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研的核心因素

时间:2022-08-30 06:29:35

【摘 要】影响有效教研的因素很多,诸如研训的时间、地点、参加的对象及组织者;研训的内容、形式、方法;研训的保障机制等,都是影响研训效果的重要因素。然而,在这些众多因素中,笔者认为研训中高瞻远瞩的人物是左右研训效果的核心因素。

【关键词】有效教研;引领教师;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号:1671-0568(2017)04-0022-02

教学离不开教研。自研、合研以及助研,都已成为老师的家常便饭。不说别的,单就集中性研训,每个学期每位老师至少要接受培训二次,参加教研活动更是平凡,几年累加,便是吓人的数目。然而教研让老师的水平得到了多大的提高?研训的效果究竟有多大呢?走进课堂听课,坐下来一起聊教学,就会发现研训结果几近于零。可惜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投入。

许多学校内部的研训活动,由于老师的水平相当,见识相仿,教研活动虽然热闹,教师讨论热烈,但是效果十分有限,常常会出现争论不休、互不服气的结果。领导认为,学术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争论是好事,说明大家都有思考,有冲突就会有刺激,也就会促进老师的深入研究。可事实上,因为很多低级的问题牵扯不清,而真正要关注的却看不到,由于缺乏有高屋建瓴的领导者,或是高素养的研究者,热闹的结果可能还会向错误的方向发展。有不少县区内的研训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由于引领者本身的学识水平受限,教研的结果是很难突破引领者的高度的,教研的效果总是低于引领导的个人水平。笔者参加过一次市级教研――教师片段虚拟教学展示。来自各县市的十几位代表展示自己的片段教学后,大家评议交流。所有发言的代表都针对展示者展示的形式、艺术、技能进行多角度的评价与建议。最后大家评出优秀的教学、一般的教学和有待改进的教学。在取得共识之后,由一位外请的专家发表看法。结果专家说:形式、艺术那么重要吗?很多的语言、形式都是无关紧要的,如“那位坐在窗边听得很认真的小朋友来回答这个问题”“那位眼睛闪闪发亮的女同学发表一下观点”“这位戴眼镜的同学,听得这么认真,你肯定有想法,跟大家说一说”。这些语言在这样的虚拟教学中,未必是最重要的。更为重要的还是我们老师对教材的解读与转译,一篇课文教师读完后,觉得要给学生教什么?让学生在这节课中掌握什么方法,体验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才是我们老师要花心思的。接着,他针对片段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对教师要教什么和怎么去教学进行了细致的指导。听课者无不感慨,这是另一个高度的指导。从他的评析讲解中,许多教师获得了感悟。如果没有请这位专家参与,这次研究讨论,充其量只能在形式上有所突破,而这种突破很可能还会走向反面,即大家都追求那种华丽的表演形式,使之演绎至极端。所以,有效研训中,是否有“高人”在活动中起中流砥柱的作用才是最为关键的。

每次的研训活动,在开始之前,其效果基本可知,那就是看引领者的水平。一个好的引领者,会策划好研究活动的时间,一天能完成的,决不会用两天来完成,也不会有两天的内容,为了节省开支而压缩到一天半结束。他也会策划好活动的内容,针对这些内容采用最合适的形式,安排好最恰当的人选进行组织与引导。他能考虑到一项活动放在哪里最合适,本次活动的对象应当组织哪个年龄段或是学段的老师参加。有时还能摸清参加者的心理需求,针对大家的需求而教研,使教研的结果有着较高的效率。

这样的引导者不会跟风进行教学研讨,不会跟着上级的要求或是当下的热点。什么热就进行什么研究,研究的主题是临时性的,他们有自己的思考定位,有长远的计划,制定的教研是具有前瞻性的。而且在进行教研活动时,很讲究教研的形式,通识性培训与研究性培训分得很清晰,凡是研究性教研,通常会让参与者进行一段时间的独立研究,写出体会,在此基础上(实际就是让老师做好充分的准备) 才开展活动,这样所有参与活动的老师,心中都有了专题研究的谱,在活动中内心的谱与别人的谱能构成一对一的对照,这种收获是极大的,发言时也是有针对性、有个性的,能构成思想的碰撞。如果是专题式公开课,也不会只是事先确定哪所学校的哪位老师开课,然后花大量的时间去帮助磨课,到时展示给大家看。而是把开课的课题提前告诉大家,让所有参加活动的老师都去琢磨,每个人都有自己磨课之后,再去听别人的展示,这时候的听课感受可就比没有思考过就听课的老师有效得多。所以,这样的引领者对教研的布置是非常用心的,效率总在他的心里衡量着,教研总是具有独特性。

然而,现实中,这样的专家、学者、“高人”毕竟很少,而教研却是学校教学的普遍活动。从这一点看,又怎么实现有效呢?其实,专家是具有相对性的。在通常情况下,校内的教研能请到超出一般老师水平的引领者也就可以了,在本校的老师中,也会有一些老师特别爱读书,热衷于研究,如果其水平超出其他老师,就能给大家带来视野更广的认识;在县区内的教研活动中,要是能发现言谈常能得到老师认同的引领者,那么教研也会有较好的效果。当然,要是能请到著名的专家,就更好了。

但要注意的是,请来的专家只是起指导、引领作用,而不是主持与组织;请到的“高人”也不是越高越好,还有术业有专攻的问题和适应性的问题。所以有效程度最关键的还是那个在本区县内或校内的引领者。因为他能长期与老师一起学习研究,也最了解本地区教师的优点与欠缺。因而,他的个人文化素养,教学素养是决定教研有效性的核心因素。

参考文献:

[1] 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

[2] 潘新和.语文回望与沉思[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1.

[3] 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9.

上一篇:高中田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要点分析 下一篇:皮筋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