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司法》第20条的几点看法

时间:2022-08-30 12:00:27

对《公司法》第20条的几点看法

[摘要] 《公司法》第20条规定的内容是否认公司的独立人格,由股东直接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笔者认为该制度本身缺乏可操作性,从滥用行为的界定、承担责任的范围、举证责任的分担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公司人格否认滥用行为责任范围举证责任

2005年《公司法》这次的修订,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了两大法系公司法的立法经验,在《公司法》第20条规定了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这是中国在立法时首次承认了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第20条规定公司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突破了传统的股东有限责任,充分保护了公司债权人的利益。

《公司法》第20条的规定借鉴了英美法系中的判例规则――公司人格否认原则(Piercing the Corporate Veil),又称“揭开公司面纱”或“刺破公司面纱”原则,该判例1905年在美国最初创立,后来德、法、英、日等国纷纷加以效仿。其内容是在承认公司具有法人人格的前提下,为防止公司独立人格的滥用和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就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否认公司与股东各自独立的人格及股东有限责任,责令公司股东对公司债权人直接负责,以实现公平、正义目标而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 一般情况下,作为公司股东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因为公司法人与股东个人之间的财产与意志是分离与独立的,股东与公司债权人之间有一层将股东与公司债权人隔离的“面纱”,使得公司债权人不能越过公司法人这层面纱直接向出资股东追究债务责任,股东只能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股东和公司债权人没有直接的法律关系。但是,当股东利用其独特的地位对公司施加影响,使得公司法人与股东个人的财产、意志不能分开,隔开股东与公司债权人之间的法人面纱便不再存在,股东只承担出资的有限责任而不承担公司债务责任不公平。因此在特定情况下,股东应当对公司债权人承担债务责任,以维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公司法》第20条虽然规定了公司人格否认,但比较概括且缺乏可操作性,有些地方值得探讨:

一、滥用行为的界定

从《公司法》第20条规定的责任构成要件看,公司股东要有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行为,公司股东才能承担公司债务的连带责任。滥用行为的界定影响到能否适用公司法人格否认。从英美国家的实践来看,法院在揭开公司面纱时,主要是依据以前的判例。而且英美法系中的刺破公司面纱原则,其不足之处是这一理论没有对具体的判决提供明确的标准。法院常常需要在个案基础上进行研究后才能决定在什么情况下揭开公司面纱是合适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相互矛盾的判例,因为各个法院对具体案件的看法往往是不同的。 因此哪些行为是滥用行为,本身就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美国的Frederick Powell 教授在构建其工具学说理论时提出了17种可供考虑的因素。我国《公司法》中没有规定认定滥用行为的标准,给司法适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借鉴德国在1965年的股份公司法中以立法的方式列举了母公司对子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几种情形,这种方式简洁明了,可操作性较强。美国的判例制度和司法审查方式不适用我国的国情,因为司法机关在实践中,需要根据个案情况做出判断,灵活运用,而当前我国法官的素养达不到这样的要求;二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在积累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相关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曾经制定了《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一)》(征求意见稿),第51条规定了控制股东在一定条件下承担子公司债权人的直接责任。承担直接责任的情形有三种混同行为即收益混同、资金混同和业务混同。如前所述,公司滥用行为不止这些,因此对滥用行为的界定范围过窄,不利于对公司债权人的保护。最高人民法院在界定时宜采用具体列举和概括规定相结合的方式。

二、承担责任的范围

从《公司法》第20条规定的责任后果来看,公司股东要承担公司债务的连带责任。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均在特定条件下追究控制股东对公司债权人的债务责任,但这种责任并非完全的连带责任,而是有所限制,即仅要求母公司在对子公司造成的不利的限度内承担补偿责任。要求控制股东承担连带责任,未免失之苛刻。因为在有些情形下,控制股东对公司实施控制造成的损害或不利可能不大,却要求控制股东对由于子公司本身经营不善而产生的巨额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不符合公平原则。应该改成补充责任,且限于由于控制股东不当控制给公司造成的损害范围之内。

三、举证责任的分担

举证责任的分担是指子公司的债权人在诉请法院要求母公司承担责任时有关举证责任的分配。在《公司法》中,虽然规定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但具体到诉讼中对于“母公司具有滥用行为”由谁去举证,对此没有规定。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般举证原则即“谁主张谁举证”,应该由子公司的债权人去举证,但是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滥用行为发生在它们之间频繁的关联交易中,若规定子公司的债权人举证,由于他们距离证据较远,很难获得有关证据,也就很难胜诉。法律规定的母公司的直接责任就成为了具文。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推定关系企业理论”,规定举证责任转换,由母公司举证抗辩“母子公司之间不存在滥用行为,子公司的损失并非由于母公司行使经营上的控制造成的”,否则就推定存在滥用行为,子公司的损失就是由母公司的不当控制造成的,母公司就要对子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举证责任的转换能强化对子公司债权人的保护。

上一篇:论商誉权的法律保护 下一篇:论有限责任公司小股东权益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