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互动关系研究

时间:2022-08-30 12:53:38

陕西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互动关系研究

摘要: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和服务业规模的增加是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标志。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陕西省城市化与服务业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收集陕西省1978--2009年度相关统计数据,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对陕西省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城市化进程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水平存在咀显的互为因果关系。要加快陕西省城市化建设和服务业发展,可从调整经济结构,提升西咸一体化与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建设步伐和改革户籍制度等方面人手。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服务业发展;层次分析法;陕西经济

中图分类号:F7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2)01-0150-09

收稿日期:2011-08-1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08BJY087)

作者简介:王美霞,女,内蒙古鄂尔多斯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樊秀峰,女,陕西镇安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城市化是指城市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引发农村劳动力和人口、经济活动向城市集聚,进而导致以城市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转换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从1978年的17.9%增加到2009年的46.6%。陕西省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也由1978年的16.3%增加到2009年的43.5%。与此同时,伴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逐渐推进,服务业在全省经济结构中的比率也大幅提高,1978年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为17.58%,到2010年增为38.48%,成为推动陕西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从世界城市发展的经验来看,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大于1000美元时,城市化水平应该达到65・8%以上,一般第二产业的总产值占到50%以后,将会出现下降趋势,而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将不断上升。2009年陕西省的人均GDP为21732元,服务业所占比重一直徘徊在40%左右,第二产业比重近几年一直保持在52%左右。从城市化的规律来看,当城市化进入中后期,服务业将逐渐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陕西省服务业的严重滞后现象同样值得反思,是城市化水平低导致服务业发展缓慢,还是服务业发展滞后影响了城市化进程?如何促进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很有必要对两者的内在关系进行深入研究,这对探讨如何推动关中一天水经济开发区、加快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对于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已作了大量研究。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在《政治算术》中提出,“制造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制造业多得多,这种不同产业问的收入差异,会导致劳动力从低收入产业向高收入产业流动。1941年,克拉克研究了一些国家的劳动力就业资料,证明了配第的观点。钱纳里(H.Chenery)在《发展的格局:1950--1970》中对不同人均收入水平上的城市化率和劳动力配置进行比较时,发现两者的变化曲线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即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工业和服务业中就业人员的份额也在不断增加。莫伊尔(Moir)和黑兹尔(Hazel)将75个国家从1945-1973年间分为三个阶段,对各产业劳动力结构与城市化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份额与城市化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丹尼尔斯(Daniels)与康纳等人(conrlor)通过计量分析检验了美国大中小城市区域的服务业发展状况,认为城市化形成的区域性市场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城市化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今井攸淇(Kazuhiro Yuki)通过建立城市化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动态模型,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经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推动了技术升级、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的扩张,经济欠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促进了城市传统部门的扩张但并没有推动工业化发展。利奥(Leo)与莱曼(Ly)通过搜集1949-1982年的中国城镇人口、农业人口和城市化率等相关数据,比较分析了中国及其他国家城镇人口数量、城市化率的变化与发展历程,认为中国在该时期由于政治和经济管制等原因导致其城镇人口数量、城市化增长缓慢,从而影响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并提出中国政府应该尽快放松严格的农村人口户籍制度以促进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常(Chang)与布拉达(Brada)等对中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研究表明,城市化通过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国内学者对城市化的研究也比较多。晏维龙、韩耀等提出城市与商品流通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概念,认为城市的发展促使了简单商品流通向发达商品流通的发展,而城市化水平的差异是造成流通水平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周红从城市化和房地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了两者的相互关系,并从定量的角度对我国1978年以来城市化水平与房地产增加值、房地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做了回归分析,得出城市化水平与房地产业的发展状况有直接的正相关性的结论。祁苑玲认为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城市经济将转为以第三产业为主,城市也逐渐从工业生产中心转为第三产业中心城市,服务业将成为加速城市化进程的最主要路径。罗长刚和阮震通过对武汉市开发区第三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认为第三产业规模与同类开发区和城区相比,均严重落后,其对经济的制约效应已有显现。郭文杰通过对中国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进行动态计量分析,得出城市化是服务业增长的重要动力。李思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我国城市化水平与服务业发展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与城市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长期来看,服务业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城市化对服务业的促进效应不明显。江小涓和李辉从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的相关性方面提出了服务业滞后的主要原因:统计口径的误差,补偿性增长与常规性增长的影响,低消耗率,服务产业参与全球化程度低,观念体制和政策阻碍等五个方面的原因。

