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时间:2022-08-30 02:10:20

13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下肢深静脉特别是腓肠部位深静脉血栓形成致血液运行障碍,从而出现患肢肿胀疼痛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DVT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导致下肢淤肿、色素沉着,严重者可引起股青肿、肢体缺血坏死,患者丧失部分或全部劳动力,还有部分患者可随病情发展出现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重者危及生命。产后DVT发生率为0.63%~1.53%,一旦发病给产妇带来心身痛苦,严重者可致肺栓塞而危及生命,故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我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发生13

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过全面综合护理及有效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本院共发生13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剖腹产术后10例,顺产3例。初产妇9例,经产妇4例,年龄25至37岁。术后48h使用镇痛泵的9例。术后均应用维生素K1、止血敏、止血芳酸等止血药物。13例病倒中, 剖腹产术后10例发病时间为术后3天~2个月,其中术后3天内发病1例,4至15天发病4例,16至30天发病3例,其余2例。,顺产3例中,1例发病时间为产后3天内,2例发病时间为4至30天。

1.2临床表现

13例病例中,均表现为持续低热,体温波动在37.5℃左右,均有患肢肿胀、疼痛,多为持续痛或牵拉样胀痛, 站立时加重,行走困难呈跛行。 足底着地困难伴针刺感,发热伴寒颤3例。其他症状:患肢肿胀、肌肉麻木、皮肤颜色及表面温度异常,局部静脉触痛。发生于左下肢9例(69.2%),右下肢4例(30.8%)。局部皮肤潮红,皮温升高,较健侧相应增粗,腓肠肌压痛及足底部疼痛明显,下肢伸直、背向弯曲踝关节时下肢肌肉牵涉痛加剧。

2病因分析

2.1孕产妇自身生理特点

妇娠期血液呈高凝状态,特别是孕晚期,由于血小板功能改变,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增加,抗凝血酶水平降低,从而使血液凝集功能增强。妊娠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及髂静脉,以及激素使血管扩张,导致血流缓慢,股静脉压增高,血液淤滞在静脉内易形成血栓。

2.2 分娩及手术原因

分娩过程中由于宫缩及过度用力,汗腺分泌增加而大量出汗,水分或液体不足引起脱水使血液浓缩。手术创伤可造成血液的高凝状态,引起静脉壁损伤,血液有形物质在血液中积聚,停滞,最后沉积于血管壁形成血栓。手术后一般都需卧床,下肢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在静脉内,可有大量白细胞积聚,在移向内皮细胞和基底膜之间的过程中,造成内膜损害,激活凝血过程。另外,术后止血药物的使用,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从而诱发DVT。

3护理与治疗

3.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平卧位)。局部理疗:抬高患肢,局部可敷中药活血化瘀,以减轻下肢静脉瘀血程度,尽早建立侧枝循环,减轻疼痛。术后加强护理,鼓励或协助病人早在床上活动,多做下肢伸屈运动,早日离床活动。

3.2积极抗感染治疗:

联合应用对需氧菌和厌氧菌有较强作用的抗生素。用药最短10d,最长20d。氨苄青霉素3g加生理盐水100 ml 静滴,2次/d;阿米卡星0.4~0.6加5%葡萄糖液250ml静滴,1次/d;甲硝唑100 ml静滴,2次/d。或选用头孢菌素、替硝唑等,7~10 d为1疗程。多用林格氏液500~1000 ml,每日液体量至少维持在2000 ml。

3.3抗凝治疗

经大量抗生素治疗后体温仍持续不降者,可加用肝素治疗。肝素75 mg或速碧林0.4 ml,皮下注射,1次/d;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加复方丹参16 ml静滴,1次/d,一般连用7~10 d。使用肝素期间,每日监测凝血时间,正常时间8~12min,使用肝素后凝血时间应保持在正常的2倍,如果凝血时间>24min,提示肝素过量,应减量或停用。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34.

[2]金力、沈铿、郎景和,等.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诊治与预防[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3, 34 (8): 488-490.

上一篇:中医辨证论治闭经浅析 下一篇:浅淡基层医院如何组织护理基本技能操作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