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形势下财税政策在缩小收入差距中所起的作用

时间:2022-08-30 07:57:07

论新形势下财税政策在缩小收入差距中所起的作用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分配制度的根本性变化,尤其是资本、技术等生产要表明确参与分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拉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关键词:财税;政策;收入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6-0294-01

1 造成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财税原因

1.1 现行税制结构对收入调节缺乏力度

我国现行税制结构是以流转税为主体的,而流转税是具有累退性的,不仅起不到缓和收入分配不公的作用,相反还会使收入差距加剧。近几年我国流转税占税收总收人的比重一直维持在近70%的高水平,而所得税收入仅维持在16%的低水平,两者收人比重相差50个百分点,而且主要发挥收人调节作用的个人所得税收人仅占税收总收人的4%左右。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在充分发挥收人功能,保障税收大幅度增长的同时,也弱化了所得课税调节收人分配的功能。在目前社会巨富者数量大量增加,居民收人分配逐年拉大的情况下,个人所得税收人与个人财富的积累进度和规模极不相称。因此,为了缩小收人分配差距应当改变现有的税收结构布局,逐步提高所得税特别是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收人的比重。

1.2 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的能力微弱,主要是因为:

(1)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偏低,难以发挥调节作用。

2005、2006、2007年个人说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78%、6.52%和6.4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0%左右的水平,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平。由于个人所得税的调节收入分配功能以其收入功能为基础,因此其调节作用受到了很大限制。

(2)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所得课税模式,难以体现公平税负、合理负担的原则。

分类所得课税模式对不同收入项目采取不同的税率和扣除方法,造成各项所得之间税收负担不一致。比如,对于收入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阶层,费用的多次扣除会导致纳税人实际承担的税负相对较低。

(3)个人所得税的扣除方式不合理。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未能考虑到纳税人的婚姻状况、家庭总收入、赡养人口等情况,忽视了收入水平与现实纳税能力的区别,影响了个人所得税量能征收的公平性。

1.3 财产税体系不完善,遗产税与赠与税缺位

广义上的收人差距还应包括财产的差距,而个人所得税对财产的调节作用很小,因此,由于财产造成的收入差距就需要靠财产税来调节。财产税具有独特的财政收入功能和调节财富分配功能,它调节的重点是富人。开征财产税,能够矫正现行所得税的某些缺陷、堵塞逃税的漏洞,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征管,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从而促进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

我国现行税制中的财产税由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等构成,财产税额作用是筹集地方财政收入,其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作用相当微弱。此外,经过2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居民的财产积累程度已有提高,特别是高收入群体的财产已积累到相当规模。然而,我国在个人财富转让环节仍未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这就使得现行税收无法消除严重的财富累积效应。

1.4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低收入群体缺乏法律和制度保证

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法建立,具有经济福利性质的国民生活保障和社会稳定系统,通过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等方面运作,具有相对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的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主要通过征收社会保险费来筹集社会保险基金,这种筹资方式在运营和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弊端,主要体现为管理不规范,缴费基数不统一,覆盖面过窄,征收刚性不强以及社保资金严重缺位等方面。这就使得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既难以实现社会公平的要求,也难以实现效率的目标,效率与公平难以相互兼顾。

根据估算,前些年中国的税收征管率大概只有50%左右,也就是说中国有一半的税收收入在流失;近些年,我国的税收征管率虽然有所提高,但是相对于欧美国家85%左右的征管率来说,还有很大的差距。

2 完善财税政策,加大其对缩小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的思路

2.1 将不合理的税收优惠转化为政府直接补贴

美国经济学家奥克纳在一项研究中曾经指出:“转移支付对收入分配较税收对收入分配作用大得多。对所有家庭来说,在减少(收入)不平等方面,转移支付要占3/4,而税收只占整个变化的1/4”。

例如,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我国现行税法规定了许多优惠措施,然而,这些优惠往往给中间商带来了好处,能真正被农民享受到的是少之有少。如果将税收优惠的这部分支出用于对农民的直接补贴,那么农民的增收效果应该好的多。

2.2 全面改进个人所得税制度,发挥其调节收入分配的主体作用

在调控收入差距的税收体系中,个人所得税是所有税种中调节收入差距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在西方发达国家,个人所得税是最重要的主体税种之一,发挥着公平收入分配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功能。

我们应该提高个人所得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其对收入的调节作用。结合我国的国情,我们应该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模式,改革现行的税率结构,拉开税率档次,科学测算并健全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制度,考虑不同家庭的负担能力和生活水平提高的现状以及地区差异的事实,消除个人所得税与企业所得税对股息、红利的重复征税问题,对利息所得税的课征可考虑一定的免征额,适当减轻中低收入者的利息负担水平。

2.3 进一步完善消费税税目

由于消费税是对特定的消费品征税,其税负承担者往往是高收入者,它直接面向高消费的社会成员,所以消费税是调节收入差距最直接的一种税收。而且,2006年4月1日起消费税政策大调整,进一步加大了消费税对居民收入的调节作用。但是消费税在调节高消费支出方面的作用仍然有待提高,消费税征税范围仍然需要调整,特别是高档皮毛服饰、高档家庭音响设备等高消费品以及美容、桑拿等高消费行为都应该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

2.4 完善财产税,适时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

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已经较为严重,除了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发挥财产税的调节作用也极为重要。适时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有利于调节社会财富分配,避免财富过度集中、缩小贫富差距,同时也能减少不劳而获产生的负作用,维持社会公平。至今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征收遗产税。事实都证明,遗产税的征收对调节财产差距,弱化财富在高收入阶层的积聚效应,缩小两极分化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2.5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开支增长迅速,社会保障基金来源不足,因此,我国社会保障面临着收不抵支甚至难以为继的危险,而解决这一危险的主要策略就是改革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筹资方式,尽快制定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及相关配套措施。

针对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形式不规范,统筹范围小,覆盖面窄,社会化程度低等缺陷,一些人提出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思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开征社会保障税可行性研究”协作课题组认为:用征收社会保障税模式取代现行社会保障统筹办法是最佳选择,有利于社会保障事业社会化和法制化管理;有利于资金统一调度,也有利于公平负担。

3 总结

总体而言,要缩小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财政支出和税收政策是最为重要的调节手段。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经济转轨时期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也有体制和制度方面的原因,如城乡分割、垄断、寻租、市场不统一等,解决由此造成的居民收入差距拉大问题,仅靠财税政策是不够的,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

上一篇:论应收账款质押的法律风险 下一篇:论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