从国外研究文献来看,国外学者主要从产业演进的角度,较多地探讨了城市化过程中服务业的发展趋势,考察了服务业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变化规律,同时考察了服务业与城市经济关联度,得出城市化与服务业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性。从国内研究文献来看,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研究某一具体产(行)业对城市化的影响、服务业发展中的某一具体问题对城市化发展的单向影响。研究指标单一,对服务业的研究范畴也很简单,难以全面、系统地考察服务业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互动关系。笔者通过收集1978-2009年陕西省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分别构建了陕西省城市化水平与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协整关系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分析方法,对服务业与城市化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系统的实证分析,以期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二、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互动关系的理论分析

关于城市化,有来自不同角度的各种理解。人口学家认为城市化是由于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迁移过程;地理学家认为城市化是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空间结构变化过程;经济学家则强调农业向非农

业经济结构调整等。本文更倾向于将人口学与经济学观点相结合的定义,即城市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由此引起产业机构调整,并带动第一、二产业比重不断下降,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塞尔达尔(A.Serda)在1867年提出城市化的概念,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化进程在这之前就早已开始了,由于它强调的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化的形态特征发生较为鲜明的变化。谢文蕙与邓卫提出,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可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一般认为,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大约在30%以下,由于这一阶段科学技术不太发达,生活资料和社会资本都存在不足现象,城市化的发展水平较为缓慢,服务业就业比重只占20%。中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为30%-70%,这一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村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工业化规模扩大,城市就业机会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上升逐步趋缓,并且在后期开始出现下降,而服务业就业比重则持续快速提高。后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这个时期城市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已经达到饱和,城市的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增长,发展速度也进入到一个平稳阶段,服务业就业比重上升到50%以上。

关于三次产业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G.Clark),其在所著《经济进步的条件》中,首次使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三次产业划分研究经济发展同产业机构变化之间的变化规律,指出第一产业以农业为主,第二产业为制造业,其他的经济活动统统划入第三产业。自从第三产业的概念提出后,在世界上被广泛使用,西方国家普遍承认并采用了这一分类方法来统计和整理国民经济数据。我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始于1985年。在1985年的三个产业划分中,对第三产业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划分,将其划分为四个层次: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四个层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四个层次之间的界限已不很清晰。在理论研究中,很多学者至今还依然沿用我国1985年有关第三产业的四个层次的分类方法。但我国已于2002年再次制订了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在这新的分类标准中,对第三产业不再划分层次,其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具体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这些都说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尤其是城市发展的密切相关性。

总之,城市的形成与服务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城市是服务业的基地,它集中了服务业的大部分劳动力,具有商品流通和交易的功能,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广泛的服务。从城市功能及其发展来看,城市化与服务业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一般来说,城市化水平越高,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就越高。随着社会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服务业转移。城市化的实质是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体现为城市化水平的变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与服务业的比重的上升几乎同步进行。

1・服务业是城市化的重要经济源泉和动力。城市经济具有聚集效益特征,即劳动与资本的聚集引起分工深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其上升速度越来越快于工业,城市集聚效益是通过服务业的发展来实现的。服务业中的交通、运输、物流等商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生产分工中原料及产品的市场问题,有利于城市聚集的进一步深化。教育、文化、科技的发展保证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文化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资源,发达的市场体系、完备齐全的公用事业服务体系会大大降低企业的成本,因此发展服务业是城市经济实现劳动力集聚和外部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城市的产生及规模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市场规模的扩大,而服务业发展与市场化进程紧密相连。它一方面繁荣城市经济,另一方面也使城市产生一种市场引力,成为地域经济中心。服务业的这种市场作用在城市化发展中尤为显现。服务业的另一个作用就是服务功能。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是分工越来越细,不仅需要快捷的交通,还需要完善的金融、广告、科技、旅游等行业的高度发达,城市居民还要求提供娱乐、医疗、文化等更多的服务。这些都需要通过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来实现。如果说工业化带来的是城市数量和规模的扩展,那么服务业则提高了城市结构、功能和效益水平,使城市朝“质”的方向发展。

