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在舞蹈中的体现

时间:2022-08-30 12:12:03

浅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在舞蹈中的体现

作者简介:袁(1992-),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艺术硕士,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研究方向:音乐设计与制作。

摘 要: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的观点告诉我们,往往达到极致的东西,才是最不可捉摸的,老子将人生领悟的最高境界用简单的几个字概括,让我们在领略人生百态后去细细品读。本文主要探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在舞蹈中的体现,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析:1.舞蹈艺术家们“大巧若拙”的心态;2.舞蹈创作中“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内涵及意境体现。我们要做纯粹的人,用最简单,最平和的心境去创作,无才能容纳万有,包容一切我们才能创造出一切。

关键词:极致;艺术家;舞蹈创作;心境;意境

第一章 分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是一种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它揭示出,最完美的文艺作品都必须进入道的境界,进入自然朴素而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本真境界。它强调最高的美往往是最单纯、最自然、最本真的,并且不需要、不依附于外在的呈现的现象和形式,因为能够超越具体的、外在的、繁复的、认为的美才是真正的“大美”“至美”,反正则是“小美”“假美”。譬如音乐真正的美只在于它本身,并不在与每一个音符和乐句。“此时无声胜有声”,自然的“无声之乐”往往比人为的“有声之乐”更富表现力,更能传达出有限的音响节奏所不能表现的美。

老子以自然朴素,本真无为为美,反对各种雕饰做作,要求能够透过外在形式的美去把握深藏不显的内在美。他相信,那种浮华雕琢的美只能给人以感官刺激和外在迷惑,并不具有更高层次的审美价值。在现代,“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则更代表一种将美融入生活的智慧;情感热烈深沉而不矫饰喧嚣,智慧隽永明快而不邀宠于形。拥有这种智慧的人不用刻意地去想什么、做什么,便自然无形地把情感使用到最值得、最有意义的地方去,从而使自己更好地享受生活!

往往都是达到极致的东西,才是最不可捉摸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老子将人生领悟的最高境界用简单的几个字概括,让我们在领略人生百态后去细细品读,在艺术创作中,我们要做纯粹的人,用最简单,最平和的心境去创作,无才能容纳万有,包容一切我们才能创造出一切。

第二章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在舞蹈中的体现

在2009年春晚的众多歌舞节目中,《小城雨巷》夺冠是当之无愧的。独具江南特色的徽派建筑秦淮夫子庙风景,漂移的粉墙黛瓦青石小桥,配上迷蒙的细雨,精致的绸伞,淡雅柔美洁白与藕荷相间的丝质旗袍,把人们带入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遐想。

音乐极富情感表现力。悠扬的丝竹声,一唱三叹,娓娓道来,动人心弦;空灵的旋律烘托了艺术氛围,增强了舞蹈的感彩,传神地表现了江南水乡的清新秀丽。再加上舞蹈风格具有极强感染力。20位姑娘,手持绸伞,在迷蒙雨丝中翩翩起舞,嬉戏穿行,步态轻盈统一,舞姿同步飘逸,甚至每把伞伸出来的高度、角度都一致,既体现出演员的内在修养和理解力,也体现了整个舞蹈的内与外、神与形统一,透射出人性之美、精神气质之美。最后舞蹈的文学意境。《小城雨巷》精致而富有梦幻的表现力,让人产生文学联想:想到戴望舒的诗《雨巷》,想到“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句,想到长桥送别的祝英台,想到孤山解囊的苏小小,从中品味到久违的诗情和传统文化的内涵。《小城雨巷》从这四个方面无独有偶的诠释了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意境之美。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最完美体现。舞蹈《小城雨巷》“人美、景美、意境美”,无愧美的化身。

《小城雨巷》还是堪称中国现代舞蹈的经典之作。《小城雨巷》不以场面恢弘、火爆著称,而以宁静飘逸、佳人美景为衬托,让人在一种静静而舒畅、轻歌曼舞中领略了舞之美。姑娘们目不斜视,撑伞、收伞时侧身抖水,犹如一篇意境深邃的散文诗,将江南韵味用肢体语言演绎得淋漓尽致,令人陶醉其间,流连忘返。最令人动容的是一个雨中奔跑的女孩到屋檐下躲雨的情节,当女孩伫立在屋檐下时,屋里伸出一把雨伞为女孩挡雨。这把伞不仅为女孩挡雨,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撑起了人与人之间一片温馨的天空,

它再一次告诉我们,唯“真、善、美”的艺术,才能震撼人心;“大象化无形,大音而希声”它柔美,飘逸的表现将中国江南的风情展示出来,像春日刚绽开的花朵,像少女轻柔的诉说。

芭蕾舞《天鹅之死》是由俄国舞蹈编导米哈伊・福金于1905年为安娜・巴甫洛娃创作的芭蕾独舞。这是一首优雅、温柔的小曲,曲中竖琴的琶音伴奏表示清澄的湖水上荡漾的微波,大提琴优美迷人的曲调,则描写出天鹅高贵优雅的神姿,以及安详自在地浮游时的情景。全曲由伴奏竖琴水波荡漾般的前奏开始,接着大提琴唱出6/4拍子圆滑奏的高雅旋律,时而上行,时而下行,情调极为优美。竖琴伴奏的节奏与音型均与前奏相同,与大提琴的曲调融和无间。结尾乐句也很美,全曲在最弱奏中逐渐消失。舞蹈《天鹅之死》讲述在宁静皎洁的月色下,一只白天鹅忧伤地抖动着翅膀,立起足尖缓缓移步出场,在湖面上徘徊,舞者身着天鹅群,缓缓出场时,立刻吸引观众的视线,感觉真如一只高傲的天鹅,没有太多的舞蹈动作,没有华丽的舞蹈服饰,只有挥动的双臂,立起的足尖和纯白的芭蕾舞裙。大提琴奏出抑郁的旋律。白天鹅身负重伤,将与世长辞,但她渴望重新振翅飞向天际。她轻轻地抖动翅膀,艰难地立起足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着飞离湖面。生命在呼唤着她奋力与死神拼搏,她终于奇迹般地展翅旋转飞翔起来了,生命的光辉重新闪现。但由于精疲力竭,白天鹅缓缓屈身倒地,渐渐合上双眼,一阵阵颤栗似闪电扫过她全身。最后,她在颤抖中竭尽全力抬起一只翅膀,遥遥指向天际,表现出她对生的愿望。随后,慢慢地闭上双眼默默死去。

整个舞蹈真实不做作的表现一只天鹅渴望飞向天空的情景,舞蹈优美而忧伤,将天鹅对生命的渴望用简单的舞蹈肢体表现出来,虽然芭蕾舞是国外的作品,但也体现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观点。

第三章 结语

关于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理解“它是一种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它揭示出,最完美的文艺作品都必须进入道的境界,进入自然朴素而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本真境界。”综合老子全书的思想,可以看出老子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是崇尚自然、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往往都是达到极致的东西,才是最不可捉摸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老子将人生领悟的最高境界用简单的几个字概括,让我们在领略人生百态后去细细品读,在艺术创作中,我们要做纯粹的人,用最简单,最平和的心境去创作,无才能容纳万有,包容一切我们才能创造出一切。(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著《老子注释及评价》[J]人民出版社,2009-2-1

[2] 饶尚宽,著《中华经典藏书:老子》[J]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9-1

[3] 薇拉・科斯特罗维茨卡娅著《俄罗斯学派古典芭蕾教学法》[J]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8

[4] 林逸聪著《音乐圣经》[J]华夏出版社,1999-08

上一篇:崔白艺术风格的传承与革新 下一篇:插画艺术形式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