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需求分析

时间:2022-08-30 02:04:16

浅论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需求分析

摘要:“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会计环境的这种变化也对会计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纪的会计专业人才不仅要懂得信息技术、管理技能、法律法规等专业基础知识,更应该通晓会计、财务管理、内部审计等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等业务能力。

关键词:会计;专业知识;业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6-0055-03

21世纪的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经济的全球化,新兴产业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惊心动魄的革命,使传统的经济业务日趋简化、会计人员的专业优势也日渐弱化,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全球流动日益加速,新兴产业的兴起和经营的多元化,财务风险越来越大,难以预测和控制,许多大公司、大企业面临被兼并和破产的危险。作为“内当家”,会计人员必须具有更广泛的视野与全面的技能才能胜任财务工作。否则,会计人员将成为新世纪的最先失业者。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会计工作的质量。面向21世纪的新形势,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才能较好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一、影响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因素

(一)影响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的因素

人的大脑是一个信息系统,系统从外界(环境)接收信息是系统的输入过程,系统接收的信息量取决于外界对系统的传输方式和系统本身对信息的接收能力。因此,影响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环境,二是会计人员自身的能力。

环境对会计专业知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教育和实践经验。环境中的知识能通过扩散规律使会计人员获得专业知识。当会计人员处于知识离子浓度高的环境中时,通过接触发生渗透作用,使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从低水平向高水下靠拢。个人能力是指同样的教育和工作环境,不同能力的会计人员获得的专业知识是不同的。因此,会计人员的先天素质和后天质素是影响其专业知识的重要因素之-。

(二)影响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业务能力的因素

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业务能力是指会计人员顺利完成某项会计工作时在主观上所具有的一种心理特征。对实际的会计工作,往往需要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多种能力的组合。能力包括在会计活动中的实务能力和认识能力。能力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培养和锻炼,在会计工作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脑科学的角度讲,人脑是一部信息处理机器,机器进行加工处理,提供信息的能力取决于从环境中获得数据的质量、数量和机器自身的性能。依据这一事实,影响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业务能力的因素应包括两方而的内容:一是会计人员自身的先天素质,二是会计人员在后天环境中形成的素质。先天素质影响着人的能力形成和智力发展。能力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经过后天的培养和锻炼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先天素质在能力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为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会计人员的先天素质是影响会计人员业务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与取得会计业绩的关系

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与顺利完成会计工作,取得会计业绩的关系如何呢?芽一方面,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为会计人员提供了会计实务操作时进行推理、分析和制定具体会计流程的依据,是取得会计业绩的必要因素之一。但另一方面,企业是-个复杂的经营管理系统,有很多难以确定的因素,会计人员必须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对那些不确定因素予以合理的解释,找出其中的原因,确立采取的对策。反之,若不能对会计工作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予以合理的解释,意味着会计人员虽已获得了专业知识,但没有能力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灵活地运用于不同情况的会计工作中,难以顺利地完成会计工作并取得会计业绩。因此,对参与实际会计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能依据所获得的的专业知识以合理的解释、判断和推理所具有的能力也是取得会计业绩的必要因素之一。

至此,我们已经构造出了取得会计业绩的两个要素,其中专业知识是思想,能力是分析、判断和推理出会计实务中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原因。两个要素合并为整体,共同决定会计人员的会计业绩,或者说会计人员的会计业绩是由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共同决定的。

