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时间:2022-08-30 05:23:17

新课标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摘要】情感缺失问题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新课程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学目标之一,这是由情感的内涵、功能及语文学习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特殊地位决定的。高中语文教学实施情感教育是一种学科的本质回归的必然发展趋势。关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更有利于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145-01

情感是教育成功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语文课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使学生感受、体验、升华这些感情是实现语文教学目的、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教学尤其要注重情感教育。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语文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的情感培养素材,教师的责任在于如何通过人文熏陶,让学生感受美、体味美、弘扬美。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情境,渲染一种与教材情感基调相一致的氛围,悄悄地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学生就能很快进入课文“角色”,从而培养其优良的品格情操。对于中学生来说,往往能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如海子笔下的那一片春暖花开的景象;戴望舒丁香花中的浓浓愁思;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韬光养晦;鲁迅痛斥封建社会吃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如讲到我国的大好河山之时,我回放一首海外游子思乡的一首爱国歌曲《我的中国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对祖国山河的壮美进行赞赏,这是一次审美的渗透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最好诠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二、创设情境,以情激情,展开联想,让课堂充满活力

语文就是情感的体现,丰富的人文精神无处不在。情感是学语文的灵魂,如果不去品味文学作品中的情感,领悟文学作品的意蕴、意味,那么学语文也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长此以往,学生学语文缺乏感情的滋润、心灵的陶冶,势必造成他们精神之源的干涸和心灵之花的枯萎,只有抓住情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情境,让学生感觉“身在其中”。如《琵琶行》一课,月下弹琴的画面很美,皎洁的明月,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弹琴的高超演技,叙述早年曾走红运,盛极一时,到后来年长色衰,飘零沦落的可怜身世。每个读者读到这里时都会凝思回神,前后观照,泛起情感的波澜。这给阅读提供了一个空白空间,必须加以补充,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然后在琵琶独奏《春江花月夜》舒缓抒情的音乐声中组织交流欣赏。

三、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情感、信息交流的过程,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际活动来认识语文、掌握语文的过程。有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潜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是教师应该实施爱的教育。一个语文教师要想在教学上获得成功,除了对教育事业,对语文这门学科有一种执着的爱,还必须以自己真挚的爱,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拉近彼此的距离。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并据此唤起学生对老师的爱,进而将这种爱延伸为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好感,最终从这种好感中培植出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了解每位学生,尊重和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态度,用愉悦的神态、期待的眼神和亲切的话语来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多使用亲切的鼓励性的课堂语言,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即兴表演,演讲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和自然的状态中互学互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注意引导感受课文情感,挖掘出作品所蕴含的美

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都是丰富、深邃的思想感情的载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体会、感受文章传达的情感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必由之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探求作者心灵的轨迹,深入感受文章的境界,挖掘出作品所蕴含的美,并将他们的感情和作品交融,从而感受课文中丰厚的思想情感。如分析完《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后,我继而引导:“烛之武以三寸之舌退威猛雄兵,寥寥数言便抵数万铁甲。由此可见,语言富有多么大的威力呀!读完全文,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学好语文呢?”学生听后轻松作笑,在笑声中,我让他们有感情地齐读,学生读得相当投入,感情传达比较到位;在《归去来兮辞》的讲授中,由于时代因素,学生体会不出陶渊明辞官归隐摆脱羁绊得以自由的欢欣,读起来索然无味,我加以如下引导:“这是一个明媚的早晨,你走在放假后回家的路上,一抬眼,家中的红瓦高墙已经在望,加快脚步,情不自禁哼上一曲,尽情放大放飞你的欢乐。快到家门口,你看到了……”,沉闷的场面一经引导,学生顿时顺着老师的思路说下去,思家的情愫油然而生,归家的欢欣顿时明了。再读课文,已充分感悟了“舟遥遥以轻r”一段的感情。

总之,我们深信,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情感教育一定会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使语文课堂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光彩,进而促进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兰秀英.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解读及策略[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0):166

[2]陈雪莹.从新课程目标透析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走向[J].教师之友,2005(2):14

[3]高秀洁.高中课程标准下语文“双基”的人文性探析[J].现代语文,2006(11):15-16

上一篇:浅谈信息技术和小学音乐课的整合 下一篇: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创新途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