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事故处置中的个人防护研究

时间:2022-08-29 11:28:49

化学事故处置中的个人防护研究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高温、有毒烟气、化学危险品、爆炸危险物等是消防部队在处置化学事故和完成抢险救援任务过程中不得不面临的危险,频繁与其接触很容易带来不必要的伤亡。个人防护装备及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的保护救援人员生命安全,化险为夷。然而,不少消防官兵缺乏基本的化学危险品知识,对化学事故危害性认识不够,防护意识淡薄。针对这一现象,本人分析了化学事故的危害性和我国消防部队处置化学事故中个人防护所存在的问题、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个人防护的必要性

(一)化学事故的危害

化学事故是指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突然失去控制,经大量排放或泄漏后,形成较大范围的空气、水或地面染毒,对事故区及下风方向有害气团传播扩散的区域内,被污染的河流下游与沿岸,或被污染的地面上的人员造成群体性中毒、腐蚀所发生的伤亡事故。化学事故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突发性和危害性。其形成主要有化学排放、化学泄漏、化学战争和化学恐怖等方面。化学事故发生后常引起爆炸,火灾或发生中毒,严重威胁事故区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化学排放如若处理不当,污染物就会直接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公共健康;化学泄漏后有毒物质常常会以其特有的毒作用机理和爆炸危险性引起大量人员伤亡;化学战争和化学恐怖直接造成大范围的有毒物质侵袭,而且发生突然、扩散迅速,伤亡人员更多。消防救援人员作为第一出动力量首先到达事故现场,必然要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受污染空气,如若防护不当就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化学毒物的危害途径

1、呼吸道、肺吸入中毒

呼吸道、肺吸入是化学泄漏事故中引起中毒最危险、最常见、最主要的途径。凡是有毒气体、液体蒸汽、化学品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以及工业中意外释放有毒化学成分的烟、雾、粉尘等均可经呼吸道进入体内。这是由于人的呼吸系统从鼻到肺泡都具有相当大的吸收能力,尤其是肺泡的吸收能力最强。人体肺泡总面积大,约为55-120 m2,肺泡壁薄,壁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毒物一旦进入肺部,很快就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循环而被运送到全身。在化学事故现场空气中通常会含有大量一氧化碳、氯化氢、氰化氢、硫化氢、氯气等有毒气体,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大范围高浓度有害环境,身处其中的人员如果吸入量过多,在极短时间内就会造成严重伤害,有时仅一次所吸入的毒气就能造成肺水肿、失去知觉甚至死亡。水溶性气体和蒸汽,如氨等可直接引起上呼吸道损伤,而不溶与水的少量气体和蒸汽也会损伤肺内组织、刺激气管、支气管和肺泡,造成水肿而引起呼吸道损伤,有毒气体还可以经过呼吸道损伤进入血液循环。相关资料表明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为0.5%时,呼吸20 min就会死亡,浓度为1%时,人只吸几口就会失去知觉,经1-2 min就会严重中毒甚至死亡。而一般火灾烟气中一氧化碳浓度可达4%-5%,最高可达10%;硫化氢气体在空气中的浓度为1mg/L时,几秒钟就可引起人员急性中毒,麻痹而死,而当浓度达到1.4mg/L时一旦接触就能引起死亡;氰化氢气体毒性更大,吸入后立即作用于细胞色素氧化酶使其失活,阻断细胞呼吸引起人“闪电”死亡。当浓度为0.5 mg/L时,人体暴露2 min死亡;浓度为0.15-0.2 mg/L时,暴露15 min死亡。

2、皮肤和黏膜吸收中毒

皮肤作为人体最具威力的天然屏障可有效抵御外来物理、化学效应的影响,但因其长期接触水引起的角质层增厚或因其含水量过低引起的脱水都会导致皮肤抵御功能的下降,化学物质接触皮肤会与之发生碱性或酸性反应,或生成过敏性物质从而也会致使其抵御功能下降。