二、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分析

(一)会计人员合理知识结构的需求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全世界进入了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理论、方法、技术都在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18世纪时知识更新周期为80-90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缩短为30年,20世纪初至20世纪90年代又缩短为15年,20世纪末缩短为5~10年,21世纪初预计为3~5年。同时,由于各个专业学科的知识量愈来愈大,因此,要求受教育的时间不断延长,每一具体课程的内容也不断地加深、加宽和加重,学校所设置的课程通常是比较成熟的学科,不成熟的学科通常不能没置课程。这意味着大学生们住校攻读时有些课程还没有成熟,是未引进入们重视的新知识,但当他们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这些知识很可能已经陈旧了,甚至过时了,又有更新的知识出现。国外有人统计,一个学生在校学习获得的知识5%-10%是将来必须的,而90%~95%o的知识是在工作以后的不断学习中获得的。因此,现代科技知识和信息日益激增与会计人员接受信息的时间限度之间存在着矛盾;专业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与会计人员生命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着矛盾;专业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与会计人员受教育时间不断延长之间存在矛盾;专业知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与现在学校所设专业方向越分越细,以及各个专、限之间缺乏横向联系的局面等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之一是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不在于多,而在于合理。人们积累知识总是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功能。为了实现这种特定功能,必须形成与这种功能相应的知识结构。结构不同,功能也不同。因此,为了顺利地完成会计工作,就必须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二)会计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结构的类型

专业知识主要是通过教育和实践经验获得的。会计人员通过教育主要获得的是会计的理论知识,而我们知道,会计理论研究会计的职能、作用、对象、任务、准则、种类、方法以及各种差错的弊端的规律性及其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会计理论为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提供一种基本思想,它能帮助会计人员进行思维、推理、分析和判断,具有指导作用和预言作用。思想具有通用性,它是从大量的具体会计实务中抽象出来的。一个人只有获得了会计理论,才能面向不同的企业进行科学的会计工作。因此,扎实的会计理论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时进行推理、分析和判断的理论基础,是构成专业知识结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

一、会计理论通常以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Knowledge)作为主要特征,它给出有关的事实,定义和公式。例如,短期借款是一种流动负债,这个定义在通过财务比率分析,如通过流动比率、速功比率等进行核算、分析时是必须的,因为流动负债是这些比率中的一个比例因子。

实践经验是获得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实践经验主要获得的是过程式知识(Preocedural Konwledge)。会计是一门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科学,会计理论只提供了进行会计工作的思想,不是会计操作过程中的具体程序和具体方法(因为不同的企业,其会计的具体程序和具体方法是不同的)。因此,取得会计业绩通常与采用的具体会计程序密切相关,与此有关的知识是过程式知识。过程式知识上要是由完成具体会计任务的规则或步骤构成,它强调的是会计工作的过程.通常该知识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积累出来。

综上所述,按影响专业知识的因素模型,会计人员应具有知识结构是由过程式知识和陈述性知识两部分构成的。

(三)会计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结构的内容

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特色所在,无此专业知识,就不可能成为会计人员。但是,现代会计业务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综合性。这一特征又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只限于本专业,而是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需要做到深广结合。专业是分工的结果,分工越细,专业越精,专精是需要的,但专精不能孤立,专业越精,发生关系的方面越多。如同建宝塔,塔越高,则塔的基础应越宽,专精需要广博的知识,专精的结果也扩大了知识,也提高了专精的水平。因此,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好比一座宝塔,塔尖部分是专业科学知识,塔的中间部分是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塔的下半部是应用专业知识所需要的其他知识,如数学、外语、逻辑学、心理学等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础文化素质和修养。

会计人员比较理想的知识结构应是以博促专,以专取博,专与博相结合。但要直接构造出会计人员的具体专业知识结构将是非常困难的。根据结构--功能的方法沦,事物内部的结构与外在的功能是联系在一起的,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作为一个职称,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本身是-个“黑箱”,我们无法直接通过直观感知找到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到底有哪些,但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在会计业务活动中的外在表现,即专业知识结构在从事会计活动中的功能和作用来把握专业知识的内容与结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结构--功能方法中的“黑箱方法”,即通过会计人员必须完成的任务和应具备的功能来间接反推出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

会计人员在企事业单位中主要从事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专业知识结构主要是满足其从事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内存需要。

