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脑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体会

时间:2022-08-30 03:10:32

新发脑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体会

摘 要:目的:探讨新发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在246例新发脑梗死患者中(NIHSS>7),对12例患者进行了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治疗10天后有9例患者完全治愈,治愈率达75.00%,对照组仅67例恢复正常;16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治愈率为28.63%。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治愈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论:我们有必要在加大脑血管疾病健康知识普及力度的基础上,继续加强绿色通道的开通,以便选择最佳时机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新发脑梗死 静脉溶栓

选择最佳时机对新发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最有效、最合理的治疗方法,为此探讨溶栓治疗的疗效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4年来溶栓治疗的体会总结于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6-2009年首次发病,脑功能损害比较严重(NIHSS:7-22分)的脑梗死患者246例,年龄分布在35-70岁,男184例,女62例。其中有12例为发病在6小时内,体征持续超过1小时,颅脑CT证实排除颅内出血,且无早期脑梗死低密度改变及其他明显早期脑梗死改变,无溶栓治疗的禁忌症,即:既往无颅内出血,近3个月无头颅外伤史、脑梗死或心肌梗死病史、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近2周内无大的外科手术,近1周无不可压迫部位的动脉穿刺,无严重心、肾、肝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病史,无活动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收缩压2.7mmol/L,无妊娠等。234例发病时间超过6小时,颅脑CT证实排除颅内出血。

1.2方法

12例患者入院后立即检查凝血四项,建立静脉通道,静滴20%甘露醇250ml,羟乙基淀粉代血浆500ml,口服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待凝血四项检查结果回报正常后,用0.9%氯化钠100ml+尿激酶100-150万IU,持续静滴1小时。定时评估神经功能和血压:1h内1次/15min,1-6h内1次/30min,此后1次/60min直至24h。24h后每天口服肠溶阿斯匹林300mg,并静滴羟乙基淀粉代血浆500ml,共10天,以后肠溶阿司匹林改为100-150mg/天维持治疗,停用羟乙基淀粉代血浆。234例患者接受抗凝、抗血小板集聚、营养神经及改善循环等常规治疗。

2 结果

临床治疗10天后,溶栓组:2例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1例在溶栓后2小时肢体无力完全缓解,后治疗6天,因患者思想麻痹放弃治疗回家,第9天同一肢体无力再发,第11天再次住院行非溶栓治疗,遗留4级肌力;9例患者恢复正常,治愈率达75.00%。对照组仅67例完全恢复正常;16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治愈率为28.63%。两组治愈率比较:Χ2=11.50P

3 讨论

改善脑梗死的预后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改善缺血脑组织的供血,二是保护缺血脑组织免受代谢毒物的进一步损害。而最根本的治疗是使闭塞的脑血管早期再通。针对血管再通,我国“九五”攻关的随机双盲研究提出:对脑CT无明显低密度改变、意识清楚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6h之内,采用尿激酶经静脉溶栓的治疗,是脑血管复流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尿激酶作为静脉溶栓治疗的药物,可使纤溶酶原中的精氨酸-氨酸化学链断裂,直接使纤通酶原变成纤溶酶,溶栓能力较链激酶强,且不具抗原性,较少引起出血副作用,目前已得到了广泛应用①②③。本文结果证实在246例新发脑梗死患者中(NIHSS>7),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比例为4.88%,与国内报道的3-5%③相比较基本一致。其治愈率达75.00%,对照组治愈率为28.63%,两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2例溶栓失败,复查颅脑CT未发现脑出血,究其原因不排除:1、再灌注损伤2、再栓塞:原有的栓子随血流再栓塞或其他部位的斑块脱离3、血压偏低等。据报道溶栓治疗再闭塞率可达10-20%【2】【4】,出血发生率6.4%-19.8%【4】。临床上往往无法控制前两个原因大发生,但血压过低则有发生脑灌注不足的隐患,建议溶栓时血压应控制在平时血压的高限;1例第9天肌无力再发,与过早放弃治疗有关。

综上所述,尿激酶溶栓治疗的疗效是显著的,但在基层医院大多数病人因延误超过了时间窗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这提示临床工作中要重视脑卒中知识的教育普及,积极开通绿色通道,选择最佳时机在脑卒中单元中心早期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对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清棠.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协作组[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35.

[2]张勤勇.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现状及展望[J].哈尔滨医药,2009,29:80-81.

[3]王龙.脑梗死溶栓治疗现状.实用医技杂志[J].2006,9:3308

[4]范玉华,黄如训.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并发症及处理[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1,9:312-314.

上一篇: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临床诊治体会 下一篇:舌咽神经痛的针刀康复治疗1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