化学事故中化学毒物可通过表皮、毛孔、汗腺等管道渗透进入人体。一些脂溶性毒物经过表皮吸收后,还需要一定的水溶性才能进一步扩散和吸收。如沙林、苯、有机磷毒剂、氯化烃等神经毒害物,可以经过皮肤毒害人的神经系统,使人失去知觉无法呼吸甚至死亡。腐蚀性化学物质溅到皮肤上会引起皮肤腐蚀性灼伤。有些化学品如液化石油气虽然不具有腐蚀性但如果接触人体皮肤会迅速气化而急剧吸热,使人体皮肤产生冻伤。一些有毒物质还可以很容易的渗透皮肤进入人体内造成损害,如甲苯、二甲苯等溶剂。

3、消化道吸收中毒

化学事故发生后如处置不当,洗消不彻底会使有毒物质扩散,污染空气和水源或者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事故,致使有毒物质直接污染水源或食物,当人员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和水时就会通过消化道吸收引起中毒。毒物进入消化道主要由小肠吸收。有些物质如乙醇可以经胃甚至口咽部黏膜而吸收,而有机磷、氰化物等则可以通过口腔黏膜迅速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虽然在化学事故现场毒物经消化道吸收并不多见,但也应采取相应防护。

4、眼睛灼伤

大多数有毒有害物质如氨水、强酸,直接接触眼睛一般都会对眼睛造成伤害,引起眼睛发痒、流泪、发炎疼痛,有灼伤感甚至引起失明。除造成眼睛损伤外,高浓度有毒物质还可以借助眼睛吸收后导致全身中毒如糜烂性毒剂芥子气、路易氏剂等。

5、燃烧爆炸引起伤害

大多有毒有害化学品都有可燃、可爆性,如液化石油气、氨气及大多有机气体。燃烧和爆炸过程中产生的高温作用、有毒烟气和刺激性气体都不同程度威胁着人员生命安全,造成伤害。

(三)个人防护的必要性

人类生存、维持生命所进行的新陈代谢—呼吸,一刻也不能停止。而化学危险品危害人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呼吸器官。毒剂通过呼吸器官进入人体比较容易达到预期的速效性,迅速产生病理反应使人员短时间内失去战斗力甚至死亡。高毒性的化学品泄漏,爆炸以及恐怖袭击的突然性,常能通过呼吸道使无防护或者防护不及时不彻底人员受到伤害。梭曼蒸汽染毒浓度在0.1 mg/m3就可使无防护人员1min之内致死;对刺激剂CS来说,人员在其气溶胶毒气中暴露1min的最小刺激浓度只有0.05-0.1mg/m3,可使无防护人员呼吸道受刺激发生咳嗽、喷嚏、流涕、流泪而不能正常行动;V类毒剂,其中滴状的VX,经皮肤杀伤人员的半致死剂量为15mg/人,即沾染一滴就可致人死亡。梭曼毒剂蒸汽不仅对暴露皮肤作用强,并能透过夏服,迅速使皮肤吸收中毒,在大气中可造成很高的梭曼蒸汽浓度,即使佩戴防毒面具,也会因为梭曼蒸汽和雾穿透夏服而使人员受到致死性伤害。表1.1为其他常见化学毒物危害性及其最高允许浓度。

表1.1常见毒物危害性

综上所述,个人防护作为消防员个人为了自我保护和继续进行消防抢险救援任务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具有相当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只有确保消防人员自身安全才能有备而无患,最大程度发挥消防部队潜在战斗力,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医学防护

医学防护作为呼吸防护和皮肤防护的辅措施在化学事故现场对减轻、避免中毒,减少伤亡有着重要意义。通常采取的措施有组织服用预防药物,检定受污染的水和食物并及时消毒,对人员染毒部位或全身彻底消毒。使用药物预防可以预防化学毒物中毒或减轻中毒程度,为急救创造有利条件。例如:下表为常见军事毒剂与其对应的预防药物。

表2.3常见军事毒剂对应预防药物

毒剂种类 预防药物

神经性毒剂如沙林、塔崩 毒扁豆碱、溴化吡啶斯得明

全身中毒性毒剂如氢氰酸 抗氰预防片

糜烂性毒剂如芥子气、路易氏剂 防护油膏,如美国灾害应急救援门装备的M5油膏

窒息性毒剂如光气、双光气 乌洛托品药液或碱性溶液

另外,经常服用维生素C、E、B2等或食用富含此类维生素的食物,对光气损伤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刺激性毒物一般不会造成人员损伤和死亡,及时脱离接触后几分钟其作用即可消失,所以一般不需要采取特殊的医学预防措施。应当注意,各种预防药都只起到预防作用并且都具有一定时效性,一旦毒剂真正泄露或已经有人员受到污染而中毒,应当立即进入现场急救程序。

