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体系建设问题初探

时间:2022-08-29 09:11:26

教师培训体系建设问题初探

一、依据“研培一体”的原则,促成有机整合

适应时展要求,通过改革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虽然早已成为各级教育领导和业内人士的共识,但是如何改革、怎么整合的问题值得好好探讨。几年前,各地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意见,结合实际,在教师进修学校、教育研究室、教仪电教站、电大分校(工作站)等机构中,选择了“二合一”“三合一”“四合一”等整合方式。几年实践下来,呈现若干状态,大致归为三类:一是整合较好,二是整而未合,三是尚未整合。对“尚未整合”的状态,建议其主管部门及相关机构人员明确两点:一是整合势在必行,其理众所周知。二是整合遵从实际,不必求全,而求实用。实践证明,以“研培一体”为基调,研制机构整合方案,选择如前面所述的进修学校、教研室“二合一”方式,或者进修学校、教研室、电教站“三合一”方式的整合,是符合实际需要、容易获得成功的方案。“整而未合”的状态,即虽然机构和资源归“整”在一起,但是其人心和职能还没有融“合”在一起。解决这类问题,需要研判原因、找准对策。

从历史角度看,教研室、进修学校、教仪站在此前数十年中,早已经历了由“合”到“分”的变革,其中分开管理、独立履职已有三十年左右的历史。新时期面对由“分”到“合”的变革,从内在因素看影响融合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老熟人、新同事”共识不足;二是“新机构、老工作”缺少交集。整合进来的一些机构(部门)职能及人员职责之间缺少必要的交合,以致因“各行其是,不相往来”而“貌合神离”。避免和消除这类现象的基本思路有三:第一,对整合进机构的全员先从思想认识和目标上多引导,促其在“磨合”中产生共识,形成“志同”感;第二,从角色意识和行动上去唤醒,让大家在交流中产生“道合”感;第三,从职能、职责上多创设结合点,使其在“合作”中催生共识,形成“相辅相成”的认同,达到“水融”的状态。在双流县领导、县教育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双流县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以下简称双流研培中心)于2009年正式成立。通过在全县教育系统几次公开招聘,从原教研室、进修学校及中小学选招的“三路人马”按计划时间陆续到位(由2009年9月的4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60多人),以原教研室、进修学校职能为基础,搭建起“研培一体”的机构框架。为促进机构整合、工作推进、队伍提升,中心班子系统思考,共推出五大举措:一是2010年确立创建“四川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近期目标,并将这个目标分解到各部门,让大家明白达成这个目标对个人的意义和单位的价值,使目标转化成全员的共识与行动指向;二是2009年秋季起改“教研员”称“研培员”,让中心全体业务(专业)人员转变角色意识,明确新岗职责——即由过去的“只研”或“只培”,转变为现在的“既研又培”。

对“研”与“培”的关系,我们提出了“研究促进培训、培训提升研究”的理念,用以指导实践,并围绕转变意识、提高能力开展系列化“全员培训”;三是2010年秋季起推行学科教研、教师培训、教育科研(简称教、培、研)“三位一体”的下校视导制度,让教、培、研三支主力军在工作中加强合作;四是2011年春季起改“学科教研活动”为菜单式“学科培训课程”,让“学科研培员”担当起本学段、本学科的“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双重责任;五是2012年12月启动研培员下校蹲点项目,让研培员在依据岗位职责做好全县本学科“面”“线”工作的同时,深入学校一个“点”,系统开展“教、培、研”工作,以期从“点”上总结经验、取得成功、实现突破,用以指导“线”“面”,或者通过“点”的深入,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放到“线”“面”上去组织专题研究。

二、规范机构名称,彰显机构属性

当前,全国各地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名称可谓“五花八门”,诸如“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等。这就导致出现了以下的问题:

1.名称冗长,让人难念难记。为删繁就简,业内人士常简称为“教培中心”“研培中心”“研训中心”“资源中心”等等,这令广大的人民群众听不懂,也不知道是做什么工作的,就连很多与教育相关的人士一时也搞不清楚。

2.在一般人群心目中,“中心”是企业或者是带有企业性、商业味的机构,按现代的理解,把它用在事业性的教育研究、教师培训机构上,虽然也讲得通,但不易说得明。再者,“中心”虽然时髦、现代,但是缺乏相应的传统,容易被局外人误认为“非主流”或者是民间机构。

