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时间:2022-08-30 04:34:35

谈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而自主学习就是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打基础的,它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在学习中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因此,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真正地从学生的学出发,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使学生切实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呢?

一、指导自主阅读,培养自主学习的信心

学生的自主阅读主要包括三点:一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交流、评价,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呢?

1.提问要灵活。每篇课文,应设计几个有思考价值的、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核心问题,使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形成能力。如《燕子》一课第3自然段,我要求学生边读句子,边想象景象,说说燕子飞行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提问,既使学生掌握“读文章想画面”的读书方法,又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讲练要精当。如《生命的壮歌》的教学,我让学生阅读描写老羚羊和年轻羚羊试跳的句子,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画出弧线图,并让学生两两合作,用手势再现试跳的情形。讨论交流时,我则在学生的思维拐弯处、分岔处、堵塞处,抓住一些重点词语予以指导、疏导,如文中的“刚好”一词。

二、启发大胆质疑,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质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本质体现,它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该如何诱导学生质疑呢?如在教学《和他的大黑骡子》时,老师先在板书好的课题后面画上一道长横线并加上句号,要求学生用上“虽然……但是……”说出本文的主要内容。随即,我引导学生针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质疑:既然深爱着他的大黑骡子,那他为什么要杀他的大黑骡子呢?出于对问题的好奇,学生深深地被问题所吸引,从而陷入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这样,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发现了本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从而产生解除疑问的心理倾向。接着,学生先默读全文找出反映爱他的大黑骡子的句子进行品悟,再细品文中描写杀他的大黑骡子所下达的三次命令的句子,学生在有关“爱”与“杀”的句子的对比、感悟中,渐渐走进了那无奈、痛苦的矛盾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进而深切地感受到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感情以及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得的崇高品质。

三、开展实践活动,增强自主学习动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活动增强学生“躬行此事”的热情,在活动中使学生学知识、长见识、练才干。

1.当“辩手”。叶圣陶先生说过,课堂“非为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因此,“辩”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在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时,我采用了这一方法,颇有效果。先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把全班分成“爱因斯坦是伟大的人”和“爱因斯坦不算是伟大的人”两大阵营。看看哪个队能把自己这方的观点表达清楚,比比哪组的理由最有说服力。这样一来,学生各尽所能,有的说,有的读,有的介绍图片,逐步地、清晰地认识到爱因斯坦正是具有这种平凡而又纯真的童心,才显得更加伟大,更具人格魅力……课堂氛围十分热烈,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出来。

2.做“歌手”。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去,让学生和着旋律一起唱那熟悉而又动听的歌曲——《好汉歌》。学生随着歌声飘呀飘,他们的思绪一下子就进入了梁山好汉替天行道的情境,眼前定会浮现出梁山好汉的高大形象。用音乐、歌曲这样一种学生熟知的艺术方式来开启他们智慧的大门,对激荡学生的情感,展开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3.做“演员”。教材中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情节有趣的课文不胜枚举,让学生“当当小演员,亲自演一演”,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九色鹿》一课时,我采用了表演的学习方法。以6位同学为一个小组,小组合作,小组间展开比赛。先让学生挑选课文中自己喜爱的角色,再让学生仔细地研读文本,然后写成剧本形式排练。还要求学生表演结束后评出最佳演员、最佳创意等等,教学效果较好。

总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每个阶段、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不同的。只要我们教师始终把培养学生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放在第一位,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向校外延伸,我们的学生也定会受益终生。

上一篇:阅读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语感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美丽润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