医学防护遵守以下原则:一是物理防护与药物预防相结合:物理防护主要依靠防护器材,平时应当配齐、保养好各种防护器材,同时应当备足的针对各重不同毒剂的预防、急救药物。二是自身预防与人员互救相结合:事故现场大多情况下在医护人员到场前都依靠消防指战员的自救与互救,这就要求消防官兵在日常训练中掌握必要的自救与互救以及一些药物防护的知识,这样才能保证事故现场临危不乱,有效处置。

三、个人防护面临问题和对策

(一)我国消防部队处置化学事故中个人防护所面临的问题

1、技术层面

(1)大量防护装备与技术的研发仍处于空白,依赖进口。由于研究防护装备起步晚,底子薄,加之国家对个体防护装备产业支持力度不够大等各方面原因造成我国的个人防护装备标准老化、产品科技含量低、款式陈旧、材质低劣、功能单一,安全系数较低;新产品研发能力萎缩,具有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成果很少;大批具有高性能的新材料新装备难以推广使用。

(2)各种防护装备仍然具有使用上的局限性,适用面较窄,必须根据化学事故现场情况进行分析、选用。这从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战机、增加了隐患。

2、管理层面

(1)消防指战员对化学危险品知识掌握不够,防护意识差。由于战士文化素质低,基层指挥员重视程度不够和装备有限等原因,部分官兵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根本不了解、不学习、不重视化学危险品的危险特性,不了解其泄漏或爆炸时的基本处置方法及相应防护措施,从而不能将火灾和化学事故灾害区别对待,防护意识淡薄。

(2)对个人防护装备性能、正确操作规程、维修保养等各方面问题了解甚少。由于日常训练中基层部队很少涉及防护器材的使用或是走马观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旦化学事故来临或盲目乐观、片面强调个人英雄主义,或惊慌失措、不知所为。经常出现防护器材乱用、错用甚至不用的现象,引起不必要的中毒、伤亡。

(3)器材装备短缺也是目前消防部队面临的严峻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当地政府不够重视,或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二)应对措施

基于以上问题,要增强我国消防部队处置化学事故的个人防护能力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1)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首先,国家要制定相应政策支持、促进个体防护装备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进行新材料、高性能产品的研发,加强国内外知名企业、企业家之间的交流,及时吸纳、完善和修订我国个体防护标准。其次,大力开展个体防护装备学研究,走竞争与合作,创新与发展之路。相关院校要设置个体防护专业,真正培养出一批素质硬、知识牢,打的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并选拔一批有志青年赴国外留学、考察学习先进。一切研发工作要切合实际,起点要高,宜在搞好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力戒低水平重复。

(2)更新、配齐装备,加强日常训练。对现有防护装备要精心保养维护,对陈旧装备要及时更换,各地政府要密切关心消防产品信息为消防队伍配备先进的防护装备,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到实处。应力争为每一位消防员配备一具空气呼吸器以及一个呼救器;日常训练中要重视防护装备的使用,健全制度,面向实战,使消防官兵熟悉、掌握各种防护装备的操作使用培养其安全防护意识。

(3)增长知识,加强教育。基层部队尤其是特勤队的指挥员首先要通过自身努力掌握相关危险化学品知识、常见化学事故的处置方法,程序和相应防护措施,做到心里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其次要针对战士文化素质低的实际情况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强调防护的重要性。要结合处置的对象讲防护,结合具体的案例讲防护,要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掌握装备原理更要熟悉装备性能特点,严格操作规程真正做到运用自如。

(4)为了适应时代需要,消防部队还应培养一批计算机专业人才,开发一些诸如防护装备管理,安全使用,装备信息浏览与查询的软件系统。实现国内外消防产品信息共享,各中队防护装备管理自动化以及对化学灾害事故现场防护装备选择起到辅助作用等功能。

上一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资料的整编 下一篇:大跨度框架顶进施工时的线路加固设计及施工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