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感官参与 多学科渗透

时间:2022-08-30 02:37:10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重点越来越多地趋向弱智学生,怎样上好一节培智课,也越来越迫在眉睫。文章根据教学实际,从把握“生活语文”的方向,确定“活动学习”的理念,选择“多感官参与”的方法,实现“多学科渗透”的目标这四个方面来阐述怎样上好一节培智课。

关键词:生活语文;活动学习;多感官参与;多学科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8-0074-02

伴随着教育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培智教育的课堂教学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但是怎样上好一节培智课,仍然是我们工作在特殊教育一线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上好一节培智课的几点体会。

一、把握“生活语文”的方向

上课如同在大海中航行,我们只有把握住了方向,掌稳了舵才能顺利前进。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现实、有趣、具有挑战性的内容,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使其在创设的情境中产生联想和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领悟学习内容,收到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仔细翻看我们的培智教材,“大小”、“多少”、“前后”、“左右”、“朋友”、“学生”、“桔子”、“苹果”、“玉米”、“大豆”,等等,不难发现无论是浅显的内容还是上课的形式,都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可以说节节语文课,处处皆生活,培智班的语文课实际就是“生活语文”。 所谓“生活语文”,就是所学的内容要与生活紧密结合,如学习“手”,我们除了要使学生认识手(包括认识手心、手背、手指、手腕),掌握“手”的字形,知道手的作用外,还要教会学生知道如何保护手,如何在生活中不伤着手(刀伤,火伤,电伤,开水烫伤等),还要擦手霜,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才能不迷失方向。同时作为特殊教育战线的教师还必须清楚一点,培智班的学生和聋哑生不一样,和正常人更不一样,我们不能对他们期望太大,要求过高,我们要把促进培智学生适应正常化的生存环境,能够自理、自立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我们的教育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让学生多学些实用性的生活技能,并获得较完整的生活经验,以达到帮助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目的,从而真正使培智教育做到服务学生的现在,服务学生的将来。

二、确定“活动学习”的理念

把握了方向,还要掌稳舵,即确定“活动学习”的理念。所谓“活动学习”并不是我们平常课堂上设计的一个小游戏,或者上台写写字这么简单,这些活动乍一看是在活动,其实并没有真正实现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活动学习”就是教师要通过设计一个贯穿始终的活动去学习生活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使学生在充分的感性活动中去认识抽象事物的能力。“动”是这节课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动”中学生学习了知识,锻炼了思维,掌握了技能,提高了能力,也是在“动”中学生才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如笔者在教学《玉米》这一课时,是这样设计活动的:在认识玉米中,让学生看看玉米外形,摸摸玉米的手感,尝尝玉米的味道,掐掐玉米的老嫩,闻闻玉米的清香,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感性认识之后,再来学习抽象的玉米的“玉”字。在了解玉米的生长过程时,在直观的课件演示之后,把玉米的几个重要的生长过程——种玉米,发芽,成长,抽顶,挂须,结果,成熟,收割编成歌谣边演边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玉米收到家后,又教学生比赛退玉米,进行生活技能的培养。退下来的玉米经过加工后做成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吃过用玉米做成的哪些食品,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中遵循事物发展规律设计活动,从始至终都践行着“活动学习”的理念,因而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三、选择“多感官参与”的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不断用自己的大脑思考,还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巴说、用自己的双手做,也就是说,学生要自己亲身经历、感悟和体验。培智班的学生由于致病原因不同,造成每个学生存在着不同的个体差异,培智教育的课程更应关注培智生所存在的个体差异,努力使我们的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为此,在培智课堂上,教师就要选择好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多感官参与”的方法在课堂上是使用率较高的方法,如在讲玉米时,笔者就采用了这一方法。在学习《桔子》一课时, 笔者尝试通过引导学生看桔子、闻桔子、摸桔子、尝桔子,并想象桔瓣儿像什么的系列观察、思维活动,吸引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帮助其在大脑中留下许多“桔子”的直观形象,使之获得比较全面的正确的桔子表象,以获取对“桔子”的整体认识。学生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他们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同时缺陷也得到了补偿,还在不知不觉中挖掘了潜能。

四、实现“多学科渗透”的目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各门学科之间的渗透性也越来越强,学科综合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在把握了方向,确定了理念,选择了方法后,教师还必须实现“多学科渗透”的目标。人们常说艺术是相通的,其实各门课程也是相通的,特别是语文的工具性更确定了这一点,所以教学特别是培智教学应当立足于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因此,要求教师所组织的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当力求体现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即一个教学活动同时能够渗透多个领域的教学目标,体现情感与知识、能力,道德与科学、艺术,个人与社会的内在的整合,以帮助培智学生获得整体和谐的发展。如教学《手》时,不仅可以渗透数学——我们都有两只手,数一数一共有十个手指;还可以渗透美术——画一画自己的小手,看谁画得漂亮;渗透情感教育——比一比谁的小手干净,以引导学生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渗透科学教育——讲一讲手的用途,用我们的双手为自己,更为社会创造未来。

总之,怎样上好一节培智课,找出“生活”和“语文”的最佳结合点,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创设出更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生动、活泼的生活课堂,是特教工作者在教学中应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的首要工作。

参考文献:

[1]蔡梅.精心创设情境 激活地理教学[J].少年写作,2011.

[2]李玉平主编.怎样上好一堂课关键要素总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31.

[3]赵刘强.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各学科知识[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1.

上一篇:批判性阅读的理性思考与实践 下一篇:新课程下中学生物教师专业发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