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高、音强、音长浅析音乐审美中的联觉对应关系

时间:2022-08-29 06:04:29

从音高、音强、音长浅析音乐审美中的联觉对应关系

摘 要:在音乐审美心理学中,审美联觉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广泛运用于艺术活动中。正确把握音乐审美中的联觉对应关系对音乐的欣赏和演唱(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是旋律优美、意境深邃的,而这些艺术歌曲在表现音的基本要素以及在音乐审美中的联觉对应关系时,是淋漓尽致的。本文将以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鳟鱼》为例,从音高、音强、音长上来浅析音乐的这三个基本要素在音乐审美中的联觉对应关系。

关键词:音高 音强 音长 鳟鱼 联觉

前言

联觉是现代心理学和语言修辞学中的一个术语,源于希腊语,原意是“同时感受” 。19世纪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体裁――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别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创作,达到了音乐与诗歌最完美的融合,更达到了无法比拟的情态体验高潮。他的很多作品都能将音乐审美中的联觉体验发挥到极致,让听众仿佛置身于音乐角色之中。而这丰富的情感表达及变化,更能赋予音乐以生命力,增强乐曲的感染力。那么,在构成一段优美旋律的音符当中,音的基本要素究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联觉体验?而这些体验在音乐审美中又存在着怎样的联觉对应关系呢?笔者将在本文中做出的分析和阐述。[1]

一、联觉定义及作用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的阐述,联觉是指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或沟通,或者说是以好几种感觉去接收刺激物的能力。而在音乐审美中的审美联觉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仅可以使人在听觉上产生不同的联觉反应,更加能使人产生视觉形象来强化音乐带来的不同效果。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是构成音的四个基本要素,是声音的基本听觉属性,是欣赏者产生审美联觉这一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音高、音强、音长在音乐审美中的联觉对应关系

1.音高与物理属性的联觉对应关系

音高即音的高度,音的高低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两者成正比关系:频率振动次数多则音"高",反之则"低"。频率越高的音,给人的感觉就越亮;频率越低的音,给人的感觉就越暗。研究表明,音高总是使人产生小、轻、运动灵敏的感觉;而低音使人产生大、重、运动笨拙的感觉。

在歌曲《鳟鱼》中,舒伯特在描写小鳟鱼在河里游来游去时,采用了旋律在小字2组#fa前后的徘徊,表现出了鳟鱼的灵动快活与自由自在。而在描述捕鱼人时,是以小字1组的fa开始的,表现出了渔夫的大,重,与小鳟鱼的灵巧形成鲜明对比的运动笨拙。从鳟鱼和捕鱼人的不同主题中可以明显地看出音高与情态体验的联觉对应关系带给听者的不同感受,让听者更能充分的从作曲家的笔下感受到鳟鱼的灵活和渔夫的笨重。

2.音强与情态体验的联觉对应关系

音强是指音的强弱力度,是判别乐音的基础。在音乐体系中,音的强弱是由发音时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决定的,两者成正比关系,振幅越大则音越"强",反之则越"弱"。在情态体验中,声音的强弱与情态的强弱具有联觉上的对应关系:音越强,情态体验就越强;音越弱,情态体验就越弱。[2]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会出现情态体验,也就是我们说的情感联觉。《鳟鱼》的曲调简朴,感情纯真的犹如一首民歌。创作于1817年,当时正值欧洲统治的黑暗时期。面对严酷的现实,舒伯特用自己的音乐作品,道出了压抑在心中的悲愤、唱出了自己对光明的渴求、控诉了命运的不平。在这部作品中,虽然是以“我”的角度来诠释自在的鳟鱼和黑心的渔夫的,但明显的强弱对比却能让听者仿佛置身其中。作曲家在乐曲以钢琴左右手灵巧跑动的伴奏织体作为全曲的前奏,甚至还出现了pp。第一段也是以p开头,描写出鱼儿里像箭儿一样快活地游来游去的灵动的形象。旋律的跳跃,弱起小节和八分音符的运用,增添了音乐活泼俏皮的气氛;第二段的p表现出了当“我”看见一个渔夫冷酷地望着河水时,那种满心疑问和担心的复杂感情。由此看来前两段的“音强弱现”使听众的情态体验表现得也较为弱。而在第三段中急转直下,明显比前两段强的音强出来了,伴奏织体出现了连续的跳跃和弦在低音区不断重复。尤其是在第二句,唱奏的由弱到强,使音乐变得急促起来,表现出了“我”在看到渔夫设法抓住鳟鱼时内心的激动和慌张,同时也使听众跟着歌曲中的角色一起增强了情感体验。

3.音长与活动状态的联觉对应关系

音长是指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久暂。从情态运动时间特征的体验与音长的感觉之间所具有的联觉关系而言,两者具有相互对应的关系。从人的情感活动心理感受而言,物理体积大的和重的感觉可使用长的音符、慢及疏松的节奏来表现;而轻的和小的物理特性则是使用短音符和快及密集的节奏来表现。此外,听觉音长的感觉与物理运动的动静感觉具有联觉上的对应关系:在音乐中,长音使人感觉静止,短音使人感觉运动。

从歌曲的前奏中可以看出,音乐十分精彩、美妙,左右手合奏出一串串活泼跳跃的音符,而正是这一点恰恰带给听众们仿佛小河激起的欢乐浪花,又似小鱼儿在水中快乐地游动、飞跃的运动之感。包括从演唱的部分开始,也是这样短促的音长,表现出了鳟鱼的小巧与轻盈。而反之,在描述渔夫要下手捕鱼时,作曲家要表达出渔夫在岸边静静观望小鳟鱼,寻找下手时机时的冷漠,这就要求在演唱时要与前面表现活跃气氛的段落形成鲜明的对比,在音长处理上要相对偏长,不宜跳跃行进。到最后,“我”看到鳟鱼被捕,河水变得不再有活力时,音长就变得更加长,表现出了一种死寂。因此,音长与活动状态也存在着相对应的联觉关系,不同的音长带给听众的听觉体验也不一样,但这又是有规律可循的。

三、结语

音乐的创造离不开审美联觉带给我们的思考与想象,音的基本要素之间的联系与不断变化创造出了人们不同的听觉体验,增强了主观感情世界的艺术表达能力。音乐中的审美联觉是人类审美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大量的审美经验证实了审美联觉的客观存在,丰富了音乐创作者、演唱(奏)者与听者的审美感受。使得音乐欣赏更加的丰富多元化,而不再只是孤立的欣赏者与被欣赏者,让音乐在上升到一定高度的同时,又不失去广泛的联想,更使得欣赏成为了一种能动的再创造。

参考文献:

[1] 邵桂兰,试谈音乐的审美联觉[J].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 吴雅莉,谈音乐心理学中的审美联觉问题[J].大众文艺出版社。

上一篇:丰田生产管理"语言"的内涵解读 下一篇:基于提升大学生创业热情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