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过程监管与制度创新力促“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实施效益最大化

时间:2022-08-30 06:33:44

通过过程监管与制度创新力促“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实施效益最大化

摘要:本文从阐述过程监管与制度创新对“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的实施效益出发,具体分析了“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过程监督;制度创新;实施效益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45-02

想要创建创新型国家,就必须要有具备创新精神且勇于挑战的人才队伍,尤其是科技不断进步、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高校是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其教育方式必须要紧跟时代要求,力求教学创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力。“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的推出,对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为了使其实施效益最大化,就必须要对该项目实行过程监督和制度创新,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向做如下分析。

一、“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实施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在各大高校开展得如火如荼,甚至国家还出台相关政策纲要以帮助这一项目的持续进行。然而,随着该项目申报数量的递增,也发现了诸多问题。具体来说:第一,项目经费存在挪用现象。就实际规定显示,项目指导老师和学生严禁挪用项目经费,且有相应的项目费用报销流程,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屡有指导老师、学生钻经费管理漏洞,出现挪用项目经费的问题。例如,某校某老师通过伪造领导签字挪用经费上百万。第二,大学创新性实验项目获批数有限,多数学生无法参与项目并得到相应锻炼。每年各大高校申报的项目数量有限,获批的数量也十分有限,从而使得创新计划项目资金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往往能够获得这些资金的老师和学生只在少数,从而使得创新计划成为了少数人的项目,仅对少数人有实际性的帮助。第三,项目获批后因学生参与积极性不够或指导教师指导不力,导致项目完成效果不佳。第四,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有效融合,缺乏合作创新力。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主要走以学院为单位进行名额分配的形式,这就不利于大学生跨学科、跨领域参与合作创新活动,更无法形成相对较为完整的创新性研究成果。第五,高校缺乏对创新计划项目研究方向的实质性指导。高校大学生在接触这些项目之时往往由于缺乏经验而无从下手,理论与实际操作更不能实现有效融合,从而使得部分项目完成效果不佳,甚至会因进展不顺而停滞不前。第六,学术氛围不足,缺乏相关奖惩机制。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约束力不足,会直接导致师生学术交流氛围不浓,甚至一些老师会认为是“费力不讨好的事”,并不会尽心尽力地为学生创新计划项目投入过多精力。

二、过程监管与制度创新对“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的实施效益

由上述问题可见,“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的实施需要过程监管和制度创新,以实现项目实施规范化。第一,可以大幅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学生群体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往往无所适从,只有有关部门及高校加强过程监管和制度创新,才能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完成项目。第二,可以提高指导教师的指导方法和实践能力。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是高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进行课题自拟,或根据学校公布的创新课题自行选择,并不断地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反复实验求证,而进行的学术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研究。由此可见,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实施主体为学生,老师的作用为指导协助,这样就极容易出现老师懈怠、忽视或者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对此进行过程监督和制度创新,可以督促老师帮助学生完成原定项目任务。第三,可以实现项目经费使用规范化和效益最大化。经费挪用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通过制度规范经费的使用范围,通过监管确保费用落实到位,才能实现项目实施效益的规范化、最大化。第四,可以使学生参与面最大化。实施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主要目的,是为了开拓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使其在创新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巧,加强对该项目的重视,在监管和制度上予以规范,会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该项目当中,从而使学生参与面不断增大。第五,可以提高现有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多样,使用的仪器设备较多,通过对教学资源的监管和安排,可以实现全校项目设备资源的最大化共享,大幅提升现有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第六,可以减少开放实验所需要的指导教师。通过制度创新和有效监管可以实现项目指导老师的合理化安排,以免浪费过多不必要的教师资源。

三、解决途径

针对上述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以制度强化教师指导过程管理和项目负责学生的管理。要根据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工作管理制度,例如《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管理实施意见》、《大学生创新计划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计划考核成绩评定管理办法》或其他的项目执行、教师职责划分意见等,将学校内部的所有创新计划项目用制度予以约束,使管理有章可循。除此之外,高校还要规范指导老师的管理职责,强调指导的可操作性、实践性和主动性,坚持以学生创新性自学为主,并强化老师自身的教育指导服务意识。

2.制定相应的指导老师激励机制。指导老师在对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进行指导之时,也需要针对老师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以提高指导积极性。具体可以根据项目性质的不同设置:第一,指导成果可申报优秀教学成果奖;第二,学生成果在省市级以上获奖,其指导老师也要给予相应的奖励;第三,将指导效果与年度优秀教师称号或奖金等挂钩。

3.强化对项目经费用途与发票的审核。针对项目报销程序方面,要强化审核力度,尤其是在报销流程中涉及到经费用途、发票等,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报销内容的市场消费水平等予以衡量对比、严格审核。

4.融入开放实验形式,方便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开放实验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分析总结能力以及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力,采用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与开放式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可以达到更好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学效果,提高项目的实践性,并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待此种教学方式成功以后也可以积极向全校各专业进行全面推广。

5.加强项目绩效考核。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管理工作,对此,要建立一个从实施过程到实施结果均能得到客观评价的项目绩效考核体系,制定考核办法,实施动态监控、科学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与教师年终考核、学生评优、奖学金评比等相结合,提高项目实施和研究的积极性。

总结:

总而言之,“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实施效益最大化离不开过程监管与制度创新,各大高校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意项目考核制度、指导老师激励机制、单据发票审核机制、开放实验融入、绩效考核机制等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龙春光,陈友良,艾楚君,等.基于开放性实验与大学生创新计划的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0).

[2]赵毅鑫,张韵一,董良.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2,(36).

[3]唐磊,廖承德,廖博妍.教学探索――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实施[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1).

[4]潘涌璋,唐启红,张秋明,吴晓琳,桑守山.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模式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6).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专项(湘财教指[2011]93号)、长沙理工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sjll0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龙春光(1965-),男,湖南溆浦人,长沙理工大学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上一篇:“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课堂理论教学的实践化... 下一篇:地方师范高校生物专业动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