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逼近严介和

时间:2022-08-30 02:59:12

一度成为传奇人物式的所谓富豪――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局主席严介和,因涉及巨额债务纠纷而被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启动执行威慑机制。继10月12日被法院公示寻求财产线索、10月13日法院向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发放金融风险提示司法建议书、10月16日被法院限制高消费后,10月17日南京中院又作出决定,对严介和再次采取措施――实行边控,限制其出境。

BT模式的疑惑

严介和快速发家,玩的拿手好戏是所谓的BT模式,即带资建设再移交,业主分期还款。这一经营模式概括起来就是:从政府拿单,再利用政府信誉向银行申请贷款,利用银行短期贷款启动项目,再靠占用下游供货商或工程队资金,最终获得政府的长期回款。

这种“八个杯子七个盖”的游戏终难持久。严介和用BT模式确实也赚了不少钱。这一模式环环相扣,貌似保险,其实也是在走钢丝,BT模式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意外,则可能酿成泡沫。

比如拖欠下游账款,工程队拿不到钱自然就把业务停下来,业务停下来就不能如期完成任务,业主自然就不会按期付款,这样银行的贷款就不能按期归还,地方政府那边也不高兴,太平洋建设集团如今就是陷入这么一个恶性循环。

2003年8月,太平洋建设集团以BT模式与如皋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签订了道路工程施工协议。该项工程中,设备部分造价约2000万元,工程部分造价约8000万元。

当时双方约定,在项目建设期内,如皋方面支付工程预算造价的25%,即2000万元;当施工量达到50%时,支付工程总造价的15%,即1200万元(800万元现金,400万元用100亩土地抵扣);施工完毕交付使用时,如皋方面再支付10%,即800万元;余款6000万元在项目结束后,分三年还清,每年年底支付总工程款的25%,即2000万元,而上述款项的支付由如皋市政府担保。随后,太平洋建设以此项目向中行南通分行申请贷款5000万元。

后来由于太平洋方面资金不到位,如皋项目工期一拖再拖,到规定时间才做了一半,太平洋建设最终被赶出了如皋。

在拿到如皋项目之前,2003年3月,太平洋建设集团收购了当地一家国有企业――如皋橡胶厂,并将其更名为江苏北极光橡胶有限公司。然而,在几番变更之后,该公司的业绩并未能出现明显好转,2005年8月,太平洋建设集团将该厂转手给了当地一家民营企业。

这堪称是新闻报道中对BT模式最为详尽的个案描述。

严介和其实从1996年就开始在欠发达的江苏苏北地区搞BT模式,在那里他只是闷声发财。他想通过低价收购国企并重组的方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相比于前一种赚钱方式,后一种似乎要轻松得多,而且速度要快得多。

遭遇风险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严介和正是在收购国企上面栽了大跟斗。严介和收购欠发达地区国企有“四不”:很少或根本不进场尽职调查、不管各自所处行业相差多么悬殊、不需要提供收购可行性研究报告、不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加之严介和缺乏收购成功最为关键的人才和整合能力,其收购与整合当地国企的成功率很低。而且收购的一个负面后果是:要整合这些企业,严介和需要投入太平洋集团的大量资金,一旦这些投入不能很快产生现金流,出现危机也就在所难免。

在南京某商业银行人士看来,严介和在江苏一方面遭遇众银行逼债,另一方面因为收购各地30多家国有企业后整合并不顺畅,与各地方政府的合作出现问题,“他后来把业务重点放到内蒙古、东北等地,其实就说明他的模式在江苏已经行不通了。”

太平洋建设集团2005年度财报显示,公司当年主营业务收入高达25.44亿元,净利润近10.6亿元,资产负债率不过22.5%。对这样一个报表上花团锦簇的企业,4亿元银行欠款,意味着财务报表上水淋淋的数字和和浮光掠影的泡沫。

有识之士认为,一环套一环,不确定性的东西有时会脱离人的控制。

企业如果仅靠权谋文化支撑,只有战术层面上的权术,有时甚至是鸡鸣狗盗式的投机钻营,而没有战略层面上的核心竞争力,没有明确的战略定位和凝聚人心的战略目标,哪样赚钱做哪样,长得越快必定死得越快。对于致力于快速扩张的企业而言,管理能力往往不足以支撑其扩张的速度和规模,企业最终栽在权谋文化上。

人们把“太平洋”突然泡沫泛起归咎为资金链的断裂,但资金链断裂只是“太平洋”尴尬处境的导火线而已。仅仅将资金链的断裂作为“太平洋”危局的原因,是很偏颇的,这就像我们把一场战争的导火线错当作战争的原因一样,因为导火线总是偶然的,是表面现象。比如三株的倒下,真的因为几瓶三株口服液喝死了一个老汉吗?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的巨能钙突然被市场击毙,仅仅是因为河南一个小报记者的一篇负面报道吗?仅仅因为川酒勾兑事件,就使秦池无可挽回地走向衰亡吗?而爱多的崩溃,只是因为资金供应断流吗?跟德隆的突然倒下一样,这些企业的突然中风,是其权谋文化积弊所致。爱多、秦池的赌徒心态,以巨额资金攫取央视标王头衔;而太平洋玩的是“8个杯子7个盖”的“魔术”,靠不断变动茶杯盖来保持茶杯的水温,在资金运作上难免拆东墙补西墙。

战略是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做和做多久的问题。这样的战略系统不是那种鼠目寸光的东西,它是严格的,也是专业的。但像严介和这样的老板考虑的不是这样的逻辑,他们的逻辑体现在银行――政府――供应商等商业模式中能搞到钱的诸多环节。这样的商业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但这种基于外部差异化的战略思考最终会使企业空心化,失败自然难免。

泡沫挽救不了

眼下严介和正遭遇信任危机,至少在江苏银行界的部分人士看来,严介和已经不是一个合格的借贷者。“我们现在已经不敢跟太平洋建设集团的关联公司打交道了。一个公司不行了,就换个公司来,防不胜防。”9月22日,浦发银行苏州分行一位负责人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曾表示。

严介和的泡沫在江苏泛起,他又使出了金蝉脱壳之计。2006年5月,上海苏商建设集团成立。9月25日,一位接近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的人士对记者声称,苏商建设集团一直在与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洽谈贷款事宜。但现在,这笔贷款也要“黄”了。苏商集团系严介和精心打造的业务新旗舰,而此时的太平洋集团已然债务缠身,日子很不好过。

在很多人看来,严介和来到上海新设苏商集团,多少有些金蝉脱壳的味道。但是现在,另起炉灶的苏商集团也被信任危机波及。

而今年5月,严介和宣布辞去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局主席职务,前太平洋建设集团总裁黄新忠出任董事局主席。此后,严多次对外表示将稀释自己的股权,最终希望保持在10%左右。这又被外界评论为严介和在准备“后事”,想溜。

美国股神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只有退潮时,你才知道谁在光着身子游泳。”

目前,太平洋系统显然已经感受到“寒流”的来临。泡沫破灭之后,当是严介和面壁思考的时候了。

无论如何,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一些运作不太清晰,自身发展速度不够稳健的大型企业,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将被迫做出适应形势的调整,否则难免再次见到一家又一家“明星企业”迅速衰落的结局。

摒弃权谋的桎梏,克服自身的短视、功利和肤浅,从真正发自内心的战略愿景出发,选择企业发展的长久逻辑是未来成功企业家的基本要求,从竞争优势到超越自己才是企业家生命成长的伟大跨越。

上一篇:私募股权基金发出的信号 下一篇:作为“壳”的民营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