2・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基础和空间依托。城市化具有经济和人口集聚的双重特征。城市规模的扩展,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服务需求,包括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需求,促进与之相关的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本身对区位的聚集有很高的依赖性。只有生产要素和人口规模聚集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对服务业的巨大市场需求,才能支持服务业的不断产生和发展。城市主要是以贸易型、服务型和消费型等行业为主,这就需要通过使服务业成为主导性产业来实现。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服务业成为城市最重要的产业,比重日益提高。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越高,服务业所占比重就越高,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对陕西服务业发展与陕西城市化进程之间的关系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1:陕西服务业发展与陕西城市化进程正相关;

假设2:陕西城市化进程与陕西服务业发展正相关。

为验证上述研究假设,本文在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分别构建了城市化综合水平与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对陕西省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与服务业发展水平及其两者之间的相关}生趋势进行了统计分析与描述。

三、评价指标体系

(一)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萨提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适用于结构较为复杂、决策准则较多且不易量化的决策问题,可以紧密地和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及推理结合起来。它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确定层次图,建立系统的层次结构。在模型中将层次分成三类:目标层A,只有一个元素,它是预定目标或结果;准则层B,包括要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最底层c,包括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及方案。

2.对同一层次上的各元素进行两两比较,用表l的标度来打分,得到判断矩阵A=a(hy)

3.由矩阵A计算各层次元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对于n个元素c(m1)、c(m2)、……c(mn)。对于准则c的判断

矩阵为A,求各元素的相对权重w(m1)、w(m2)、……w(mn),可以写成向量形式,然后将A的n个行向量归一化后的算术平均值,近似作为权重向量.即

w=(mi)(h1)(mn)Σ=(hn)(ha)(hi)Σ=(ma)i=(m1)(m2)(mn)

4.求各层元素相对总目标的权重。在这之前,要判断矩阵是否具有一致性,当一致性比率CR

(二)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的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以现代化指标体系作为基础,目前主要使用的评价指标可分为单一评价指标和复合评价指标体系。

1.单一指标,指从单一指标的角度对城市化水平某个主要方面进行描述,简单易行,具有一定的意义,但不能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衡量城市化进程水平,主要有城镇人口比重、非农业人口比重、土地利用指标。

2.复合指标体系,则是以几个指标进行城市化综合评价,其特点是能够比较全面详细反映城市化的多个侧面。有学者曾提出人口指标、城镇指标、经济指标、科教文卫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等五大类指标,弥补非农业人口比重单一指标的不足。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评价的科学性,本文采取层次分析法来设计综合指标体系,用以评价陕西城市化水平。

层次分析法是一般对较为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的简易方法,把复杂问题分解成各个因素,然后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决策者的判断,确定决策方案相对重要性的总排序。

针对陕西省情,本文拟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以下5个方面来构建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1)经济实力,包括人均GDP、服务业占GDP比重以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项指标;(2)产业结构,主要由非农业产值比重和第二、三产业产值比。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产业结构调整也反映了城市化水平提高;(3)人力资源,主要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教育经费支出以及每万名职工拥有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数。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城市化需要大量金融、法律等高素质人力资源作为保障,教育无疑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4)基础设施,主要有人均住房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拥有道路面积;(5)居民生活,主要包括每万人拥有医生数、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册、文体娱乐业占GDP比重。随着城市化推进,居民的消费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能否给居民生活提供便利的公共生活设施是衡量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确定各项指标后,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建立城市化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d=(mi)(mm)(ma)(mx)-c=(mm)(mi)(mn)c=(hi)-c=(hm)(hi)(mn)i=(mn)i=(/)1=(/)2=(/)15=(/)其中:d(md/sub>)(mi)是第i指标效用值,c(mi)是个指标的实际值,c(mm)(mi)(mn)是第:个指标的最小值,是第i个指标的N-k值。

