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荀子的欲望论与富民富国思想

时间:2022-08-30 12:59:32

略论荀子的欲望论与富民富国思想

【摘 要】荀子是我国古代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他批判的吸取了先秦诸家的学说,形成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他的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学术思想史上拥有重要的地位。其中经济思想是荀子整套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荀子非常重视人欲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荀子对农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并提出了反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财政收入关系的开源节流论和节用裕民论。荀子经济思想的闪光之处就是他的富民富国思想,他认为人追求财富满足欲望是一件符合人性的正常而又合理的事情,财富与道德之间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

【关键词】人欲;以农为本;富民富国

一、义利论和人欲论

荀子认为人有好义和好利两个倾向:“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 ①按照他的性恶论,好利是生而有之,好义则是后天教育的结果:“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 ②求利是人的天性,但是没有限制的求利会造成人与人之间无休止的争夺,必须用义来进行调节。荀子对此做了深入的分析:“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多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 ③ “人能群”就是人能形成群体性的社会,人在社会中有等级职业及相应的利益分配,分配的标准就是义。人类社会因为有义才能有秩序,形成合力,并产生强大的能量,使万物为人所用。因此义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属性,并是人成为万物灵长的愿意。这样义、利就是人所两有了。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而荀子却说义、利为人所两有,无论、不管君子还是小人都是一样的。这是理论上的进步。但同属儒家学派,荀子仍然主张以义克利,并把义和利看做是对立的两极,两者非此即彼。但这只是荀子谈义利时的观点,而在他的人欲论中,实际上表示了他对个人身份相当的那种私利的肯定。

对利的需要从主观上说就是人的欲望。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欲望,而且每个人的欲望都是没有区别的:“凡人又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尔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又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④人除了必须的生存欲望,还有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夫人之情,目与极色,耳欲极声,口欲极味,鼻欲极臭,心欲极佚。此五极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⑤荀子认为人除了满足直接消费的欲望外,还有持续不断的积累财富的欲望。荀子没有考虑人的欲望千差万别,更没有讨论形成某些欲望的社会原因,而只将欲望归之于人性。

荀子强烈反对靠“寡欲”和“去欲”来治理国家,而主张“道欲”和“节欲”。他认为人欲的有无和多少都无关于治乱,因为“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求者从所可,受乎心也。”人欲是先天就有,对欲望的追求则决定于人心。所以,天下的治乱在于满足欲望的行动是否合乎义,在于能否处理好主观与客观、需要与可能的矛盾。即使人欲过多,只要满足人欲的行为合义,也无伤于国家的治理。所谓满足欲望的行动合义,就是要对欲望有所节制,天子也不例外:“虽为天子,欲不可尽也。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 ⑥

孔子、孟子都承认人性对富贵的追求,但都把欲望看成是人性中消极、不义的阴暗面。荀子则对人欲持肯定得态度,这在认识上是很大的进步。肯定人欲就要考虑如何满足人欲,这体现在荀子的富民富国思想中。

二、荀子的富民富国思想

荀子是一位犀利的现实理论家,他以敏锐的眼光观察历史和社会,提出了富民主张,认为人人皆向往富、追求利是,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绝不应该逆此而行。

荀子认为思富而弃贫,是人固有的本性。例如,荀子曾说:“今人之性,生而又好利焉。” ⑦ “不富无以养民情”。⑧ “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 ⑨他认为这种“好利求富”的欲望,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不会分什么“君子”或者“小人”。

富民是反“均平”的思想。随着封建生产方式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而原来的奴隶主贵族,一步步由富而贫,有的成了破落户。面对这种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孔子提出“均无贫”的主张,他说:“有国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⑩而在孟子看来,封建国君“辟土地,充府库”的“今之所谓良臣”为“古之所谓民贼”。孔孟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主张“均贫”。荀子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极力反对“分均”,他说:“分均则不偏,势齐则不一,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是天数也。” {11}荀子认为,名分都是相同的,就无法治理,势位相等就不能统一,众人一样就很难役使。所以不能绝对平均分配社会财富,必须有贫富等级存在。而且荀子认为,求富为人之本性,富就不会被少数人所垄断的 。

“富民”会不会导致“国弱”呢?先秦诸子的看法是不同的。孟子只讲富民,不讲富国。他说:“易其田畴,薄其赋税,民可使富也”。{12}荀子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富民和富国是相辅相成的,相互联系的,富民的过程就是富国的过程,即“下富则上富”。荀子对此作了很详细的解释:“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弱丘山,不是焚烧,无所藏。夫君子奚患乎无余”。{13}这段话的大意是,统治者要按照规定征从赋税,按照礼仪制度节约用度,使民有余力,国家才能富足。就是说,老百姓财富有了积累,经济上宽裕了,才会有能力扩大再生产,把田地种好,这样粮食就会成倍的增长。反之,老百姓贫困,就无法向土地投入,导致土地越种越贫瘠,产量越来越少,这样国家的赋税收入就会逐渐枯竭。按荀子所主张的“田野什一”之税征收,生产的粮食多了,国家赋税就自然会增加。荀子把富民与国富联系起来,并把国富建立在民富的基础上,在当时那是很先进的。那么,通过怎样途径才可以达成共同富裕的目标?

