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 第12期

时间:2022-08-30 04:41:38

培养创新型人才

建设创新型国家

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扎实完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要完成这个重大的战略任务,就必须要在全社会培养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加大创新投入。但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则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自主的知识产权不多,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强,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创新型人才不足,特别是缺乏走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创新型人才。这个问题不解决,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只能是口号。要解决这个问题,教育责无旁贷,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

培养创新型人才要从基础抓起。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看,虽然教育改革已进行了多年,素质教育也提倡了多年,但仍然没有改变“应试教育”的根本状况。

为此笔者建议,根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全面组织修订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改革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设置讨论课、创造课,大力推行启发式教学;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增加体现创造性思维的自选题,在某些科目设置检验动手能力的考试形式,特别是在当前的高考命题中一定要改革突破;评价标准也要由同一性、规范性评价向多样性、创造性转变。■

(曹毅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湖北省委委员)

助学贷款政策

需进一步完善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是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就学,体现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然而,由于缺乏诚信体系,相关法律法规缺位,使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陷入尴尬。解决助学贷款政策实施中的难题,需要学生、学校、银行三方共同努力,也需要政府和社会的进一步支持和关注。

现阶段我们需要做的是,尽快制订助学贷款管理的实施细则,规定具体的操作办法和奖惩办法。如建立国家代偿制度,针对在乡镇以下基层和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工作达到一定年限且表现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其在校就读时的助学贷款可由地方政府代为偿还。有关部门也要通力配合、探索各种办法,制订更加灵活和人性化的还贷制度,提高学生还贷的积极性。同时制订增强还贷约束和防范逃贷风险的有效办法,对逃贷、骗贷行为给予惩戒和制裁。

另外,可试将信用保险引入高校助学贷款。形成助学贷款信贷风险多渠道分担的新机制。还应建立借款学生个人信用记录追踪,使之成为个人诚信判断的依据,对借款人形成相应的社会约束力。

此外通过为贫困学生提供适合勤工俭学的工作机会,帮助贫困学生增加收入也是保障国家助学贷款良性运转的一项有效措施。■

(刘同心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人大外事侨务委员会副主任)

结合国情建设应用科技大学

高等教育总的来说要培养的是两种人才:一是研究型人才,二是应用型人才。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占高等教育的主要部分。

为此,我国应该建立一种专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学模式。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考虑借鉴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模式。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在办学和教学中对理论与实践并重,卓有成效地把大学教育与各专业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成功地解决了高等教育与实际工作相脱离的问题,培养出大量受社会欢迎的、高水平的应用型科技人才。如今德国30%的大学毕业生来自应用科技大学,得到了社会和用人机构的特别青睐。因此,应用科技大学是德国的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大成功,也成为了世界各国竞相学习的一种大学模式。

鉴于此,笔者认为,与德国的名牌应用科技大学合作,共同举办若干个中外合作大学(分理科、工科、文科),全面引进应用科技大学的教学培养模式,结合中国的国情以及教育的实际,实验探索一套适合中国的应用科技大学模式。另外,考虑到应用科技大学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教育部可以在合作办学比较成功的应用科技大学建立应用科技大学模式的研究机构,与办学实验互动配合,专事研究“中国应用科技大学模式”。

待“中国应用科技大学模式”研究和实验成熟后,分批将适合的大学转型为应用科技大学,使应用科技大学成为中国一个有鲜明的办学特色、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有成熟的教学模式并相对独立和完整的高等教育子系统(与综合性大学系统、师范大学系统相并列),为我国的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培养和提供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能进行实际操作的专业人才。■

(黄晓浪全国政协委员、私立南昌创世纪综合学校校长)

进一步完善职教实训基地建设

实施“中央财政支持奖励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是国家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调动各地发展教育的积极性,引导各地、各职业院校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计划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在全国支持建设一批能够资源共享,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通过发挥这些基地的带动作用,进而全面推动各职业院校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为培养、培训高质量技能型紧缺人才提供保障。因此,做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工作,对于大力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对该项目的实施情况,笔者特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中央支持奖励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应该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倾斜。现在国家确定支持项目的数量时,基本是依据各省的在校生数。由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相对薄弱,在校生数量少,所以得到项目也较少,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空间较大,更加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

其次,“中央支持奖励的职业教育实训地建设项目”涉及专业应进一步拓宽。目前,国家支持奖励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集中在数控技术、汽车维修技术、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电子电工与自动化技术、建筑技术、煤矿安全、护理、生物技术等8个专业。这8个专业虽然是目前的紧缺专业,但国家连续两年都向这8个专业投资,加上地方投资和学校的配套资金,这8个专业的实训基地数量已经很大。所以,今后应该进一步拓宽实训基地建设的领域。

另外,建议项目设备的政府采购由各省区负责。现在有数控技术、电工电子、汽车维修技术、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4个专业由教育部政府采购中心集中采购,教育部采购中心又委托中技招标公司进行招标。不仅招标成本难以降低,而且由于中标的公司集中,个别厂商供货不及时,售后服务难以保障。为进一步加强地方对实训基地建设的管理,建议“中央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采购中心负责招标。

最后,建议采购货款由学校直接支付。教育部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后,货款由各省教育行政部门或财政部门集中支付。由于支付方式的改变,学校对厂家的监督力度变的十分淡化,不利于学校在质量、数量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同时,也淡化了学校在设备采购过程中的责任。因此,建议地方财政按照支持额度将经费下拨到学校,政府集中采购的货款由学校支付。■

(陈瑞清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推进教育公平 促进社会和谐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但教育领域仍然存在不少矛盾,教育公平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各种教育需求也并未得到充分满足。这些现象既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妨碍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所以,制订并调整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推进教育公平,既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教育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

造成教育领域不公平的原因很多,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要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以发展求公平。加快教育发展,扩大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为广大人民群提供充足、优质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受教育机会。要切实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尽快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重4%的目标。要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转移支付力度。要在全社会营造教育公平氛围,强化全社会尤其是政府部门的公平意识,以均衡发展求公平。

还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以改革促进公平。坚决革除影响教育发展的体制弊端,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推进公平的教育体制。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切实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还要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区域教育资源配置。重视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使他们能够共享公共教育资源。

最根本的是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以法制保障公平。建立健全教育公平法律法规,尽快修订完善《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农村教育法》、《教育投入法》等法律法规。大力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防止和惩治教育腐败,保障教育公平。■

(凌呼君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工业大学电力学院副院长)

上一篇:“绿色通道”可以更人性化 下一篇:走“经济特区”模式 推进职教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