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诉转自诉制度探析

时间:2022-07-29 06:13:00

公诉转自诉制度探析

摘 要:公诉权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权力,其正确行使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利益、被追诉者利益和被害人利益,许多国家的刑事诉讼立法都确立了各具特色的公诉权制约机制。我国选择的制约方式是公诉转自诉,即在特定条件下将公诉案件转化为自诉案件的一种制度。通过对世界其他国家公诉权制约的方法的介绍,从而对我国公诉转自诉制度进行分析与反思。

关键词:公诉;自诉;强制;准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6-0283-02

1 我国的公诉转自诉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

1.1 公诉转自诉的条件

我国公诉转自诉案件在追诉机制上实行公诉、自诉二元制,根据法律有关规定,笔者认为,公诉转自诉案件的条件主要有程序性条件和实质性条件两个。

第一,公诉转自诉的程序性条件是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不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被害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诉时,必须出示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决定书,以证明公诉程序已经终止。

然而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在这个问题上也是要保护自己的,为了不让被害人有效的提起自诉,他们可能要拖延决定的作出,有时甚至不作出书面决定,从而使被害人不具备向法院的基本程序条件。对于出现这种情况,被害人应如何提起自诉,法律并没有明确对定。

第二,公诉转自诉的实质性条件是被害人必须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虽然考虑到被害人调查证据能力的局限,法律也规定“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人民检察院应当将有关案件材料移送人民法院。”(此处的案件指被害人自诉的案件)但是按照目前的法律,人民检察院移送案件材料是在法院立案受理后,而立案之前大部分证据掌握在公检机关,被害人手中几乎没有什么证据,达不到证明标准,法院又如何立案?另外,在公安机关不立案或撤销案件的情况下,被害人向法院提起自诉后,公安机关是否应当移送有关案件材料,刑事诉讼法也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

1.2 证据及案件材料的移送

依据刑事诉讼法规定, 公诉转自诉案件, 被害人提起自诉的条件之一是“被害人有证据证明被告人侵害了其人身权利或财产权利并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人民法院对于包括公诉转自诉案件在内的自诉案件要进行立案审查, 对于符合立案条件才能决定开庭审理, 否则予以驳回。但是, 公诉转自诉案件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 即该案件的证据材料大多掌握在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手中, 被害人本人手中没有或者甚少,如此以来, 公诉转自诉案件被害人难以通过人民法院的立案审查,显然不利于被害人权利的保护。

1.3 公诉转自诉案件的诉讼期限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于自诉人在受到犯罪行为侵犯后,应当在多长时间内向法院告诉,没有特别规定,实践中只能沿用公诉案件中国家追诉的时效机制。 《刑法》第88条规定了该时效制度的例外,即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时效的限制。无期限的承认这部分案件被害人的自诉权,则既不利于社会关系的稳定,也不利于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另外,对于公诉转自诉案件,检察机关应否进行监督,如何监督,是否应派员出席法庭,法律都没有明确规定,理论界也有不同的意见,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容易滋生问题。

2 各国被害人对公诉权制约的制度

在国外的相关立法中,奥地利、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设立了被害人制约公诉权行使的制度。笔者在这里简要介绍以下,以期与我国的公诉转自诉制度进行比较,借鉴。

在奥地利,被害人作为自诉参与人,有权在特定情况下取代检察官提起公诉或维持公诉。案件转为自诉以后,检察官仍有权对诉讼活动进行了解,并随时可以重新承担在法庭上的追诉。

德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强制程序”,当被害人不服检察官作出的不决定或停止公诉程序的通知时,有权在两周内向检察院的上级官员抗告,如果上级检察官仍作出拒绝裁定,被害人可以在一个月内申请法院裁判,法院经调查,如果没有发现足够的提起公诉理由,驳回被害人的申请,如果认为申请正当,法院裁定准予公诉,并命令检察院负责执行,检察院对于这一命令不得拒绝。该法还规定被害人提出申请时,必须提供相应担保,否则,法院宣布申请撤回。

日本刑事诉讼法则设置了“准程序”。该法规定,对于国家公务员和警察的犯罪,如果被害人不服检察官作出的不决定,可以请求法院将该案件交付审判,法院经过调查后,认为请求有理时,应当将该案件交付管辖地方法院审判,并指定律师维持公诉。被害人的请求不当,应当赔偿有关程序所产生的费用。

3 我国公诉转自诉制度的完善

关于公诉转自诉制度,理论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主张取消,学者认为应借鉴德国和日本的做法,建立被害人司法审查申请制度;一种主张应对其予以完善。相比较而言,我国公诉转自诉的设置虽有不完善之处,但比德国的强制和日本的准制度更为合理, 因为后者由法院决定提起公诉从根本上违反了现代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控审职能分离”和刑事审判的基本原则“不告不理”。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对该制度加以完善,从而加强对公诉权的制约,保护被害人的权利。

3.1 明确公诉转自诉提起的主体和受案范围

我国法律规定提起公诉转自诉的主体必须是被害人,但在现实中存在被害人丧失行为能力或因受强制、威吓等原因无法告诉,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以及由于年老、患病、盲、聋、哑等原因不能亲自告诉的情形,笔者认为,在这类案件中,法律应当明确规定提讼的主体为被害人的法定人或近亲属,以有效维护被害人的权利。

3.2 设立过滤机制, 预防被害人滥用自诉权

公诉转自诉为被害人的权利保障提供了救济途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被害人有可能滥用自诉权,浪费诉讼资源,而且在事实上破坏不决定的确定性。笔者认为应当设立过滤机制,预防被害人滥用自诉程序,具体可以采取:(1)借鉴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如德、日等国的做法,规定被害人必须经过申诉,上级检察院维持后才能提起自诉;(2)要求被害人在提起自诉时提供担保,并规定提供担保的期限。在规定期限如果未提供担保的,法院应当宣布申请撤回。无理申请被裁定驳回或在规定期限内未缴纳担保金而遭宣示撤回申请者,担保费用不予返还。

3.3 保障自诉人的举证责任

从前文介绍我们可以看出,自诉人在公诉转自诉案件中由于掌握的证据极少,难以通过人民法院的立案审查,或者即使法院立案后,自诉人由于收集证据的困难,不能有效的承担举证责任,只能承担败诉的后果,显然不利于被害人权里的保护。对此,应当作出强制性规定,检察机关作出不决定或公安机关撤销案件后,被害人提起自诉后,应当将收集的证据材料提供给被害人,尤其是原本由被害人在之前诉讼程序中提供给公安、检察机关的证据。

参考文献

[1] 锁正杰. 刑事程序的法哲学原理[M].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2] 樊崇义. 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3]陈光中,汉斯-约格阿尔布莱西特德 :中德不制度比较研究[M] .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4]杨正万. 刑事被害人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法院变更控诉罪名问题探讨 下一篇:鉴定结论质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