(四)会计人员获得专业知识的途径

根据上述分析,专业知识由陈述性会计知识和过程式会计知识构成。其中会计人员的陈述性知识通常是通过接受教育获得,获得该知识的质和量由学习时间的长短,学习内容和被受教育的方式来决定。获得过程式知识的方式通常有三种;一是会计人员从自己亲身的会计实务过程中获得过程式知识:二是会计人员可以从其他会计人员的会计实务资料中学得过程式知识,因为我们知道,会计实务的过程和会计实务的资料都是构成会计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过程式知识的获得应与会计经验密切相关:三是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类型的教育或培训班也能使会计人员获得过程式知识。从过程式知识获得量的多少来考查,通常从事专职会计

实务的会计人员获得的过程式知识要比非职业会计人员(如只从事大学会计学教学的教师)多。

三、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业务能力分析

(一)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业务能力事例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上海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和职业技术学校中,有80个学校设有学习年限在3年以上的会计专业,专业点超过100个,其中有31所中专学校、31所职业学校、3所技工学校设有会计类专业,成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各专业中专业点最多的一个,目前上海还有12所本科院校、7所专科学校设有会计类专业,此外,还有不少业余大学和职业大学也开没了大量会计类专业;上海市1995年下半年举行的第27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6万余人创下了报名数新高。在34个专业中,又以报考会计专业者最多,达1.1万人。

这些学校设置的会计类专业名称涉及30多种,主要有:工业会计、工业企业财务与会计、商业会计、商业财务会计、贸易会计、金融会计、行政事业会计、企业会计、水运会计、民航会计、粮食会计、房产会计、通用会计、财会统计、财务会计、会计、财会、涉外会计、会计专业化、会计电算化、会计统计、统计会计、财会统计、财经管理、财经、会计学、初级财会等,从这么多的专业名称就可以看出,上海对会计教育已无无准则可言。这种办学上的一窝蜂,浪费教育资源,使专业教育处于-种低水平重复的状态。尽管如此,上海却又大量缺乏高级会计人才,这种缺乏又表明上海培养高级会计人才的经受力的明显不足。据统计,1993年上海高校中会计专业博士点和硕士点仅各一个,且以“会计学”为主,而不是以实际生活中所急需的会计高级务实人才的培养目标,可见目前上海培养高级会计人才的能力不强。为此,上海市己把高级会计专业人才列8类紧缺人才之一,进行强化培养。

(二)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业务能力理论分析

能力是会计人员完成某项会计工作时在主观上所具有的一种心理特址。会计人员在完成某项会计活动时,往往需要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多种能力的组合,各种能力的总和构成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它是衡量会计人员在会计活动中的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所达到的水平。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主要由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操作能力这五种基本能力构成。这些能力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各自都在业务的能力结构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单纯追求某一能力的发展,而忽视其他能力的发展,会造成业务能力的失衡,形成业务能力的畸形。观察能力是会计人员收集会计信息、获得对会计对象感性认识的基本心理素质,观察能力是保证顺利完成会计工作、取得会计业绩的重要心理因素。敏锐的观察力使会计人员能够利用表面微不足道的线索取得显著的会计成果。

记忆是会计专业知识的仓库,它为思维提供原材料。会计人员在思考问题时所应用的材料大都来自记忆,一个优秀的会计人必要求有较好的记忆检索的功能,能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思想材料,为确定会计工作的不确定因素及时提供材,知识老化的周期缩短,更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记忆能力。

思维能力在整个会计工作过程中起着指导和调节作用,对会计工作质量控制有着重要的影响。较强的思维能力要求会计人员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空洞的头脑是不可能进行思维的。一个人在某方面的知识越丰富,技能技巧越熟练,思路就越灵活,判断就越准确。此外,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使人产生广泛的联想,使思维灵活而敏捷,有丰富经验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事实的判断力强,得出的会计结论更符合事实。

想像能力同样重要,因为知识毕竟是过去的已有的东西.它是有限的,而想像力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是无限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足业务能力中的认识能力,只有认识能力而缺乏操作能力,是难以取得会计业绩的。会计业务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是手脑并用的人才。

上一篇:影响中国外包IT 企业员工流动的因素 下一篇:刍议学生创新思维在定向越野教学中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