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口才与思维

时间:2022-08-30 01:32:25

浅议口才与思维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交际、公关等事务多了起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口才在当代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意识到这方面的欠缺足以构成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障碍。人人都有一张嘴,为什么有的人说话空洞无物,枯燥乏味,不能传播真、善、美,而只能令人生厌呢?究其实质,这种人缺乏文化修养,没有真才实学。所以说,真正的口才绝非单纯的口舌之功、雕虫小技,而是高智力型的复杂的脑力劳动。

关键词:口才;思维;研究

中图分类号:H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071-01

一、积累・同化・使用

要想有的说,肚里得有货;要想说得好,脑子里还需要有些精品。丰厚的积累对于口语表达具有重要意义。在积累的过程中很多人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一是怎样才能科学有效地“记住”,二是怎样才能提高使用效率呢?这时我们引入“同化”的概念加以解说。

同化最初是生物学中的一个概念,它与异化一起构成了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同化是新陈代谢当中的一个重要过程,作用是把消化后的营养重新组合,形成有机物和能量的储存。简单地说,同化作用就是把非己变成自己。因此,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即:首先把新的信息嫁接在自己的认识结构上,与自己原有的知识和认识联系起来,然后理解它,消化它,最后把它融入自己的认识结构中,使它成为我们认知有机体中的一部分。理解了的可以更好地记住,经过同化肯定会加深记忆。把非己的变成自己自然可以有效地使用,经过同化肯定会提高使用效率。“同化”至少有以下方式:

1.在原有的基础上攀升。在原有基础上攀升就是学习新的知识要以现有的知识作基础,充分利用这个基础来把握新的知识。

2.运用经验迁移的方法。有时候我们在某一领域、某个学科已经掌握了一个知识,当在另外的领域或学科遇到与之相通或类似的知识时,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异质同构”的原理,用已有的知识去理解它、同化它。

3.和自己的生活感受结合起来。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感受,有的感受还是很深刻的。如果遇到别人表达与自己相同或类似的感受,我们就要关注这种表达,并把这些议论、评述、观点等与自己的生活感受结合起来。其一方面是用自己的感受认同人家的表达,另一方面又能借此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4.全方位多角度地同化。同化的方法很多,如果做得好,我们可以把一个新的信息嫁接到很多个点上,让多种知识参与同化的过程。经过这样的同化,新的信息在我们的记忆中会更牢靠、更扎实;新信息的使用也会有更大的空间。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

依据不同思维的特点,结合口语表达,提出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

1.优化认识结构。人的认识能力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一方面取决于人的知识储备的多少,但更重要的还取决于人的“认识结构”的优劣。在2007年第二期《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上我们曾发表了“口才不只是舌头的功夫,而是大脑的力量”的论文,指出:“所谓认识结构,是指一种假定的反映事物间稳定联系或关系的内部认识系统。人的认识结构具有反映客观现实、同化外来信息、做出恰当反应、产出观点看法等作用。优化认识结构的关键是要在头脑中搭架子、编网络、构成有机的系统。注重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学习和把握是优化认识结构的有效方式。”

2.掌握认知方法。科学的思想方法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深刻的正确的观点的重要前提。通过比较来认识对象的特征,探究事物深层次的原因,把事物置于特定的关系中来认识,把社会现象放在历史长河中来考察,运用系统论的观点认识问题,充分利用事物的“异质同构”等都是常用而有效的认知方法。科学的思想方法多种多样,掌握科学的认识方法非常重要,这需要在学习中不断积累,不断充实。

3.学会分析和综合。分析是把构成统一客体的相互联系的各个要素,各个方面和各种属性加以分解,并把它们分别从统一客体中加以析取,以便形成对其诸方面的抽象认识;不仅如此,同时还必须进一步分析它们各自的地位、作用,把那些本质的、主要的东西分解、析取出来,至于那些非本质的、次要的东西则予以舍弃。分析的方法是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客体的各个方面的细节,获得客体的各个方面的属性,并认识这些属性在事物的统一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综合是在思维中把经过分析所掌握的关于客体的各种成分、因素、各方面的属性,再联结、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的思维方法。可以说,综合是分析的反向过程。它是把诸个分离的、抽象的成分和属性按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在思维中把客体当作统一整体再现出来。

参考文献:

[1]万晓颖.《口才学》教学中三种教法的体会[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8).

[2]许建平.以思维为研究对象,构建口才学理论体系[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上一篇:上撼天堂,下震地狱 下一篇:琴之歌者,余音绕梁而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