3.上例各以“中心”注脚的教师培训机构,看起来多了现代味,实际上丢了“进修学校”“教研室”这些老招牌,甚至还可能失去许多好资源、好传统。因为过去的进修学校、教研室历经数十年的实践,其事业性、学校型、教育味已深入人心,不言而喻。而且过去的“进修学校”都是经县级以上政府部门报批的建制中等专业学校,所以,很多地区仍以“教师进修学校”为名进行机构整合。如重庆市在本世纪的前十年狠抓教师培训机构建设,他们以县区教师进修学校为基础,整合教研科研、教仪电教等相关机构的资源与职能,并按照“建设达标学校——创建示范学校——创建进修学院——建成高质量的教师培训基地”的目标思路,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与建设工作,取得了全国领先的出色效果。有的地区即便是给出了整合机构的新名称,也仍然保留了“教师进修学校”这个来之不易的老招牌。如唐山市2004年的文件要求:“鉴于各县(市、区)现有的教师进修学校,是八十年代初经市政府批准、省政府备案的中等专业学校,新机构仍保留“XX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名称。

该市于2011年又以教育、编办、人社、财政四家联合发文,再次肯定了这个要求。鉴于上述问题,笔者建议:教育部或各省市应该发文,规范、统一全国或本省市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名称,以简洁明了的文字,彰显机构的属性。若能如此,笔者认为以统称“XX县(区)教师研修学校”为佳,以彰显新时期教师培训机构的事业性、学校型及其服务于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内涵提升的研究、培训、指导、服务功能,并以“研修”涵盖之。在这里“研修”的基本内涵是:“教研、科研、进修、修炼”,“研”与“修”的关系是:“研促进修、修提升研、研修一体、相得益彰”。它明确了这里是教师从事“学科教研、教育科研和专业进修、修炼德能”的专业学校。“教师研修学校”既能继承“进修学校”与“教研室”的传统文化,又可融入基础教育的现念,条件成熟的,还可以升格为“教师研修学院”。

三、明确基本职能,统筹推进工作

伴随着机构整合、名称规范,同时还应明确职能、推进工作。从过去的实践、今天的需要和未来的发展看,新时期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基本职能可以概括为“学科教研、教育科研、教师培训、质量监测、咨询服务”。关于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定位与发展策略,重庆市在“十五”期间就提出了以下思路:

1.功能定位“五个中心”“三个基地”。

五个中心:区域性中小学干部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中小学教育教学科研指导中心,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中心,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料中心,中小学现代信息技术远程教育中心。三个基地: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应用型基础教育科研基地,地方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2.工作定位:研究、指导、培训、服务;参谋、智囊、助手。

3.发展策略:师德为灵魂、整合为基础、科研为龙头、能力为中心、培训为主线。

上例定位与策略值得参考,“十二五”起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职能范围还应包括学前教育段的幼儿园。2011年唐山市提出:“努力把县级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建设成上挂高等院校,下联中小学校、幼儿园的县级教师培训中心、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学资源中心、现代教育服务中心和教师专业发展指导中心。”这个定位也可借鉴。机构整合、职能明确是推进工作的前提。而卓有成效地推进工作,是机构生存与发展的保证。这几年,在县教育局的领导与支持下,双流研培中心在机构整合的同时,依据“学科教研、教育科研、教师培训、质量监测、咨询服务”的职能,系统推进各项工作。比如在教师培训方面,我们从吃透政策、明确县情、把握趋势入手,按照“构建运行体系、开发课程资源、策划培训项目、分项规范实施、注重评价反思、重点跟踪促进”的工作思路,全面系统地推进全县学校教师和干部的“校本研修、县内自培、各级送培、高校联培”的项目实施及组织管理、结果考评等工作。几年来,双流县在实践探索中初步构建了“一中心、两网站、三基地、四主系”的县域教师培训机制运行体系、县级骨干教师研修模式、名教师工作室建设模式、讲师团送教下乡模式等,在2011年底接受“四川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验收中,受到专家组的肯定。其基本做法和成效已三次在省、市两级交流会上交流。

作者:谢祖福 单位:双流县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

上一篇:教师培训课程的策略初探 下一篇:输电线路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