第一,开源节流和节用裕民。

关于开源节流,荀子说:“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故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垣窑仓禀者,财之末也;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者,货之源也;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意思是,百姓的财富生产是本,是源,国家贮藏财富和征收赋税是末,是流。“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14}做到“上下俱富”。荀子认为这是“知国计之极”的表现。从以上知,荀子开源节流的主张就是要多生产,少征税,将收入的农产品尽量的保留在民间。“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说明国家财政收入的提高应建立在人民拥有财富增加的基础之上。

关于节用裕民,荀子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荀子的节用思想与墨子的节用有很大区别。墨子主张无差别的节用,荀子则主张有等级的节用,即“节用以礼”,人的身份不同,节用的标准也不同。而且荀子还主张通过满足人的消费欲望以调动人的劳动生产积极性,从而得以让财富不断的增加。什么是“裕民”?荀子说:“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民时,如是则国富矣。夫是之谓以政裕民”其中所列的裕民政策,除了“省商贾之数”之外都属于轻徭薄赋的范畴,这是裕民政策的核心内容。荀子讨论了是否实行裕民政策会造成的不同后果:“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故知节用裕民,则必有仁义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积矣。”“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 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则必有贪利纠取之名,而且有空虚穷乏之实矣。此无它故焉,不知节用裕民也。” {15}

第二,以农为本。

荀子提出了“强本”“务本”等主张。荀子认为,要富民富国,就必须竭力发展农业生产。与传统思想家一样,荀子把农业生产看作是衣食之源,也是社会财富的根本来源。他主张,发展农业生产这个根本,首先要有足够的劳动力。他明确提出:“士大夫众则国贫,工商众则国贫” {16}要富就得“省工贾,众农夫”。就是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多了就能增加社会财富,使民和国都富起来,反之,脱离农业生产的人过多,财富就会减少,上下俱贫。荀子还要求封建统治者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管理:“修堤梁,同沟浍,行水潦,安,藏,以时决塞,岁虽凶败水旱,使民有所耕艾”;“相高下,视肥磘,序五种,省农功,谨畜藏,以时顺修,使农夫朴力而寡能。” {17}不仅要兴修水利,防治水旱灾害,而且要察看土质好坏,因地制宜,精耕细作,同时还要保护自然资源,如保护山林湖泽,草木鱼鳖等。此外,荀子认为,光是增加农业劳动力还不够,还得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无夺农时”,使农夫“朴力而寡能”,如“罕兴力役”等,其目的是为了稳定农业劳动力,保证农作时间,并使农民老实的、专心用力的从事农业生产,努力耕作。、

第三:肯定工商业地位

荀子在论述“强本”时,主张“省工贾。众农夫”的主张,但我认为这同法家的“强本抑末”有很大区别。荀子的意思只是与农业地位相比较而言,工商业的地位和作用稍逊,但是他并没有完全轻视和否定工商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荀子认为,农业生产活动离不开工业,工业也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就以当时的手工业来说,铁工,木工,陶工等生产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有利于农业生产,能都使“农夫不吹削,则器用巧便,而财不匮矣”。{18}这就是说,制造质量好的灵巧的生产工具,有利于发展生产,增加财富收入。

荀子主张“王者之法”要做到“通流财务粟米,无有滞留”,“四海之内若一家”。“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緎,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旌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农夫不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贾不耕田而足菽粟……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19}这里荀子虽然没有明指商业,但显然只有商业才能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消费者之间起到互通有无的作用。

荀子认为工商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经营工商者给予了肯定评价。

三、小结

荀子认为追求欲望的满足是人的本性,这也成为人们积极从事劳动生产创造社会财富的原动力。人类的整个历史过程中,都重复着满足人欲,产生新的人欲,再满足新人欲的循环。而满足欲望的途径有很多,荀子的思想在当时具有前瞻性,他不仅认识到国家统治政策的重要性,还意识到自然与环境的基础作用;尽管他继承了中国古代一贯的农本思想,但是也没有肆意贬低工商业。荀子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经济思想,不仅在当时非常先进,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注释:

①《大略篇》

②《荣辱篇》

③《王制篇》

④《荣辱篇》

⑤《王霸篇》

⑥本段引文均见《正名篇》

⑦《性恶》

⑧《大略》

⑨《荣辱》

⑩《论语·季氏》

{11}《王制》

{12}《孟子·尽心上》

{13}《富国》

{14}本段均引文《富国篇》

{15}同上

{16}同上

{17}《王制篇》

{18}《王霸篇》

{19}《王制篇》

【参考文献】

[1]王先谦撰,《荀子集解》,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88年版.

[2]焦循撰,《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上一篇:浅析《金锁记》和《儿子与情人》中的母子关系 下一篇:李宪暠《莲塘遗集》中的广西风物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