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现当代雕塑艺术研究述评

时间:2022-08-30 10:00:11

甘肃现当代雕塑艺术研究述评

[摘要]20世纪50年代以后,雕塑艺术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各种西方艺术流派的传入,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冲击了单一的现实主义艺术格局。这一时期,甘肃的雕塑尤其是城市雕塑得到了长足发展。本文评析了不同时期的一些代表性雕塑艺术家及其作品,以期勾勒出甘肃现当代的雕塑艺术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雕塑艺术;城市雕塑;甘肃

[中图分类号]J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4-0078-02

一、20世纪50年代后的甘肃现代雕塑

现代雕塑的发端,肇始于19世纪末。当时,随着清末国门渐开、欧美留学少年的负笈求学及西学东渐的国风之变,学界一代新风乍起。胸怀艺术之志而远涉欧美的学子也渐次加入振兴中国艺术事业的行列,先后有一大批学子求学于西洋雕塑学科。时至20世纪前叶,他们将所学之技带回国内,在国势衰微、战局混乱中,尽其所能地创作出了与中华传统手法相异的雕像。他们使国人看到了以西洋派手法塑造当代人物形象的艺术品,不仅培育了新的雕塑艺术审美心理,而且使民众接受并认可了新派雕塑艺术为现实服务的巨大作用(如各地为“国父”孙中山塑像)。同时,还引导大批后来者立志以振兴雕塑事业为己任赴欧求学。他们精研中华传统,吸纳欧美文化,终以学贯中西的丰厚学养与精湛的雕塑技艺先后返国,投身于教育、抗战和国家和平建设,开辟出了雕塑艺术的新天地。正是由于长达百年间数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才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现代雕塑教育的完备学科,培养造就了大批雕塑人才。

20世纪50年代,既是新中国雕塑事业的一个光辉亮点,也是甘肃雕塑的一个亮点。60年代,全国性的雕塑创作高潮再起。关注时事政治,表现革命传统,手法写实的同时又更加自觉与纯熟地吸收民族、民间雕塑手法,成为当时雕塑作品的代表性特征。“”期间,雕塑教学队伍虽未有实质性扩大,但雕塑家却仍一如既往地在艰难生存中进行着创作。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逐步走向开放,西方的雕塑艺术体系被全面纳入我国的艺术教育范畴,从观念、技术上,基本上打破了中国雕塑艺术的传统程式,只有一小部分传统意识还在民间延续。尽管从整个“大美术”概念上观察,造型艺术的确是立交桥式的多向发展结构,但从雕塑这个艺术门类来看,民族的、传统的雕塑艺术特色几乎荡然无存。这一时期,甘肃也开始搞一些城市的环境建设,城市雕塑开始有了进一步发展;同时,它们也起到了美化城市、陶冶情操和教育社会大众的作用,甘肃雕塑艺术也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

二、20世纪50年代后的甘肃雕塑艺术家

何占鳌(1912~1995),字艺仁,庆阳市西峰区温泉乡何家坳村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甘肃分会理事,西峰区政协委员,庆城县人大代表,曾获甘肃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何占鳌的雕塑简中有繁,繁而不乱,繁中有简,简而不板。他采用多种多样的雕塑手法,自由舒展,不拘一格。既有白描式的泥土原色,也有彩塑,着力于探索绘画和雕塑结合的方式。他巧妙运用中国传统雕塑的制作手法,有时圆雕,有时浮雕,有时圆雕、浮雕兼容,创作态度严肃,技法灵活,手法独特。何占鳌吸收彩塑的传统技法,注重向专家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前进,其作品既有北方民族的质朴、敦厚、宏伟的气质,形象细腻传神,又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他是一名优秀的民间雕塑家,常书鸿先生在谈及何氏的雕塑艺术时说:“何占鳌追求的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民族化、群众化、现代化的新方向。”