根据上述公示,就可以计算出每个指标效用值,在此基础上,用处于最末端的15项指标的权重值乘以各自对应的指标效用值,即可得到反映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公式如下:

其中,y是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w是第i指标的权重值,d。是第i指标效用值。

在建立以上指标体系之后,本文收集陕西省1978-2009年相关数据,经过整理计算,得到陕西省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见表3)。

(三)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综合指标体系的原则,再结合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1)服务业发展水平:体现服务业整体发展规模,是研究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主要包括服务业增加值、服务业从业人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服务业发展效益:体现服务业效益水平的变化,包括人均服务业增加值、服务业经济贡献率、服务业劳动生产率;(3)服务业发展结构:从内部体现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主要包括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工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4)服务业发展潜力:体现未来服务业持续发展的潜力,主要包括科教经费支出比重、每万人拥有的科研人员数、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服务业增长速度。

确定各项指标后,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建立服务业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见表4)。

在建立以上指标体系之后,本文收集陕西省1978―2009年相关数据,经过整理计算,得到陕西省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见表5。

(四)测度结果分析

为直观地评价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现绘制图表如下(见图1):

由陕西省城市化与服务业变化趋势图(见图1)可以看出:

1.总体来说,陕西省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水平具有相同的发展趋势,都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陕西省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从1978年的0.218上升到2009年的0.745,增长了242%;服务业综合指数从1978年的0.102增加到2009年的0.568,增长了457%。改革开放以后,全国逐渐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在这样一个比较宽松的外部环境中,陕西城市化与服务业均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2.从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过程来看。1978-1991年,13年间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标提高了0.15,服务业综合指标提高了0.127;而1992--2009年,17年问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标提高了0.377,服务业综合指标提高了0.339。从比较可看出,1992年之后,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快于改革开放之前。这是因为1992年我国正式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调节中起基础作用,在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陕西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城市化和服务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四、实证结果分析

前文对陕西省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了指标测算,并描述了两者的发展趋势,但两者之间是否存

在互动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检验。本文选取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标Y为因变量,服务业综合指标x为自变量,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1.ADF检验

为了避免对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回归时,造成虚假回归,本文对Y、x序列变量进行ADF平稳性检验,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6。

从以上检验结果来看,在1%、5%、10%三个显著性水平下,Y、x单位根检验的临界值均小于其ADF纷计值,从而不能拒绝h(mn),表明原序列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的。经过一阶差分处理后,两序列仍然是非平稚的,而Y,X在经过二阶差分处理后拒绝原假设h(mn),是平稳的。

2.协整检验

由协整理论可知,时间序列只有是同阶单整时才可能存在协整关系,根据上面的分析结果,y一阶单整,x二阶单整,即y~I(2),x~l(2)、y与x同阶,说明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水平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以运用EG两步检验法,先做两变量之间的回归,然后解释回归残差的平稳性。分别以y和x为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用OLS回归方法估计回归模型,结果如下:

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ADF统计量小于相应临界值,从而拒绝h(mn),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说明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水平存在协整关系,表明两者之间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也即服务业就业比重每增加1.57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提升1个百分点。

3.格兰杰因果检

由以上的协整检验结果可知,陕西省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水平存在一个长期的均衡关系,下面进一步进行因果关系检验。由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选取的滞后阶数非常敏感,本文分别选取滞后1、2、3期来进行逐一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

由以上结果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各检验结果均拒绝了原假设,即城市化水平提高是服务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服务业水平提高也是城市化发展的格兰杰原因。

因此,前述研究假设得到实证。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综上分析,陕西服务业发展与陕西城市化水平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且互为因果。

1.西服务业的长足发展是陕西省城市化进程加速的重要支撑条件。一方面,由于服务业大部分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因而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可以容纳大量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从而无论是生产业还是消费者服务业的需求都会相应的加速增长,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可为城市化加速发展提供相关的服务业产业支持,从而进一步推动城市化的进程。

