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饲养员 还是放牧人?

时间:2022-10-08 11:58:14

摘要:今时今日,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在“圈养”学生,还是“放牧”学生呢?笔者深入学校观摩了几十节“推门课”,在观摩的过程中感到受益匪浅,也不断反思,试从旁观者的角度写成此文,与志同道合之人共同探讨课堂教学容易忽视的地方。

关键词:传统课程;现行课程;饲养员;放牧人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208-01

传统的课程被形象称之为“圈养式”课程:学生被封闭和限制在一个固定的空间,教师扮演饲养员的角色,给学生喂什么、喂多少、什么时候喂等都由教师决定。这是因为传统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源于行为主义的思想,行为主义坚持真理的客观性,轻视学习者的主观意识。而现行课程被形象地称之为“游牧式”课程:教师就是放牧人,是站在生灵(即学生群体)的后面指导,而不是牵着他们的鼻子前行,教师预设的行进路线在行进的过程中也往往渗透着不确定性,在“游牧式”教学的过程中,生灵(即学生)在行进的过程中时而会发现更加丰美的“水草”。(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因学习中的问题而偏离教师预先设计的路线图,往往会获得新鲜的而不同于教师课前预设的种种体验和心得。)到了今时今日,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在“圈养”学生,还是“放牧”学生呢?2013年度笔者深入学校观摩了几十节“推门课”,在观摩的过程中感到受益匪浅,也不断反思,试从旁观者的角度写成此文,与志同道合之人共同探讨课堂教学容易忽视的地方。

一、没有把三维目标具体化为一节课的教学行为目标,三维目标只停留在教案本上成为新课程的装饰与点缀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否完成,这就容易造成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越位”,甚至只有知识与技能目标迈进了课堂。观摩的其中一节《记承天寺夜游》,该教师的教学流程如下:(一)板书课题:1.释题,2.简介作者;(二)整体感知课文:1.听录音朗读课文,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3.分析课文,概括段意;(三)布置作业。另一节《古文二则》,该教师的教学流程如下:(一)齐背《三峡》;(二)板书课题《蔡勉旃坚还亡友财》:1.齐读,2.释题;(三)串译课文;(四)课堂练习。在这两节课里,教师只顾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缺少学习情境的创设,学生学习的方法单一,丝毫不见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情感上的激励、疏导、调控。其实,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有知识的授受,还要关心学生是怎么学会的,他们的学习过程有什么样的体验。需要我们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课程目标的高度来正视它们的地位。

二、没把课堂的“主人”当回事

教学不可能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在课堂中常常会出现教师事先难以预料的问题情景与偶发事件,而我们往往过分拘泥于教案,期望学生按教案的设想做出回答,不要“节外生枝”,稍有偏离就会对“主人”(即学生)“生拉硬拽”以免“主人”“误入歧途”,如此喧宾夺主,久而久之“主人”就会变得唯唯诺诺、亦步亦趋。还是前面讲的那节课,《古文二则》之一《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教师用的是故事导入,让学生讲述比较熟悉的故事《曾子杀猪》,其他人边听边思考: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都明白这说明了“做人要言而有信”,就在此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出现了:“古代没有冰箱,杀一头猪吃得完吗?”教师置若罔闻,直接跳到了下一环节。教师用学生熟悉的故事导入的目的,无非就是说做人要讲信用。可是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未予理睬,明显是担心题外话说多了影响教学进度。若此时反问一句“曾子明明知道吃不完,还是把猪杀掉了,说明了什么?”学生就会立刻明白任何时候都要言而有信。对学生的疑问引导的好,未尝不能为本课的教学锦上添花。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没有发挥

不管何时何地,也不管该用不该用,反正统统都用。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某些教师公开课上用来标榜新课程教学,走走过场、徒有其表的新招式。一位教师在《愚公移山》的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翻译课文,但学生一个个无动于衷,大眼瞪小眼,根本没有合作学习的习惯。无独有偶,几天之后我又观摩了一节《捕蛇者说》。前面上得挺精彩,学生的参与度也挺高的,到了最后有一环节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读通附文的意思。热闹了几分钟后到了汇报的环节,老师提问无人举手,原来热闹只是表面,小组合作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了这节本来挺优秀课例的一个败笔。要使学生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进而养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需要我们日复一日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与训练。如何分组才能起到促进合作探究的作用?如何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责,扮演好自己组内的角色?什么样的内容才适合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的时机如何把握?如何让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辅相成?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好好琢磨。

或许我们还是习惯于“圈养式”的教学,满足于“饲养员”的角色,习惯于高高在上,很享受被学生仰视的感觉。认为教师掌握着知识的权威而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于是理所当然的“一言堂”、“满堂灌”、“双手捧书,目中无人”,那我们只能成为一名教书匠,永远体会不到教学相长的乐趣,我们的教学水平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停滞不前。是继续做一名落伍的“饲养员”,还是尝试着当一名新时代的“放牧人”,全在你的一念之间。老师们,是改变的时候了。

让我们在课堂上尽情分享收获知识所带来的精神愉悦,尽情感受师生智慧碰撞所带来的思维力量。让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流的地方,成为师生精神生活的家园。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师生的生命洋溢色彩,得到成长。老师,请你试着“放牧”,体验一下“牧民”的生活,那应该是令人无限向往的……

上一篇:高中地理必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教学设计 下一篇: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培养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