、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利用互联网或手机短信功能,及时把学生每天出入学校的情况以及学校重要信息、临时通知等迅速传递给家长,使家长与教师、学校及时进行沟通,以便更好帮助孩子学习和生活。这个平台实现了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二、应用计算机及相关技术,加强学校管理工作

1.信息技术在数字化校园的图书管理、财物管理等工作中有着高效完美的表现。计算机成为中小学图书馆的主要设备,使图书采编、流通、统计、宣传、信息摘编等工作更加方便、快捷,完善了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学校财物管理中运用管理软件,实现了事业资产管理跨越式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财产信息资源共享,为学校财务经济的合理安排、使用、科学决策提供了数据参考。

2.依托信息技术,发掘计算机的管理功能,通过计算机的自动化、智能化替代繁琐、机械、重复的劳动,实现学校一些常规工作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了工作效率。例如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校园广播、音乐的播放以及上下课的打铃,学校中诸如此类的工作都可通过智能化管理使“数字化校园”工作上新台阶。

3.建设“数字化校园”,发挥计算机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巨大潜力。例如教务工作中已经普遍使用Excel等软件来统计处理数据、成绩等常规工作,并可进一步发挥计算机的功能,如借校务管理软件的学生电子学籍管理功能,对每年数百份学生毕业证和新生入学通知书的填发使用计算机自动名单打印,能高效高质地完成该工作。

三、发挥信息技术作用,促进技术与教学的完美结合

1.依托信息技术,转变教育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上传或下载教学课件、资料等,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班班通”网络的建立和形成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为教育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实现成为可能。

2.依托信息技术,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师培训的新模式。网络化培训,是适应时展、提高教师培训实效的需要,是克服传统教师培训弊端的需要。在教师培训中,充分利用互联网建设信息化网络平台、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远程网络教室等设施以及教学软件,增加培训时间和内容,改变教学形态和方法,将会快速高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3.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家校管理提供了新的模式。通过建立学校或班级“QQ群”进行日常管理、交流以及在线辅导等,可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家长之间的学习交流,构建一个共同成长的空间,促进和谐班级的建设。

四、依托信息技术,推进学校管理的无纸化

学校管理的无纸化包括无纸化办公、无纸化学习甚至无纸化考试等。无纸化办公包括借助学校网站信息、文件、通知等,使用QQ进行信息传送和资源共享;通过校园网的建设,使学校的各科室、各年级组的资源能在局域网内共享以及反馈意见。学校的诸多工作借助信息技术来安排、、共享、筹备,既快捷、经济、实用,而且绿色环保无污染,能进一步促进信息化校园、绿色校园的建设。(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教体局)

上一篇:化学教学“减负”策略初探 下一篇:典范课文开头法在作文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