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中的角色与作用

时间:2022-08-30 04:23:19

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中的角色与作用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有准确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才能达到有效地启发与引导的目的。

关键词:合作探究;学习;角色定位;学习环境;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515-02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现代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一种资源:是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资源;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资源。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重视"学法"与"教法"的整合,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怎样操作才能使"学法"与"教法"实现同步整合呢?自己在实践中体会到了以下几点:

1.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创设竞争情景

新型师生关系需要民主的、平等的环境,只有这样,师生才可能向对方敞开心扉,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互动交流。对教师而言,首先就是在教学中要以人为本,要"目中有人"和"心中有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有的权利、尊严、思维方式和自身发展方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理解,彼此信任,共同合作。倡导和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教学环境,能为每个学生创造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在与教师、与同伴的平等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然而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不是单凭教师和蔼的微笑、甜甜的话语、教室内来回走动、拆除一方讲台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师从根本上营造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例如,在学习《大一统的汉朝》时,有这样两种教法:教法一:刘邦打下的天下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这样?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你最欣赏哪一条?为什么?教法二:西汉初年的社会形势如何?为巩固统治,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各自采取了哪些统治措施?什么是"文景之治"?通过上述所学,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这两种教法都可谓是"诱导"式教法,都试图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广阔天地,但很显然,第一种教法中问题的提出自然、贴近学生实际,使历史知识文学化、故事化,易于学生接受。而第二种教法对自制力不强的同学来说易产生厌感,他们会感到枯燥,即使成年人看到这些问题也有把知识肢解得支离破碎的感觉,这样的诱导很难说能引起学生共鸣,产生群情激昂的学习氛围。

2.要真正起到引导、支持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唱主角,学生是听众。在新课标的引导下,要求教师的新角色是同学生一起交流,一起合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一个榜样效应。因此,在课改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都拼命比赛看谁讲得少,看谁装哑巴装得像,课堂上不是问题的问题也由学生合作、交流、讨论。课堂上表面轰轰烈烈,学生七嘴八舌,实际上东拉西扯,嬉闹说笑现象严重。这样的课堂有温度而无深度,缺乏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实效性差。介于"历史"本身的学科特点,阐述的全部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与学生的时空距离感远,教师必须有意无意的去讲授一些知识。接受性学习对历史上的一些内容来说还是必要的,只有知"古",才能借古鉴今,只有读"史",才能明智。教师应依据建构主义原理在学生实际探究水平与探究题目之间搭起"脚手架",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苹果",从而始终保持探究的欲望。

实现历史学科教法与学法的整合,应是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结合。也许有人认为这样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活动,即没有自主的自主。事实上,那是因为教师没有起到真正的引导、组织作用。教师应注重学习过程,讲求知识的呈现与内化。

3.要树立现代教育意识,增强责任观念

课堂对话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已为人们所提倡和推崇,于是成为师生、生生互动的必不可少的教学活动。在课堂对话中,学生在享有平等、民利的同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教师更应对学习群体负责任,对准确知识负责任,以及对严密思维负责任。对学习群体负责任是指教师要有耐心、克制力与更多的努力,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一时还不能领悟到其他学生的观点,而又想急切地表达自己思想的时候,教师必须提醒他们不要轻视同学的观点。当学生在同伴面前提出一个新观点时,教师要鼓励他们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立场。当学生在讨论中"跑题"了,教师必须有技巧地加以"打断",使学生的注意力回到讨论的主题上。要精心设计动画,借助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演示,使理性知识感性化,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

4.要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当好鼓舞斗志者

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的主要制定者和引导者。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是为了不断调整小组成员的各种行为和活动规范,引导小组成员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但我们在实践中常常看到: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用的是"团体目标评价",即根据预定的目标,对每个小组的总结发言或作业(调查报告、小论文等)打上一个团体分数。这种"团体目标评价"把优秀的成绩给予某个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也就是极少数学生,从而使得评价"穿新鞋、走老路",又成了选拔甄别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大多数学生都成为失败者。新课标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探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及时进行反思,重点是提炼问题获取新知的思维方法的有效策略,使学生对学习的策略有所体悟,以提高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防止片面追求个性化教学,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催化剂与鼓舞者。

总之,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一切为了学生"是教学的根本目标;赋予学生健康的个性,是教学的归宿。我们必须努力达到"教法"与"学法"的优化与整合,为实现新课改的宏伟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ARP防攻击技术的研究 下一篇:PHP动态网站制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