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改下优化数学课堂的策略

时间:2022-08-30 02:02:32

浅议新课改下优化数学课堂的策略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现高效课堂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要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在优化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如何才能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呢?本文笔者从优化教学目标、优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境四个方面作以论述。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和灵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不断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既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也是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方向的需要。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盘”和“指南针”。因此,教师要以发展学生为指导思想,制定出明确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并确定落实教学目标的优良对策。

首先是制定教学目标。目标一要明确,不要含糊其词,模棱两可;二要具体,课堂教学结束后应达到从已知到未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从低水平发展到高一级水平的具体要求;三要恰当,既要考虑渗透教学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又要使绝大多数学生能达成目标;四是完整,要有认知目标,又要有智能目标,还要有情感目标。

其次是落实教学目标。第一,以认知目标为主线,分层落实。课堂教学应以认知目标为主线,逐步揭示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形成完善的认知结构。分层落实,就是针对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感,使集体教学、小组合作、个别辅导相互结合,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第二,以智能目标为核心,主动发展。教师必须坚持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积极思维,真正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上,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第三,以情感目标为动力,和谐渗透。教师要捧出爱心,倾注爱意,唤起学生对学习的高昂情绪;挖掘数学美育因素,陶冶学生美的情操,营造民主和谐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促使学生智能与情感和谐提高。

二、优化课堂结构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以新授课为例)要坚持以发展为主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源,以练习为主线,同时还要实现“六度”。

1.复习铺垫“高效度”。复习的内容不宜过多,时间也不宜过长,要精选那些学习新知所必备的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作为复习内容。要以“小题”引路,做到短时高效,平中见奇,快速反馈,迅速接触新知。

2.导人新课“强力度”。导入语应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认知注意力,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起积极思维的层层浪花,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为新课的教学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新课传授“参与度”。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组织学生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交流、展示、比赛等活动,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提高。

4.巩固练习“多角度”。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应有“质”与“量”两方面的要求。既要切中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又要从不同角度让学生去说理、演算、讨论、操作,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取较多的知识和技能,做到灵活运用。题型上应有填空、选择、判断、改错、简答等,形式上应有口头练习、板演练习、书面练习、操作练习,层次上应有基本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

5.课堂总结“高浓度”。课堂教学结束前的短短几分钟内,教师要对整堂课的主要内容高度浓缩,提纲挈领地归纳概括,给学生以精要、深刻的印象,起到帮助整理思维,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作用。

6.布置作业“有梯度”。作业设计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布置有弹性、有梯度的课后作业,充分解决优等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难题。

三、优化教学方法

“施教之法,贵在启导”。教师要充分发挥 “导”的作用, “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

1.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诱导,就是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知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2.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引导,就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地把教材分为层层递进的若干问题,引发学生主动去探索、讨论、交流、总结规律、发现结论,使学生获取“真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变“死学”为“活学”。

3.着先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疏导就是指学生思维受阻或思维偏差时,教师指点迷津,拨开疑云,疏通障碍,使学生疑难顿解,思维顿开,变“难学”为“易学”,并在这化难为易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4.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指导,应包括学法的指导和认知策略的指导两方面。学法指导就是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知策略的指导,就是使学生掌握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心智技能,变知识为能力,“学会”为“会学”。

四、优化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对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课堂教学环境包括语言环境、人际环境、管理环境、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等,优化教学环境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然途径。

1.教学语言艺术性。教学语言包括口头语言、板书语言、身体语言三种,它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必须讲究语言艺术性。

2.师生关系融洽化。教师对学生充满尊重、关爱与期待,以一颗爱心去包容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给教师以相应的、积极的情感回报,当这种情感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出情感迁移,从而“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又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良好的品质形成。

3.课堂管理规范性。教师要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和技巧,把严与爱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课堂组织成一个温暖和谐、轻松愉快的“大家庭”,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顺利开展各项教学活动。

4.教学手段现代化。引进现代教育科学技术手段(如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备条件,尽可能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静止问题动态化,从而使学生学得更快乐、更有乐趣。

总之,教师只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不断优化教学目标、优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玉环.数学教育概论.[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钟启泉,崔允t,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语音数据库建立 下一篇:改善中学生身体素质应从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