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联合甲氨喋呤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2022-08-30 10:44:27

米非司酮联合甲氨喋呤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甲氨喋呤联合米非司酮联合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均给采用甲氨喋呤20mg,每日肌注1次,共五日,同时观察组给予米非司酮50mg口服,每日1次,连服5日。结果:观察组治愈率(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血β-HCG与治疗前均显著减低(P>0.05),盆腔包块大小与治疗前比较也显著变小(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β-HCG和盆腔包块大小显著低于对照组(P

【关键词】米非司酮;甲氨喋呤;异位妊娠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317-02

异位妊娠又称宫外孕,是指受精卵种植于子宫体腔外部位的妊娠。临床上表现为腹痛、包块及阴道流血等症状。异位妊娠发病率约1.5%,近年来其发病率成上升趋势,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2]。随着诊断与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加之临床上部分患者要求保留生育能力,异位妊娠保守治疗已成为首选的治疗手段。甲氨喋呤和米非司酮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药物。2008年1月~2011年8月我院共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患者80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1年8月我院共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患者80例。入选标准:①生命体征正常;②无明显内出血;③无药物治疗的禁忌证;④输卵管妊娠未发生破裂或流产;⑤输卵管妊娠包块直径≤4cm;⑥血β-HCG<2000U/L。[3]患者年龄20~38岁,平均(27.5±4.7)岁;经产妇54例,初产妇26例;停经37~60d,平均(43.26±10.72)。

1.2治疗方法:

8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人。两组年龄、孕次、产次、治疗前血β-HCG水平及盆腔包快大小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和观察组均给采用甲氨喋呤20mg,每日肌注1次,共五日,同时观察组给予米非司酮50mg口服,每日1次,连服5日。

1.3观察指标:

用药过程中卧床休息、禁止饮酒及性生活。严密观察血压脉搏等各项生命指标变化,特别注意患者腹痛、阴道流血和药物副反应作用等。B超下监测治疗前后盆腔包块大小变化。每周1次用药后每周检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每隔3天检查血β-HCG含

1.4疗效判定:

治愈:血β-HCG值逐渐降低到正常范围,盆腔包块消失或缩小,阴道流血和无腹痛等临床症状。失败:临床症状未消除,血β-HCG没有降低或升高;盆腔包块增大或者变大;出现内出血,腹痛症状。

1.5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定义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实验数据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疗效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愈36例(90.00%),对照组治愈28例(70.00%),观察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治疗前后血β-HCG和盆腔包块大小变化情况。治疗前,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血β-HCG及盆腔包块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β-HCG与治疗前均显著减低(P>0.05),盆腔包块大小与治疗前比较也显著变小(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β-HCG和盆腔包块大小显著低于对照组(P

2.3不良反应:

对照组肝肾功能异常2例,白细胞数减少1例,口腔溃疡2例,胃肠道不适3例,头晕、恶心1例。不良发生率为22.5%。观察组白细胞减少1例,口腔溃疡4例,胃肠道不适1例,皮疹2例,无肝肾功能异常患者。不良发生率为20%。两组间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的患者停药或对症治疗后均自行恢复。

3讨论

异位妊娠是由于受精卵进入宫腔受阻或延迟,受精卵种植于有胚胎或滋养细胞存活的输卵管黏膜,导致输卵管壁破裂,发生妊娠流产,造成腹腔内出血,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近年,异位妊娠患病率逐渐升高,传统的手术疗切除患者法输卵管,创伤大且易造成术后粘连,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往往难以接受。随着B超、腹腔镜及β-HCG放免方法等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大部分异位妊娠患者可以在破裂之前得以确诊,使得异位妊娠早期诊断成为可能,为异位妊娠的保守治疗创造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药物保守治疗异位妊娠取得很大进展,甲氨喋呤和米非司酮是最常用的治疗药物,两者治疗异位妊娠均有良好的疗效,已有文献表明,两者联合应用疗效更好[4,5]。甲氨喋呤对滋养细胞高度敏感,是一种化疗药物,也是一种抗代谢类肿瘤药物。甲氨喋呤干扰二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阻止DNA,RNA及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胚胎滋养细胞增殖,破坏绒毛,从而使异位妊娠胚胎死亡。甲氨喋呤不会导致流产、畸形和肿瘤的发生[6],但毒性大,副作用严重,不宜推广。米非司酮是人工合成类固醇药物,在体内可与内源性孕激素竞争受体,其亲和力比孕酮高5倍,强烈拮抗孕酮活性,致使蜕膜细胞坏死,HCG水平下降,滋养细胞凋亡,最终导致妊娠终止。另外,米非司酮提高子宫平滑肌的兴奋性,有黄体溶解,诱发宫缩,宫颈扩张,以利胚胎排出[7]。

本次研究中,甲氨喋呤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治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70%)。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血β-HCG与治疗前均显著减低(P>0.05),盆腔包块大小与治疗前比较也显著变小(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β-HCG和盆腔包块大小显著低于对照(P

4结论

甲氨喋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能更有效地抑制滋养细胞增生,减少了输卵管妊娠破裂,提高了保守治疗的成功率,减少副反应发生。由此认为,甲氨喋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两者有疗效相加,应用安全、有效,特别适合于有要求生育的妇女,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刘晓华,钟玲.异位妊娠诊疗进展[J].重庆医学,2007,36(24):2578-2580

[2]张淑贤.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观察[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22(4):210-212

[3]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0-112

[4]郑砚秋,张宝震,黄秀茹.米非司酮联合甲氨喋呤治疗异位妊娠84例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11:23(5):884-885

[5]王娅丽.米非司酮联合甲氨喋呤治疗异位妊娠90例分析临床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57.

[6]刘尧芳,董薇.甲氨喋呤在异位妊娠保守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11(22):869

[7]欧俊,吴效科.异位妊娠的治疗现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5):55.

上一篇:醋酸奥曲肽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观察与护理 下一篇: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在老年患者全麻诱导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