2.陕西省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则是陕西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这是因为,只有城市化进程加速,才会产生对生产业的大量需求,如建筑、物流、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行业才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农民工才会有大量进城的可能;同时,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也加速向城市集聚,从而不仅增加消费性需求的总量,还会创造与形成新的消费行业,如家政服务、月嫂服务、小时工等,这些都是城市化进程过程必然伴随而来的经济现象。前述关于陕西省城市化进程与陕西服务业发展的统计分析与描述,已直观地展示了这一特点。

3.度因素即不断深化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影响陕西省城市化进程与服务业发展之间良性互动的重要因素。这可从陕西省1992-2009年间的城市化水平与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快于1992年前的事实中观察到。从1992年起,我国正式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而农村户籍与城市户籍的自由转换,是城市化发展的制度条件。

因此,针对陕西省目前城市化发展与服务业发展现状来看,2010年陕西省生产总值已突破1万亿元,经济发展模式和方式正面临着进一步的转型升级,正面临着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以上研究结论无疑启示我们:

1.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这既包括生产业,也包括消费者服务业,还包括一些新兴的服务业以及现代的服务业。由于服务业总的来说属于微利行业,且从事该行业的大多是中小企业,同时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其流动性资金占用量一般较多。因此,为了扶持服务业的发展,应在税收、银行信贷资金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支持与扶持政策,以促使这些行业迅速的成长起来。

2.进一步加快西咸一体化与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建设速度,从而在大中小城市群的形成中进一步带动陕西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为服务业发展创造需求条件。至于如何加快西咸一体化与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建设,这需要专门进行研究。这里不再展开。

3.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城市化进程中的障碍。在现有户籍制度下,与全国其他省市一样,陕西也存在着二元结构。进城农民难以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方面与城市居民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难以融入到城市社会生活中去。户籍制度这种人为设置的壁垒,阻碍了城乡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阻滞了陕西城市化的进程。尤其是这两年,日益突出的招工难问题,在陕西这个西部省份也得到逐渐显现,这说明,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形成合理的人口流动秩序,已迫在眉睫。

4.需从理论上与实践上建立专题研究与解决农民工自身的城市化融入问题。这包括农民工的专业技能的提升问题、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农民工城市住宅问题,农民工的城市文明精神的培养问题,等等。城市化过程不仅是农民进城落户问题,更是一个综合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好了,一方面,农民工本身就可成为城市服务业的重要消费力量,推动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问题的妥善解决,可促进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但目前关于农民工的城市化问题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暖待加强.

[参考文献]

[1]威廉・配第.政治算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霍利斯・钱纳里,塞莫尔塞斯・塞尔昆.发展的格局:1950-1970[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

[3]MOIR,HAZEL-Relationships between Urbanization Levels a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0f the Labor Force『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76(1).

[4]DANIELS P w,K O'Connor,T A HUq370N.The Planning Response t0 Urban Service Sector Growth!An International Comparl―son….Growth and Change,1991,pp3-26.

[5]KAZUHIRO YUKI.Urbanization,Informal Sec~r,and Development[J].J0umal 0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7(84).

[6]LEOA ORLEANS,IY BURNHAM.UrbanPopulation GrowthandUrbanizioniI hina sincel949[J].Asian Survey.1984f24).

[7]GENE HSIN CHANG,JOSEF c BRADA.The Paradox 0f China's Growing Under-Urbanization[J].Economic Systems.2006(30).

[8]晏维龙,韩耀,杨益民.城市化与商品流通的关系研究:理论与实证[J].经济研究,2004(2).

[9]周红.城市化进程与房地产业发展关系[J].现代城市研究,2005(7).

[10]祁苑玲.推动城市化进程的第三产业新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03(1).

[11]罗长刚,阮震.武汉开发区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研究[J].学习实践,2010(3).

[12]郭文杰・中国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的动态计量分析1978―2004[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3).

[13]李思.我国城市化水平与服务业发展的实证分析[J].衡水学院学报,2010(4).

[14]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1).

[15]陈甬军,陈爱民.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法与对策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16]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7]范金.应用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8]张思锋,廖园园-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西安城市化水平测度[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

上一篇:财政过程的不完全合约属性、成因及趋向 下一篇:对话:生态美学的方法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