罗代奎,1937年出生。重庆市人,1957年毕业于西南美术专科学校雕塑系,同年分配到兰州工作。他先后在甘肃省美术服务社、兰州艺术学院、甘肃省工艺美术厂、甘肃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担任美术工、雕塑师,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1988年,他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甘肃省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多年来,他一直从事雕塑创作及新工艺的开发工作。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他即投入了玻璃钢及其他复合材料制作工艺的研究。80年代初,他的研究成果即被采用在兰州城市雕塑及工艺品的制作上,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90年代伊始,他又致力于玻璃钢作品外观表现力的探索,创造出了“冷铸工艺”,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改进,推出了“薄壳技术”。该项技术的“室温”、“常压”、“手工”三特点,具有不需消耗能源、不会造成污染、不需专门培训技术人员即可生产出具有较高外观档次的雕塑工艺品的优点。在近40年的时间里,他先后设计、制作了兰州的第一座城雕《奔马》,五泉佛寺的《三如来像》,金昌市的《李时珍》,《为国争光》,永昌县的《杨门女将》,宁夏吴忠文化宫的水池雕塑《嬉水》等13座城雕以及《欢迎》、《山丹丹开花》等多件雕塑作品。

汪兴中,甘肃人,1936 年生,甘肃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主任。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954 年西南美术专科学校雕塑系毕业。先后在兰州市文化厅、甘肃省轻工厅、甘肃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曾多次出展各类专业雕塑展,如《搏浪》入选“全国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展”、“首届全国城市雕塑作品展”,《荷花童子》入选“首届全国城市雕塑作品展”,《春雨》、《崛起》入选“建国 30 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马兰花》入选“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何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我国著名女雕塑家、中共十四大代表、第一届全国城雕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政协第六、七届委员、曾任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原甘肃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现任甘肃省何鄂雕塑院院长。其雕塑作品《黄河母亲》入选“全国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展”、“首届全国城市雕塑作品展”,获优秀奖;《绣花女》入选“北京国际雕塑展”,获刘开渠雕塑艺术基金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成吉思汗雕塑群》五组青铜群雕,被誉为“新时代的雕塑奇迹”。1998年、2001年,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举办“何鄂雕塑展”,10余件作品被两馆永久收藏。作品《绣花女》、《和睦》分别永久陈列于北京国际雕塑公园、长春世界雕塑公园。作品《祝贺》、《晚年》被长春雕塑艺术馆永久收藏。出版有《何鄂雕塑艺术》大型画册和多部论著。

20世纪80年代初,何鄂孕育出创作《黄河儿女》的雕塑初稿,意在抒发“追根寻源,继往开来的追求与报负”,表达出甘肃人民世世代代与黄河结下的不解之缘,在黄河的哺育下,子子孙孙繁衍生息的深层寓意。作者在《黄河母亲》母亲形象刻画上,把握住象征性,着力概括东方女性的共同特征:端庄、善良、朴实、秀美。母亲的发纹运用了浪漫的表现手法,将发纹与衣纹、水纹糅合为一体,形成长发如水、衣纹似水、衣发即水的风格特色,赋予整座雕像以水的生命韵律。与此同时,又删去了对衣领和衣袖的写实处理,增加了母亲形象的简洁与纯净,使母亲面容与幼儿之间情感交融的视野更显开阔和明朗。母亲的右臂曲肘,自然平置于水波纹上的右手在整座雕像中居于主要视线范围,使雕像给人以宁静、安详、稳定的感觉。但由于整体雕像的概括与夸张,体量的加大,如果按照头部的比例来做手,显得极小而不相称,出现比例“失调”。现在这只手比实际比例要大,但从整体效果上看,却达到了适度。

继《黄河母亲》之后,何鄂又创作了许多雕塑作品,显示着她在艺术观念和手法上的不同探索和追求。作于1989年的粗陶彩绘《绣花女》,是她长期研究传统民间艺术的成果,曾经获得刘开渠雕塑艺术基金奖。

徐悦翔,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获得全国城市雕塑创作设计资格证书,甘肃省青年雕塑家。作品圆雕《塬上》、《孵化和平》、《家住祁连》、《融合》、《月乐悦》,分别入选“中国西部风”雕塑巡回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联合国成立60周年“和平繁荣”雕塑巡展,北京2005“传统与现代――铸造城市文明”城市雕塑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序列展――中国中青年艺术家精品展等。2008年3月,作品《敦煌乐韵》入选“中国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同时《全民健身》入选“2008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征集大赛”作品集,并在全国各大城市和世界10多个国家巡展。

从以上梳理可以看出,甘肃雕塑艺术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雕塑艺术大师和优秀作品迭出,雕塑艺术日趋繁荣。在新时期,甘肃当代艺术家应该以前辈创作的雕塑艺术为起点,继承优秀传统,推动甘肃雕塑艺术的深入发展。

上一篇:海西州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及前景 下一篇:“闪电”词义演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