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物理教学渗透科学方法教育探析

时间:2022-08-29 07:20:27

中职物理教学渗透科学方法教育探析

摘 要:科学方法教育融入物理教学,能让物理教学变得有目的、有步骤,让学生在有效教学方法的引领下,促进科学知识的提升,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中职物理教学渗透科学方法教育,对提升物理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关键词:中职物理;原则;实践

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意义重大,中职教育对于培养从事服务、生产、管理等技术型人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现时代的劳动者不仅需要有职业能力,还需要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修养。因此,在中职教育中,要加强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教育。物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且物理学渗透面广,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利用科学方法进行物理教学,能顺应时代变化,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迅速了解新知识、掌握新技术。

一、中职物理教学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原则

进行中职物理教学,必须结合有效的科学方法教育。将物理知识作为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个载体,始终将物理科学方法的教学作为整个物理教学中的一部分,物理教学科学方法随着物理思想的展开不断拓展,物理科学方法教学必须长期、分散进行,在教学的各个内容与各个环节进行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理解与认识科学方法,促进物理知识与物理科学方法教学的有效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职物理学习中,物理科学方法不宜作为一种具体的方法与内容向学生一一介绍,依据中职学校学生思维能力与学习特点,物理科学方法应该作为一种导向,引导学生学习,让科学方法不断渗透至物理学习中,使科学方法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行物理科学方法的教学,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断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年龄特征,进行相关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进。在学习之初,注重学生经验与实践的教学,而在学生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教学时就该融入科学办法,利用科学方法渗透到物理教学中,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科学的思维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主动,选择科学有效的方法促进学生科学方法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中职物理教学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实践

1.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物理概念,是一种科学知识,它的形成是人们对特定的物质存在进行探索总结的结果,而物理概念教学中渗透的科学方法,则是人们认识这些概念的途径与方式。有效教学,必须结合知识与方法,让学生对概念以及物理规律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有充分合理的了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科学方法的作用与特征,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科学方法,并主动利用科学方法去解决问题。常用的物理科学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理想化方法、数学法、类别方法等,这些不同种类的物理科学方法,可能同时用于解释一个物理概念,例如在学习“磁感应强度”这一部分物理知识时,学生需要明确了解磁感应强度的定义,会用左手测定法,会用公式计算安培力的大小,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教师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可采用实验的手段,让学生观察影响安培力大小的因素。结合使用定义与类比的方法,结合数学内容,探索物理公式的来由。进行物理实验时,教师需准备完整物理实验所需器材,创设合适的物理情境,引导学习进行学习环境,利用类别联想等方法,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

2.在物理实验过程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渗透

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这一科学方法,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实验法能让学生迅速感知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及时快速接收物理信号,形成具有实用价值的物理知识。教师利用实验法进行教学时,需特别重视科学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学会方法,对具体怎样操作、怎样安装的过程有所了解。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记录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进行“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时,进行实验教学,准备好电源、电压表、导线、开关等相关实验器材。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了解此模块的主要物理知识,学生需要利用实验的物理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发出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归纳总结,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进行相互合作,共同学习。在电源测定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中,进行学生实验,学生根据设计方案进行数据表格的绘制与记录,然后进行接线工作,注意电路边接以及仪器表读数的相关注意事项,然后进行数据的记录与观察,从观察中归纳总结,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所需的结果,求得内电阻以及电动势,获取相关实验数据。

结合科学方法进行中职物理知识的教学,需有效寻求知识与方法的结合点,利用实验、类比等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利用方法思考解决问题,对今后学生的工作与生活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梅首文,王德法.浅谈中学生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策略[J].科学教育,2009.

[2]施若谷.必须全面理解科学教育的内涵[J].集美大学教育学报,2008.

[3]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江西会昌职业技术学校)

上一篇:课堂教学有效评价 下一篇:中药浴足改善患者睡眠状态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